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9: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学案2-练习
一、拓展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
(有一座叫)发鸠的山,它的上面(有)很多柘树。在它(上面)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喙(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名字自己叫(出来的);(传说)这种(鸟)(是)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就不能返回(了),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到东海(里)。
【主旨】
这则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的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的精卫鸟就是人们征服自然决心的象征。勇于与自然搏斗,不被困难所折服,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只足代替天柱,来支撑天空,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主旨】
本文记叙了传说中的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类,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把天空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赞美了女娲善良和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
【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不同于封建迷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够去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是以神话结尾的故事,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本就是神话故事,这三篇故事都是借用了神的力量,有达到目标,也有没有达到目标仍旧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的。愚公移山,感动天帝,可以说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精卫填海始终没有实现目标,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学习她不屈不挠、执着的、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挑战的可贵精神,这也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二、名句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3、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5、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贝弗里奇
6、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8、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
9、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10、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三、作文素材
愚公愚:
1.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2.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
愚公不愚:
1. 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2.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无以应”)。
3. 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 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
5. 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
6. 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 大智往往若愚。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8. 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9. 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
坚持就是胜利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愚公移山,铁杵成针,这些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水能够把石头滴穿?为什么柔软的绳子能够把硬邦邦的木头锯断?为什么平凡的人能够把山夷为平地?为什么白发老媪能够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说到底,都源于坚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击穿。同样的道理,绳子才能够把木头锯断,人才能够把山移走,老媪才能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甲)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缸,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乙)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①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②,利供百口,裹粮③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④。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战!”
——《列子·说符》
【注释】①昆弟:兄弟。②操舟鬻渡:以划船摆渡为生。③裹粮:背着粮食,这里说自带粮食。④为亡得丧:才不会迷失方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 诸: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③吾不知所之 之:
④孟孙阳让之曰 让:
2.概括两文阐发的共同主张。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①将殆②。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③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此人不溺,来来,吾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一弹指顷,已抵东岸。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臌(gǔ):鼓胀,中医病名。②殆:危险。③昧爽:拂晓;黎明。
4.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始一反焉 反: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3)固不可彻 彻: (4)苟有神理 苟: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
(1)且焉置土石?
(2)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
6.阅读【甲】【乙】两文,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人物 原文 描写方法 人物心理
妻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言描写 A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B 嘲讽
田某 C 动作描写 焦急
7.两文都借“神力”结尾,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作用?请任选一点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ニ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②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④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⑤噆⑥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释】①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这里指祭祀。②坐:通“座”,坐席,座位。③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末座。④迭:更。交替地,轮流地。⑤蚊蚋:ruì,吸血昆虫。⑥噆:zǎn,叮咬。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身亡所寄
B.虎狼食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天之于民厚矣
D.以残年余力     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众客/和之如响 D.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
10.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表现鲍氏之子不盲从权威、不阿谀奉承、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形象特点。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中愚公家人的“杂然相许”对愚公形象起到反衬作用;乙文中众客的“和之如响”对鲍氏之子的形象则起正衬作用。
D.甲乙两文主题鲜明。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乙文通过鲍氏之子对齐田氏的反驳,启示我们要独立思考。
11.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12.甲乙两文都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3.乙文中,鲍氏之子面对长辈们的一致赞叹,不随波逐流,从容地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也曾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聪慧且善辩的人物,请你从中任选一个,简述他(她)的事迹。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①相当于“之于,把它投到”
②名词作状语,用簸箕
③动词,到,往
④责备 2.人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目标和为之奋斗的方向,做到心无旁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3.相同之处:示例一:两文都是以寓言的形式来阐明为人处世、做学问的道理,鲜活生动,说服力强。示例二:人物对话、语言鲜活生动,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对主题有很强的凸显作用。示例三: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有很强的节奏感。甲文在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又有智叟跳出来挖苦讽刺,更能表现主人公品质。乙文以邻居丢羊事件开始,先是杨子闷闷不乐,众人不解,埋下疑问。后来两个学生与杨子交谈,其中一个又有迷惑,另一个做解答,点明杨子主张,使之豁然开朗,情节波澜不断,读起来颇有趣味。
不同之处:示例一:主体架构不同。甲文以愚公移山之完整叙事来寄寓深刻道理,乙文以几个互为联系的小故事作为穿插来阐明求学之道。示例二:结局处理不同。甲文以神话结局来印证愚公移山之伟大,乙文以心都子之口采用议论的方式直接点明所蕴含哲理。示例三:表现手法不同。甲文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凸显愚公之伟大,智叟、操蛇之神、天帝都是为了表现愚公的形象。乙文则以细致的人物神态、语言的刻画为特色。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诸:相当于“之于”,把它投到;
(2)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簸箕;
(3)句意为: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之:动词,到,往;
(4)句意为: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让:责备。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共同主张时应从文中找到具体内容分别概括,再找其相同点。
从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可知:愚公意在强调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的梦想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用心专一的作用;
从乙文“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可知:本文借心都子之口,讲明人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用心专一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据以上分析概括相同主张即可)
3.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可以从文体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故事情节等方面来分析两文的相同点;可以从故事架构、结局处理、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两文的不同。
相同点:
①甲文借愚公所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明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的梦想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用心专一的作用;乙文借心都子所说“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讲明人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用心专一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可知:两篇文章都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构思精巧,那人寻味;
②根据甲文“聚室而谋曰”“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与乙文“杨子曰”“邻人曰”“孟孙阳让之曰”“心都子曰”可知:两篇文章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简练易懂,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助于突出主题;
③根据甲文“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移山的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既有土石放置的现实问题,又有他人的讥笑都为移山增添阻力,最后在神仙的帮助下才移走大山;根据乙文“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文章以丢羊众人帮助找羊开端,未找到扬子整天没有笑容,引人生疑;孟孙阳与心都子为解疑团去询问杨子,然而又有孟孙阳有“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之感,再次设疑,最后借心都子之口才解决疑惑,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波三折,与愚公移山的故事发展走向相同,富有波澜,饶有趣味。
不同点:
①根据甲文“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甲文以山阻碍交通开篇,以大山移走结尾,故事叙述完整,结构严谨;根据乙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可知:乙文由“找羊——杨子闷闷不乐——孟孙阳与心都子询问原因——孟孙阳再次迷惑——心都子解惑”的顺序展开,由找羊一事,穿插多件小事引导到如何治学的问题上,阐述道理,与《愚公移山》的主体结构不同;
②根据甲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知:以神话结局彰显愚公用心专一,坚持不懈精神的可贵;乙文借心都子之口直接点明求学需要用心专一的主旨,结局处理不同,表现主题的方式不同;
③根据“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可知:甲文通过妻子、智叟等多种人文物,采用衬托对比的方式,凸显愚公高大的人物形象,表现愚公精神的可贵;乙文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运用神态与语言描写细致刻画人物,彰显杨子对治学思考的深刻。
【点睛】(甲)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译文: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4. “反”同“返”,往返; 指草木; 改变 / 通达; 如果 / 假使。 5.(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况且把土石放在哪呢?(注意“焉”“置”)
(2)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河水暴涨(发大水),船都不敢过河。 6. A担心 / 关心 B神态描写 C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 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7.示例一:都借神奇的结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甲】文借天帝被感动突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乙】文借田某渡河的顺利突显他的孝心。
示例二: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移山,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移山行为;【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现出作者对孝亲敬老行为的认可。
示例三:都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心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质朴愿望;【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达人们希望有孝心的人(好人)能够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
【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1)句意: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2)句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毛,指草木。
(3)句意: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改变。
(4)句意:如果上天有眼。苟,如果、假如。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且,况且。置,安放。焉:疑问代词,哪里。
(2)是,古今异义,这,这天。夕,晚上。
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心理的分析。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因为工程浩大,妻子担心愚公年老体衰,表示担心和关心之意。
B.“笑而止之”的意思是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这里的笑是讥笑的意思,是智叟的神态。
C.“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还没亮,他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又狂奔而回,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了。表明田某去的时候非常焦急;“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这是田某回来的时候非常焦急。两句任填一句都可。
7.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
其一:甲文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结尾借助神力搬山,突出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乙文“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这两句写出了田某为救母亲的焦急,借助神力安全渡河,突出田某的孝心。两文都借神奇的结尾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其二: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认同愚公的行为,借神力帮助愚公完成心愿;从“一弹指顷,已抵东岸”可以看出作者认同田某的孝心,借助神力帮助田某。两文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三: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借助神力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从“一弹指顷,已抵东岸”可以看出人们借助神力表达希望有孝心的人平安无事的美好愿望。两文都都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臌胀病,眼见将不久人世了。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治这种病的特效药。景和镇离他家有一百多里。天还没亮,他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又狂奔而回,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了。到了卫河边,已傍晚了,却见河水暴涨,风急浪高,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过河。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众船家都非常哀怜同情他,但也无可奈何。这时候,有一位船家倏地站起身来,一边解开系船的缆绳,一边招呼田某说:“如果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这个有孝心的人!来来!我送你过河。”船家奋力划桨,冲风破浪,那船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
8.A 9.A 10.C 11.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⑵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并吃它,难道是上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 12.从甲文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认为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从乙文中“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可以看出鲍氏之子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只是种类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 13.示例一:《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他面对父亲友人“非人哉”的指责,从“信”和“礼”两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示例二:《咏雪》中的谢道韫,她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奇妙比喻,道出了冬雪的神韵,得了太傅的赞赏。
示例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庄子。在关于是否“知鱼乐”的论辩当中,当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借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示例四:《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面对吕蒙“军中多务”的托辞,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对吕蒙进行劝说,使吕蒙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
【分析】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亡:都是通假字,同“无”,解释为“没有”;
B.食:吃/同“饲”,饲养,喂养;
C.于:在/对于;
D.以:凭/因为;
故选A。
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A.大意: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停顿应该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甲文中愚公家人的“杂然相许”对愚公形象是正衬;乙文中众客的“和之如响”对鲍氏之子的形象是起反衬作用。故选C。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本题重点词:
(1)汝:你。心:思想。之: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固:顽固。彻:改变。
(2)取:获取。食:吃。者:……的(人、东西、事情)。之:代词,它。岂:疑问词,难道。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把文中涉及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找出来加以分析即可。如甲文中开篇便点明了大的背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接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矛盾,高山阻碍了出行,但是人定胜天。乙文“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可知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共生共存的,存在就有道理。
1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拓展。作答时回顾初中课文内容,选取典型的篇目,抓住人物的聪慧且善辩的特点来分析作答即可。例如:《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在针对“齐师伐我”的情况下,和鲁庄公分析形式,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并且在作战时一起前往战场,深入分析敌军形式后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最终获胜。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乙】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把它们用来作为人的食物。”所有食客高声附和。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