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学案1-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人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寻:①<动>寻找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②<副>不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古今异义
①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②盖: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③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3.词类活用
①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我)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
三、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二、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三、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A.晓雾将歇( )
B.夕日欲颓( )
C.四时俱备( )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结合文意,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的表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欣然起行( )
(2)相与步于中庭( )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2)晓雾将歇( )
(3)五色交辉(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2.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
13.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14.《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 ,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1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试卷第2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 消散 坠落 都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A.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B.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C.句意:四季都具备。俱:都。
D.句意: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高峰,巍峨的山峰;清,明净、清澈。
3.本题考查文章的情感。《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1)考虑,想到(2)只是 5.月光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还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6.示例一: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
示例二: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
示例三: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是:想到没有(可以与我) 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重点词有: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作者虽然被贬谪,内心固然悲凉,但面对月色照进房门,依然能够醉在其中,乐从心生,这是因景色之美而乐;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可知,作者此时有友人相伴,两个人能够悠闲地漫步,使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倾消,喜从心来,这是因友情而乐;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虽遭贬谪,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这是表现了作者的情趣之乐,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点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 高兴的样子 共同,一起 8.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9.包含了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闲适之情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为:高兴地出门散步。欣然,高兴地样子。
(2)句意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共同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蕴含着被贬的悲凉与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表达了与好友漫步庭中的闲适;虽然被贬,但仍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心胸。
10. 耸入 消散 交相 指人间 11.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②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2.C 13.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歇,消散;欲界,人间。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沉鳞,指潜游的鱼;竞,争着。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仰视→平视→俯视”有误,应是“仰视→俯视→平视”,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解答此类题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结合《三峡》内容可知,三峡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出了猿叫声的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本文主要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猿叫声此起彼伏,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4.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信
【详解】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用心研读课内经典课文,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15. 东坡志林; 苏轼;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三苏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文化常识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的归纳积累,了解掌握常见的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这样才能轻松应对题目。本题《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