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15: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出古诗中的感动 ——八年级下册《春望》教学设计
【学情文本定位】
《春望》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第二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后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沦陷后的长安的悲惨景象,诗人感时伤世,吟咏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著名诗句,战火愈烧愈炽,家书也越发难得,年仅46岁的杜甫此时已华发早生,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叶嘉莹先生说过,“伟大的作者一定是以真为美的。”杜甫,的确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战乱后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真切地流露出诗人内心为国担忧的痛苦。郭沫若先生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鲁迅先生也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教读这首诗,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
八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师将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学习鉴赏诗歌给学生具体的学法上的指导,特别是在赏析字词、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过杜甫的《望岳》,对诗人有了一些了解,青年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要走近杜甫,理解“诗圣”,就一定要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累和情绪,用心去读诗歌,为诗歌所感动,才能达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怀的目的。
【设计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也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本设计主要从学法指导和古诗文的文学性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七年级学习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通过预习、复习、做批注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又设计了观长安之景,赏词句之妙,悟诗人情怀三个环节,借助诵读,联想,比较等方法精心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体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和感悟能力。
另外,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一定要联系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而学生查阅的资料又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要注意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这节课,将补充杜甫的《哀江头》《北征》《月夜》等诗,引导学生借助诗句入情入境,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博大情怀,获得思想启迪。
【目标定位】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单元目标及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预习、复习、做批注的方法学习语文。通过诵读、联想、比较等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古诗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2.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悟诗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学用做批注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深入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获得思想启迪。
【文本特色解读】
至德元载的冬天,杜甫“陷入贼中”,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在长安留滞阶段,他写了几首好诗,包括《春望》。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家已经残破了,可是曲江江边的终南山还在,曲江的江水还在;长安城的春天又回来了,却不见游人,只剩下那茂盛的草木。昔日长安城的春天是怎样的呢?杜甫《乐游园歌》写道:“曲江翠幕排银牓” “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兴盛时的唐朝,每到春天,皇帝和贵妃、达官贵人、还有普通人,都会纷纷来到曲江边集会、宴乐,春天时的长安城,曾经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如今,却被毁坏到“无余物”,“无人”的地步,谁见之能不悲哀呢?这一联写景,其实也流露出战乱中诗人忧国伤时的悲哀之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望中之景。长安城面目全非,“城春”却只剩下“草木深”,没有人来游春,可花还是要开,鸟还是要飞来,让人更加无奈。所以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认为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诗人移情于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溅”字用得极妙,泪珠四溅,一字传神,诗人伤心国破,见花忍不住更加伤心的形象跃然纸上。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交代了望的背景。从755年冬发生安史之乱,到757年之春,诗人在动乱中已度过了两个春天,也就是两个暮春三月,所以诗中说“烽火连三月”。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天从长安来到奉先与家人团聚,后来举家又从奉先迁移到一个更远的乡村鄜州,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便只身赴行在了。不料,途中为贼兵所俘,押至长安。战火愈烧愈炽,与家人难通音信,不知家人是否安好,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难得,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一联是在写自己家庭的不幸,也是战乱之下的无数家庭的写照,表现出天下乱离的悲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春望之人。诗人这一年46岁,却“遭乱发尽白”,本来已满头白发,又因为搔头时脱落,就“更短”了。短到了什么程度呢?简直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前三句都是概括地写,这一联通过细节,写出了经历战乱之苦的诗人忧国思家的无限痛苦。
这首诗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格律严谨,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内涵深沉,不愧为唐代五律造极之作。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齐背《望岳》。
2.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及对诗人杜甫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安史之乱。
2.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3.课文注释。
三、初读,读出诗的韵味。
1.读准字音。
(1)注意“簪”的读音和写法,强调注释中“鄜”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互相读、齐读。
2.怎样读出节奏、哪些字重读、这句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教师强调五言诗的读法:五言古诗可按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三的节奏来划分朗读。
学生练习划分节奏,自由朗读。
注意重音、语气
四、精读,读出你的理解。
1.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节课,我们运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习《春望》.
批注是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怎样做批注呢?
大屏幕显示:批标题,批词语,批语句,批段落,
批结构,批写法,批感悟,批主旨,
总之,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的思想内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以及文章的结构、思路、主旨等,任何方面都可批注上自己的看法。
2.精读:
题目“春望”即春天望长安之景色。
(1)观长安之景:
屏显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忆昔霓笙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哀江头》
首联写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国度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而过去的长安城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春天时更是说不尽的繁华。在安禄山变乱之前,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时代,有个习俗,就是每年春天的时候,大家纷纷来到曲江江边上集会,“忆昔霓笙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这两句诗就是写当年玄宗从皇宫来到南苑(曲江一带的花园总名为“南苑”),在其五彩旌旗的照耀之下,曲江附近园囿因之生色,那些细柳新蒲、花草树木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如今,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触目惊心呢!
屏显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哀江头》
颔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管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另一首诗《哀江头》中写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国破家亡以后,连哭都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说,我满心的悲哀却连哭都不敢哭出声来。
屏显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北征》
杜甫在与《春望》同一年所做的《北征》中写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诗人与家人分别只一年多,但在兵荒马乱、九死一生的年代里,诗人不过46岁,头发却都花白了。本来已满头白发,又因为搔头时脱落,就“更短”了。短到了什么程度呢?简直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前三句都是概括地写,这一联通过细节,写出了经历战乱之苦的诗人忧国思家的无限痛苦。
读诗歌,再现画面。哪句诗印象最深刻,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画面,批注在书上。
学生展示交流。
(2)赏词句之妙: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著名的诗句,诗人喜欢写诗琢句,在诗歌创作中十分注重语言的选择和锤炼,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请同学们默读诗歌,你觉得哪个字或词用得妙,批注到书上。
学生默读诗歌,做批注。
如:“溅”,动词,指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不是流泪,与前面提到的“吞声哭”的哭不一样,这里是说泪珠四溅,写出了诗人因伤心国破,见花而忍不住更觉伤心。
鸟惊心:莺歌燕语本来是好听的,可是因为国破家亡,思念亲人,所以听了反而使人感到心惊。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难得,价值万金。表现了诗人与家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搔,解愁的动作,更短,写出了诗人的愁的程度。小小的细节真实传神地表现出战乱中诗人内心忧国思家的痛苦。
(3)悟诗人情怀
拓展阅读: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默读诗歌,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你更喜欢哪首诗?将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交流: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
写作手法方面;《春望》写实,融情于景,《月夜》虚写,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春望》所写意向甚多,表现家国之悲,而《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小结:
《月夜》与《春望》的写作时间相隔一年,诗人眼望明月,萌生出强烈的与家人团圆的愿望,而《春望》不仅写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很多同学刚才谈到自己更喜欢《春望》,因为这首诗流露出的是诗人的大爱,无私的爱。是的,杜甫的诗歌更多的如《春望》一样,是在表达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一份关怀,他之所以伟大,被称为“诗圣”,也是因为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是真挚的、深厚的、博大的,让人感动的。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春望》,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