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4.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①、②段中,愚公移山要克服的困难: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石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其妻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其妻献疑”语气关切且常委婉,提出了移山客观存在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让人们明白移山工程十分艰巨,让大家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意志的坚定。
3.写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帮助移山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 说明“ 移山”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智叟形成对比,反衬智叟貌智实愚。
4.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而结尾,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这样的结尾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其形象更加丰富、高大。这样的结尾作用如下:①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伟大抱负和坚毅精神;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③神的出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你从本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做事要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④面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1.[发散思维] 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1)“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课文全篇探究
(3)“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试着分析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目光短浅、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信口开河、
好为人师、自作聪明。
他轻视、嘲笑愚公,反对移山。
傲慢、武断,说话尖刻、夸张。
智叟
3.[思维探究] 愚公到底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阐述理由。
观点一 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一种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谈何发展呢?
观点二 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特别在困难非常大时,应退而求其次,等到条件成熟后再重新应对。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以使自己和子孙后代免于受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1.故事情节,安排巧妙。
全文虽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之力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石的地点“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又是十分遥远的;然后写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愚公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形象鲜明。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愚公“聚室而谋”,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引出妻子“献疑”,表现了妻子关心移山;智叟“笑而止之”,突出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驳斥。精彩的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