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9: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学案2-练习
一、拓展阅读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二、文学文化知识拓展
(一)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讥讽朝政,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朋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苏轼与之同游,写了这篇短文。
(二)相关人物
张怀民(生卒年不详),字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被贬官之事烦扰,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个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佛印:佛印一般指佛印禅师。佛印禅师是指宋代云门宗僧(1032~1098),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
三、名句链接
【豁达乐观】
1、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唐·杜牧
2、大海的无垠,可以开阔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可以塑造顽强的性格。
3、恶人胸中的学问,像疯子手中的利剑。——欧洲
4、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只会使一个人心胸狭窄。
5、宽怀大度一些,机会便多了,世界也大了;偏狭小气,机会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6、敏锐而不宽宏的心灵,执着于每一点,却毫无进展。
7、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唐·苏晋
8、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明·于谦
9、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
10、心无杂念才是真正的平常心。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四、作文素材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大自然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横柯上蔽/水中藻、荇交横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C.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D.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从表达方式看,三篇文章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选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和《与朱元思书》中的吴均则都是有隐居情怀的“ ”人(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ɡāo),麦陇朝雊(ɡ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①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①子: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来共谈 (称赞)
B.夕日欲颓 (消沉)
C.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D.临清流也 (清澈)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7.【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解释下面加点字。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晓雾将歇 (4)与其奇者
9.译成现代汉语。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0.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甲】文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乙】文中写到“猿鸟乱鸣”,我们学过的《三峡》一文也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说法,请分别说明“猿鸣”在这两文中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三峡》:
《答谢中书书》:
链接材料: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围,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徒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选自元结《菊圃记》,有删改)
[注]①春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 念: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但少闲人 但:
④及再来也 及: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
舂 陵 俗 不 种 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4)[甲]文作者借月抒怀,[乙]文作者借菊抒怀,说其作者有何共同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找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并改正。
A.右擎苍(qíng) B.酒酣(hān)
C.怀民亦未寝(qǐn) D.藻、荇交横(hèng)
错误项为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加点词语中,哪两项用法相同?( )( )
A.锦帽貂裘 B.射天狼 C.月色入户 D.何日遣冯唐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
15.苏轼一生仕途艰难,屡次外放或遭贬。请结合以上两篇苏轼诗文的具体内容,分析苏轼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要求有理有据。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 描写 议论 仙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读音与意思辨析。
A.读音都为héng,意思都是“纵横”;
B.读音为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读音为yǔ,和,同;
C.读音都为yù,意思都是“想要”;
D.读音都为jìng,意思都是“争着”;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自,从;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2)重点字词:经纶,筹划、治理;窥,看;反,同“返”,返回。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议论;《与朱元思书》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议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记承天寺夜游》描绘庭院月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议论。故第一空填写:描写;第二空填写:议论。《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由“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透露出作者退世避隐的思想;故第三空填写:仙。
【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冷冷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4.B 5.D 6.(1)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7.【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B.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判断动词,是/代词,这;
B.动词,欣赏、领悟/介词,跟;
C.介词,从/连词,如果;
D.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晓,早晨;将,将要;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2)重点字词:子,你;天机,天性;清妙,与众不同;岂,难道;不急之务,不打紧的事务。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甲】文通过前面景物的描写及“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中从内容上来看,可以结合“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理解,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这体现作者委婉希望朋友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用意。
【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岗,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8. 门 ……的样子 消散 欣赏、领悟 9.(1)水中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10. 描写(或抒情) 议论 闲 仙 《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分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1)句意:月光照进门内。户:门。
(2)句意:高兴地起身出门。然: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4)句意: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与:欣赏,领悟。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表推测;影:影子。
(2)青林:青葱的树木;翠竹:翠绿的竹林;四时:四季;俱:全、都。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题空一: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题干“紧扣景物特征”捕捉关键信息。
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庭院月夜美景,表达方式为: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作者对此时心中看法的表达,表现了其复杂的心境,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表达方式为:议论。
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绘山川之景,表达方式为:描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表达方式为:议论。
②本题考查提炼关键信息。
题空一:根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炼:闲;
题空二:“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作者对所见之景的感叹,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隐含自己归隐林泉的志趣。故从中提炼:仙。
③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秋季三峡猿鸣声音的悲哀婉转,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清晨的时候,薄雾将要消散,猿鸣与鸟叫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的景象。“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11.(1)①考虑②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③考虑④等到。
(2)舂陵俗/不种菊。
(3)①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③我徘徊在种过菊花的地方,叹息了很久。
(4)洁身自好,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安闲自适的心境。
【分析】(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
②句意: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③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④句意:等我再来的时候。及:等到。
(2)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舂陵俗不种菊”的意思是:舂陵这个地方的习俗是不喜种菊花的。“舂陵俗”是主语,“不种菊”是谓语,主谓间需要停顿,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舂陵俗/不种菊。
(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户(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句中的“徘徊(来回走动)、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嗟叹(叹息)、久(很久,许久)”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甲】文看,通过叙写与朋友一同夜游承天寺,既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抒发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写出了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则采用借花喻人的写法,从“纵须地趋走,犹宜徒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可以看出,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发出的感慨:有才能,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立身处世应该深重选择住所。一旦遭到别人的不爱护,就像菊花一样,徒增悲伤,没有任何意义的!综合来看,两文的作者都有安闲自适的旷达心境,都表达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所用的抱怨。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舂陵这个地方的习俗是不喜种菊花的,我之前曾经从别处带来,种植在院前的墙下。等我再来的时候,菊花已经不在了。我徘徊在种过菊花的地方,叹息了很久。
谁不知道菊花很具有观赏性呢?既是很好的药材,又可以作为蔬菜。就算把它种在人来人往的地方不大合适,那就把它移植到别处好了,怎么忍心完全摧毁掉,这么不知道爱惜呢?贤人君子们立身处世,不能不慎重选择处所啊,一旦不合时宜,招人厌弃,就像这菊花一样,是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
12.D 改正:横(héng) 13.BD 14.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其中 15.苏轼面对挫折表现出了不辍报国之志、乐观向上的态度。被贬密州,即使“鬓微霜”仍然渴望回到朝廷杀敌效力;被贬黄州,身无实权,虽偶有悲凉,却能保持悠闲的心境安然欣赏美景。可见苏轼心胸豁达,即便屡屡受挫,却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分析】1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D.有误,“交横”的意思是交错纵横,“横”应该读héng。
1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A.毛皮的衣服;
B.星名,这里是用典,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C.门;
D.用典,借指朝廷派来赦免自己的人;
故选BD。
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寻(寻找)”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5.此题考查比较阅读。苏轼虽然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在贬到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并且希望自己有一天被朝廷重新任用。被贬到黄州以后,心情悲凉,但是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面对挫折时,心胸豁达,乐观向上,怀有一颗爱国之心,渴望建功立业。
选自《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