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0: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
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
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
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
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
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
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先写其干,再写枝丫,接着写叶子,最后写它的皮。(由整体到局部。)
②干——高大、挺立;枝——无旁枝,靠拢向上(团结);叶——向上,无斜生,无倒垂(积极,团结);皮——银色、淡青色(永葆青春不褪色)。整体印象:高大挺拔,团结顽强。
③“普通”一方面是指白杨树到处都有,极常见;另一方面是指外表并不华丽,不像有些乔木美丽可观。“不平凡”是指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高大挺拔和团结顽强的生命力(内在气质)。
5.学生自由朗读第⑦~⑧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在这里否定的是什么,肯定的又是什么?是如何给白杨树定义的?
②这段文字中连用四个反问句,提到哪些对象?四个反问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④作者是怎样把白杨树和相关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①否定“婆娑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即外表美,肯定的是“伟岸、正直、朴实、严肃和温和”。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唤起情感共鸣,接下来三个反问句分别提到农民,哨兵和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一气呵成,它们之间是层递关系,意思一层深进一层,情感也逐渐升华。
③“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作者是把人物的精神品质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联系在一起的,如朴质、坚强、团结上进等,它们之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这样就自然地由树过渡到人,象征意义也就凸显出来。
6.学生齐读第⑨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①从这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②这段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去掉?
③这段用了哪种写作技巧?
⑵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
明确:
①作者对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以及顽固倒退的人们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自己对民众(白杨树)的高声赞美之情。
②不能去掉。这是全文的总结,也是感情的升华。一个“高声”就是情感升华到极致的标志,同时也是与文章开头形成前呼后应的关系,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这就是散文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现。
③对比,将白杨树和贵族化的楠木作对比,突出了白杨树高贵的品质,表达了对北方坚持抗战民众的赞美,对顽固倒退的人们的鄙视。
三、课堂小结,归纳全文。
师述: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课后完成“积累拓展”的第四、五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