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法五、学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 一、说教材返回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返回(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2、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返回四、说教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返回五、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
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
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返回六、说教学过程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导入新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
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较 快较 慢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活动1: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通过观察、分析、绘图、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332900速度{千米/秒)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
古登保界面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2、圈层的划分:活动2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上地幔的顶部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33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1、固态
2、上不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圈层的划分: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1、可能是固态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活动3:思考、探究: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改进钻探技术
1、地球外部有哪些圈层?
2、各自的范围和作用是什么?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活动4: 想一想,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你的问题列出来,和同学交流和讨论。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如何震动?
2.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哪?
3.我国大陆地壳最厚的地形区?
4.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5.哪里被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哪一圈层?
6.目前世界钻探达到万米,而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钻探工程在中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7.大气圈物质组成?
8.水圈的主体水? 【课堂练习】(有选择性的练习,没完成的留在课外。)(青藏高原,说明海拔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核)(软流层、位于地幔)(江苏东海)返回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书设计:【课外探究性作业】
1、p26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成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难点讲析】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3、内核为何是固体?【难点讲析】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
波通过,为何是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