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9: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学案1-练习
一、作者简介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二、作品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录《列子》八篇,班固曰: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三、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
l一词多义
1. 方
(1)方七百里(名词,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
(2)方其远出海门(介词,正当,正……时)
2.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副词,竟,简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3)曾益其所不能(动词,“增”,增加)
3. 固
(1)汝心之固(形容词,顽固)
(2)吾义固不杀人(副词,本来,向来)
4. 其
(1)俱其不已也(代词,这里指愚公)
(2)其如土石何(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
5. 且
(1)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l通假字
1. 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l古今异义
1. 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头)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之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今义:曾经)
3. 达于汉阴(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荷花)
5.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6. 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7. 无陇断焉(古义:山岗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l词类活用
1. 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
2.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
【特殊句式】
l省略句
1. (二山,省略主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 一厝(于,省略介词)朔东,一厝(于)雍南
l倒装句
1.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2. 何苦而不平?
正常语序:苦何而不平?(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固定句式】
其如土石何?
“如……何”,表示疑问语气,把……怎么样。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问题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开头不写愚公,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点拨】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两座山非常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3、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即可)
【交流点拨】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 běn)
C.始龀(chǐ) 厝(cuò) 孀妻(shuāng)
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一部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 ,比如以前学过的《 》和《 》。
3.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 (2)惩山北之塞(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4)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
(5)帝感其诚(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将近 B.杂然相许 许:赞同
C.寒暑易节 易:交易 D.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山不加增 学而不思则罔 B.达于汉阴 万钟于我何加焉
C.其如土石何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以残年余力 以中有足乐者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B.主人公苦于山川阻塞,移山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C.选文第二段可分为三层,分别是面山而居、聚室而谋、叩石恳壤。
D.选文写了山之高大,路途之遥远,移山工程之巨大,显示了愚公不怕困难的坚毅决心。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始龀”中“龀”应读作“chèn”。
2. 《列子》 寓言 《两小儿辩日》 《杞人忧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3.(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2)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4)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惩: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以:凭借。且:况且。匮:竭尽。陇:通“垄”,山冈高地。”等字词的翻译。
4. 面向 苦于 险峻的大山 用箕畚装土石 被……感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把握。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包括:(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作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等。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其用法即可。“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感”被动句,“被……感动”。“惩”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5.C 6.A 7.B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句意:年纪将近九十。且:将近。故正确;
B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故正确;
C句意为:冬夏换季。易:交换。故错误;
D句意: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故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B.于:介词,到/介词,对;
C.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它的;
D.以:凭,靠/因为;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其妻有疑问。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