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学案1-练习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元朝追封其为“亚圣”。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言知识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2.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朝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睦,团结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3.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通“汝”,你
2.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第一个为“告诫”;第二个为“谨慎”
(2)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
居五日,桓侯体痛: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此处在译为“过了”
(3)屈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手指不可屈伸:弯曲
(4)之
“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嫁也”: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得志:实现。
(6)以
以顺为正者:把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7)与
得志,与民由之: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以顺为正者
本意:正直。文中意思:准则
(2)名词作动词
丈夫之冠也
本意:冠礼。文中意思:行冠礼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在三篇文章最后附专门的讲解版块,需重点讲解)
①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4.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忍性:忍,“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2.一词多义
(1)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2)发:
①发于畎亩之中: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④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3)举: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②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4)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5)作: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
③作亭者谁:修建
④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⑥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6)安:
①死于安乐:安逸
②衣食所安:养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3.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死亡
4.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于市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相与步于中庭
C.孙叔敖举于海 贤于材人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一犬坐于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 恒: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孟子针对治国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C.子未学礼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与民由之 由是感激(《出师表》)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B.年与/时驰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遂许/先帝/以驱驰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选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标准,因此不能称为大丈夫。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排比的修辞,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强化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精神。
D.选文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这篇文章有立有破。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三个标准都是“破”的部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池非不深也 ④委而去之
9.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12.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 的结论。
13.翻译下列句子: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 今义:
(2)丈夫之冠也。 古义: 今义:
15.【寻精神】《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你从《<孟子>三章》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16.理解课文,完成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探讨的是“ ”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 ”的威力。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用一个反问句“ ”否定景春的观点;紧接着用“ ”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接下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第一,“ ”。第二,“ ”。第三,“ ”。这三条都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于”字的理解。A、B、D三项的“于”都是“在”。C项,从/比。
2.(1)恒:常常
(2)拂:同“弼”,辅佐 3.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分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1)人恒过:人常常会犯错。恒:常常。
(2)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然后:这样以后;知:明白;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
4.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文段中三句话,先谈成才,再谈治国,最后得出论点。由内容可知治国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点睛】参考译文: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C 6.A 7.D
【分析】5.A.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到;
B.怎么、哪里/兼词,在其中;
C.都译为:你;
D.遵从/因为;
故选C。
6.B.句意:年华随时光飞驰。故断句为:年/与时驰;
C. 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个人。故断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句意为:于是承诺为先帝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选A。
7.D.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三个标准都是“立”的部分。
故选D。
【点睛】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8.①却、可是 ②这 ③护城河 ④离开 9.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0.D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 “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而,表转折,却,可是;是,这;去,离开。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威,威慑;以,凭借。
1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就是施行仁政。
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3.(1)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
(3)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之,音节助词,无意义。女家,这里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2)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3)故,所以;必,一定。
(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14.(1)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古:男子;今:已婚女子的配偶。
【详解】(1)句意:这就是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是:古义,这,代词;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1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的意思:常处忧愁和祸患之中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常处安逸和享乐之中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积累。根据题干,从《<孟子>三章》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并说出理由。解答本题要了解《<孟子>三章》的大致内容,从中选出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合理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改变,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这三句话,是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古往今来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所以我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
16. (1)何谓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用文中原句填空。《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通过人物对话探讨“何谓大丈夫”。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行只是“妾妇之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2)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这是从个人角度论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则是从国家角度论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就将死于安乐。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