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9: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学案2-练习
一、拓展阅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二、文学文化常识拓展
孟子生平大事简表
时期 经历 童年 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 青少年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孟子到鲁国深造,后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成年及晚年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也周游列国去游说。同样地,他的这些主张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拓展】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七子
(一)孔子。春秋人,著作有: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主要思想为:有教无类,“德治”、“仁”。
(二)孟子。战国人,著作有:《孟子》。主要思想为:“仁政”、“性善”、“民贵君轻”。
(三)荀子。战国人,著作有:《荀子》。主要思想为:“性恶”、朴素唯物主义。
(四)老子。春秋人,著作有:《道德经》。主要思想为:“无为”、辩证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庄子。战国人,著作有:《庄子》,又名《南华经》,最著名的篇章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主要思想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六)韩非子。战国人,著作有:《韩非子》。主要思想为:提倡法制,实行君主专制。
(七)墨子。战国人,著作有:《墨子》。主要思想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三、《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己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合我其谁也!”
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辜理之徽,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鷂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柴与纣也。”“爵”同“雀”。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饮食亦尝胆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女忘稽之耻邪?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
【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①,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袂:袖子;辑:拖着不使脱落;屦:鞋。用袖子蒙着脸,脚上拖着鞋。
5.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命之
(2)富贵不能淫
(3)从而谢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8.阅读【乙】和【丙】文,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 )
(2)人恒过 ( )
(3)身自耕作 ( )
(4)越王勾践反国 ( )
10.仔细阅读【乙】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衣 不 重 采 折 节 下 贤 人 厚 遇 宾 客
11.将文中画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女忘会稽之耻邪?
12.甲文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乙文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富贵不能淫( )
②与民由之( )
③乃募能使者( )
④西北国始通于汉(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 B.不以物喜 C.可以一战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1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8.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阅读下列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迷信鬼神和灾祥。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池非不深( ) (2)委而去之( )
(3)王数封我( ) (4)人之所恶(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1.甲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22.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坚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
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B.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
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
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25.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庄公说:“太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观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观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件件)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D.庄公说: “大大尔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明察,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2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
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
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
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一“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
试卷第4页,共10页
试卷第3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 振作,有所作为
经常,常常
同“弼”,辅佐 品尝,尝一尝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3.内部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4.勾践个人的成长,印证了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勾践复国,印证了“生于忧患”的说法。
这一说法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虽然我们目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依然要有忧患意识,要自立自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次,国际上依然有敌对或不友好的势力存在,这也要求我们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大意: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振作,有所作为。
(2)大意: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恒:经常,常常。
(3)大意:(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大意: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尝:品尝,尝一尝。
2.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故:所以;斯:这;苦:使动用法,使……受苦;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2)女:同“汝”,你;耻:耻辱;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我们不难得出国家避免“亡”的命运的要素,就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故可以表述为“内部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勾践灭吴的故事,可以从勾践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从个人层面,勾践从一个失败者逐渐成长为成功者,正好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这是人在困境中自我磨炼的结果。从国家发展的层面,勾践所在的越国,经历了从亡国到兴盛的重要转折,印证了“生于忧患”的说法,这是国家在“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之际兴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在目前依然有现实意义。因为目前我们国家虽然安定,但如果丧失了忧患意识,就会萌生诸多隐患;其次,在国际层面,依然有敌对势力的存在,可以说不居安思危,国家将处在危险之中。
【点睛】参考译文一: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参考译文二:越王勾践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5.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6. 教导、训诲 使……迷惑 道歉 7.(1)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
(2)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8.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威武不能屈;②“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富贵不能淫;③嗟来之食……终不食而死——贫贱不能移。
【分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故可断句为: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2)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3)句意为:追上前去向他道歉。谢:道歉;
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吾,我;捍,保卫;教,教唆;叛,背叛。
(2)重点字词:于,在;第一个“食”,饭食;待,等待;第一个“食”,吃。
8.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结合甲文内容,从“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日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仁义、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具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结合乙文“左右命之拜,不拜”“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主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的主张;结合丙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主张。
【点睛】参考例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9. 拂:违背; 过:犯错误; 身:亲自; 反:同返 返回。 10.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11.(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你难道已经忘记在会稽山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12. (甲)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乙)能够卧薪藏胆,居安思危,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 13.示例:忧患意识或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
(2)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
(3)句意为:他亲自到田间种地。身:亲自;
(4)句意为:越王勾践回到越过,反:同返 返回。
10.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故应在“采”“人”后停顿。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困:困苦。于:在。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喻,知晓,明白。
(2)重点词语:女:通“汝”,你。耻:耻辱。邪:通“耶”,吗。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内有法家拂士,国外有敌国外患,才能使人具有忧患意识,避免“灭亡”的命运。
从乙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卧薪尝胆,苦思焦虑;从“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可知,礼贤下士;从“身自耕作”“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与百姓同甘共苦。
13.本题考查启示。
甲文的中心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题是“卧薪尝胆”,这两者都有忧患意识。
从甲文的论证来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乙文越王勾践历尽艰苦才复国成功;这两者都蕴含着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
选择一点来谈即可。
示例: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越王勾践失国复国的教训就是很好地例子。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
14. 使……迷惑 遵从 招募 开始 15.D 16.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17.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18.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传诣单于”,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在匈奴家庭美满,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的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分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②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③句意: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募:招募。
④句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始:开始。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把顺从当作准则。以:介词,把;
A.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以:介词,用;
B.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以:介词,因为;
C.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以:介词,凭借;
D.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以:介词,把;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来进行划分,此句的大意为: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骞”指“张骞”,在句首作主语;“去”意为离开,故可断句为: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遁:逃亡;而:表因果;怨:怨恨;共击:联合攻击;之:代词,指匈奴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具体是什么,通过读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了解到了“大丈夫”的标准,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接下来我们去乙文中找张骞的行为有哪些与之对应。
乙文中,“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说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说明张骞虽然被匈奴抓获,沦为俘虏,但是依旧心想着汉朝,张骞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和“威武不能屈”。“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说明张骞在贫困无助的时候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点睛】[甲]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联合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打击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19. 护城河 放弃 多次 厌恶 20.(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21.不能改变。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先后顺序,三者是顺接关系,必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能做好后面的事情,因此这三句不能颠倒。 22.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分析】19.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2)句意:(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楚王多次封赏我。数:多次。
(4)句意:别人所厌恶的。恶:厌恶。
20.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句中: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
(2)句中:此:代词,这。有道者:有道的人。所以:……的原因。俗:普通人。
据此翻译即可。
2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意思是“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这三个句子之间存在承接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必须要在前者实现的情况下才能去实现后者。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2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乙文中通过写孙叔敖临终时对儿子进行的告诫,表现了孙叔敖的智慧。他劝儿子不能接受赏赐的肥沃的土地,而要“寝之丘”,因为“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样才能长久。
【点睛】
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假如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地方,这地方贫瘠,而且名声很难听。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用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王把寝之丘封给自己,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世人所认为的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23.C 24.D 25.C 26.C
【分析】2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C.句意为: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祭祀用的全体纯色牲畜。
故选C。
24.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前: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C.之: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
D.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
故选D。
25.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
狱:案件;察:明察;虽:虽然。
A.“狱”“察”翻译错误;
B.“察”“虽”翻译错误;
D.“狱”“虽”翻译错误;
故选C。
2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C.乙文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这里说“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