11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8: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1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承 天 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差点送了性命。年底被贬任荒远之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一个坡地下买地耕种养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南方小镇上一个清冷的夜晚,或因为天气,或因为心情,有人却难以入眠。月光朗照,他顿生雅兴,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访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漫步赏月。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遂 寝 藻 荇 柏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高兴地样子
想到
共同、一起
打算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表推测,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照进
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叙事------赏月缘由------贬居寂寞,月色很美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月光如水
抒情------愉悦苦闷------“闲人”意深,点睛之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2.夜游心情的变化
(欣喜)
(孤独)
(大喜过望)
3.“闲人”是点睛之笔,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有关?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无聊之意。
(2)“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友之稀,寂寞之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悠闲的状态。
4.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情。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指清闲的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味,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5.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疏影摇曳、清丽雅致,
“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似真似幻。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了。仅18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不在写“月”。
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显然与实际不符,如何理解其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7.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风格、作者的不同点。
(1)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2)风格: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很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3)作者:
陶弘景: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者,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拒绝做官,隐匿于山水之中陶冶性情。
苏轼:身处人世间,乐观豁达,积极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非同常人的苏轼;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的苏轼;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苏轼……学习本文,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应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