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 教学设计+反思+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 教学设计+反思+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08:05: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锦绣山河 锦绣心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联想和想象,在比读中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的美好画面、美好情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在比读中,品味三首诗中景情交融的艺术魅力,感悟三位诗人分处人生三个不同阶段中,所呈现同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备
平板学习电脑、智慧课堂app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检测(利用平板电脑抢答环节)
1、《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的作者分别被称为( )
A 诗仙 诗佛 诗魔 B 诗魔 诗佛 诗仙
C 诗佛 诗魔 诗仙 D 诗佛 诗仙 诗魔
答案 D
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三首诗的诗人在创作本诗时,年龄大约是 ( )
A 31岁 35岁 35岁 B 36岁 25岁 51岁
C 51岁 35岁 36岁 D 25岁 25岁 31岁
答案 B
3、“征蓬”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什么?(远行之人)
4、“孤烟”指烽烟,在古代多燃烧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狼粪,轻直且不易被吹散)
5、“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喜爱)
6、“暖树”是什么意思?(向阳的树)
设计意图;在诗歌学习方面,要求八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这是本课课前“预习”部分的要求,设置此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功课。
二 美读诗中韵
1.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二三的节奏;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四三/二二三的节奏。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
读好语速
语速放慢,读出古诗的韵味。
读好尾联
最后三个字拉长音,代表诗歌的即将结束。
读出抑扬
读好抑扬,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传达出诗人的孤独落寞,那就读的低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色风格陡转,变得雄浑壮阔,诗人心胸开阔,变得乐观豁达,语调读高。
5.朗读展示。
生自读后,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6.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诗歌要求反复诵读,能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提高其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感知诗歌内容。三首诗歌放在一起,异中求同:古诗适合慢速或者中速去读;同中求异;都是唐代大诗人的名作,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但诗歌景物风格不同、景中传达的情感不同,朗读的语速、抑扬等都有不同。设置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几种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 美品诗中景
三首诗都呈现“锦绣山河”的风貌。请你在三首诗歌中任意选择一联,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
表达句式:景物之美,美在 (诗人)的“ , ”(诗句)中,你看: (描绘画面)。
示例:景物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你看:春日暖阳下,几处早起的黄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想要在阳光的沐浴下亮出春天最美的歌喉,谁家屋檐下新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一丝丝、一寸寸筑起新年的幸福与期望。
生自由书写,后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平板上传资料并进行展示。
生展示中,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指导,比如:你的声音真有传情的魅力;你的表达真流畅;你的文字真优美;你能用声音传达出王维笔下雄浑壮阔的大漠之景吗?你的解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李白初见平原的欣喜和激动,你能读出李白的这种情感吗?可以读得再夸张一点;你能感受到白居易的心情吗?请你带着这份理解读读这句话。
预设:
山水之美,美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你看,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漫漫,一缕烽烟直冲云霄,黄河无声地奔腾在浩瀚的沙漠,远处,一轮圆圆的夕阳缓缓落下,橘黄的余晖洒满江面,像诗人的心在跃动。大漠和长河寥廓无边、浩瀚无垠,无比宽阔。
山水之美,美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你看,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烽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落日图!
山水之美,美在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句,你看,那日夜相随的连绵群山渐行渐远,像那消失在耳畔的亲人的呼唤。那一望无际的原野张开臂膀将远道而来的诗人拥入怀中,那奔腾不息的长江奏着欢歌引着诗人的行船涌入广阔的原野。
山水之美,美在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优美诗句中,你看,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就像仙人遗落在水中的一面明镜,天边的云霞变幻多端,就像那神奇美丽的海市蜃楼,是天上高超的魔术圣手的杰作。
山水之美,美在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意盎然的诗句中,你看,色彩斑斓的春花被春风慢慢唤醒,它们一个个探出脑袋,露出明媚的笑颜,将要闪亮你的眼,被禁锢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已铆足劲冲破大地的束缚,小小的个头刚能遮住马蹄。
小结:
锦绣山河尽诗意。
壮年时,
王维在荒凉的边塞
勾画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图;
青年时,
李白在辽阔的长江原野中
奔腾着他瑰丽的想象;
晚年时,
白居易在春意盎然的西子湖畔
描摹出早春最美的姿态。
或雄浑,或绮丽,或清新,
人不同,景不同,年龄不同,
但尽是锦绣画卷。
设计意图;三首诗歌放在一起,同中求异:景色集中在颈联和颔联中,但展现的风景各不相同。三首诗歌均以精练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清新的“锦绣山河”的风貌,意在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重现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美好画面、美好的情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 美悟诗中情
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首诗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方法指导:
首先,找出景物;
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景物特点(可从炼字、修辞、动静、俯仰等角度分析);
最后,联结情感。
小组分工: 一二小组分析《使至塞上》,二三小组分析《渡荆门送别》,第四小组分析《钱塘湖春行》。
预设:
1.《使至塞上》
“征蓬”是飘风的蓬草,作者看到它感觉自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归雁”是候鸟,也常南北漂泊,作者感觉自己此时恰似“归雕”一般进入胡天。看到这些景物,诗人触景生情,以此来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写“大漠”,写“长河”都是辽阔之境,诗人心胸随之开阔。“孤”“直”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给人温暖之感,诗人的情绪变得豁达起来。
诗人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景色从“蓬草”“归雁”的漂泊不定,到辽阔大漠的奇丽壮景,诗人被眼前美景所征服,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的景色净化下消散,转为豁达。继而才会在尾联的叙事中,情绪又再次高涨,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透露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又传达出正值壮年的王维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渡荆门送别》
白日行舟,诗人所写之景山、江、月、云,都传达着李白的豪迈气度。高山、大江、平野、大荒,都是壮阔之景,传达着始出家乡蜀地的李白胸襟广阔、志在四方,景色从大山的连绵峻拔、大江的汹涌奔腾,到平野大荒的辽阔无际,山峦逐渐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原野奔腾而去,犹如青年的诗人即将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一个“随”字化静为动,使景物富有动态,在流动的景色中,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傍晚赏景,诗人的情绪被明月勾起,通过奇丽的想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描绘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展现江上明丽梦幻的景色,抒发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情感最为高涨。
李白是多情的,他笔下的山水也是多情的。尾联诗人思绪又陡转,从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情,从眼前有江水的美景到故乡之水送“我”前行,情感虽然突然一转,但由“水”展开联想想象,自然过渡,顺理成章。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说我留恋山水,而说家长山水送我远行,含蓄传达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
《钱塘湖春行》
诗人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领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一个“争”,一个“啄”生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2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小结:
锦绣山河尽诗心。
人生失意时,
奇丽雄壮的边塞风光,
安慰了落寞孤独的王维;
外出闯荡时,
秀丽多情的山水景色,
读懂了意气风发的李白;
任职杭州时,
清新自然的西湖美景,
愉悦了乐知天命的白居易。
或得意,或失意,
都在锦绣山河中,
都尽显锦绣心境。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有美好的情境,都有美好的情感,让学生领悟景色中蕴含的深情,感受情境交融的魅力,掌握分析情景交融的方法。同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写景的方法,结合语境有意识推究一些词语的妙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增强语感。
五 美解其中意
结合诗歌和“助读资料”,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又从三位诗人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
助读资料1
王维从15岁起游学长安数年,约20岁中进士,后因事获罪被贬。接着亦官亦隐。青年时对功名充满向往,《少年行》中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曾向宰相张九龄献诗求荐。36岁奉命赴边塞慰问(实是被排挤出朝廷),出使途中写下《使至塞上》。55岁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叛军官职,两京收复后获罪,很快又获释放官复原职逐步升迁。晚年无意仕途荣辱归隐山林。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的名句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助读资料2
李白自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书,思通古今;15岁始学剑术,常月下舞剑,雄心万丈。青年时主要生活在蜀地,25岁心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荆门前,他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之后渡荆门,有了本诗。游历时他还写了《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有凌云志,但求人举荐失败,入长安求仕大失所望,后奉诏入京,为权贵诋毁,被迫离开长安。后漫游十年,又流放夜郎,62岁病逝当涂。无论得意还是挫败,李白都将浪漫付山水,他的名句如:《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山中问答》中“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助读资料3
白居易早年家境贫困,十一二岁时因躲避战乱迁居,生活颠沛流离。28岁中进士,入仕为官。34岁积极参与政治,屡次上书,权贵闻之色变。39岁为母守丧,政治热情开始减退。43岁回朝,因上表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多次上书不被采纳,对朝廷不再抱有希望。51岁任杭州刺史,赴任路上写下《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在杭州他修整西湖,主持修建拦湖大堤,写下了诸多西湖名篇。三年任期到,临别前他留诗:“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晚年闲住洛阳,写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预设:
无论是早年对功名充满渴望,还是晚年无意荣辱仕途,王维写景都有一种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个千古名句中,看出是壮阔的美景震撼了诗人,正所谓“唯有美景慰我心”,而实际上是他的心胸本是开阔,他的精神本就昂扬,虽然有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但看到壮阔景色内心昂扬再次被激发。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王维,最后在自然中汲取了精神营养,成为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山水自然成就了他,但也不得不说他也同时成就了大美山河,如此美好的景色让后代向往。
在李白心里,山水是有情的,是可以倾诉心事,可以为知己的,正所谓“唯有美景知我心”。李白生性豪放洒脱,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是如此乐观向上。25岁外出闯荡,心怀四方,所以他笔下的景物诗开阔的,如本诗写连绵的高山写奔涌的大江写辽阔的平原,他是重情重义的,所以他笔下的山水也是重情重义的。他笔下的山水,如同他的人一样。
白居易钟爱西湖,为西湖留下了很多名篇,晚年依然留恋。西湖愉悦了他,他也同样爱恋西湖,爱那里的清新自然,爱那里的初春爱那里的盛秋,晚年依然留恋那里,正所谓“唯有美景愉我心”。尽管早年生活窘困,尽管壮年仕途受挫,尽管一生经历波折,王维都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都抒写着自然的美好。
三个诗人都善于借景抒情,三首诗都情景交融,诗中都有美好的情境、美好的心境,这种心境,展现的也正是作者的人生态度。锦绣山河中展现锦绣诗心,但正是拥有这样的昂扬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锦绣诗心,才能写出如此的锦绣山河美景来。
三个诗人,都善于撷取生活中的事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发现了景色中的美,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感,使自己的文字名垂千古。现在读来,有些诗句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小结:
王维经历了大起大落,
依然保持闲适宁静的心境,
故而山水美景都有力量。
李白无论少年还是暮年,
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故而山水美景皆是调剂品。
白居易无论得意还是失意,
依然保持求真乐天的态度,
故而山水美景皆可爱。
只要拥有一颗锦绣心,
无论失意还是得意,
无论顺遂还是波折,
都能坚守心中的一份信念,
“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万物美景皆能品出
一番风味来。
设计意图;品读诗歌,读韵——品景——悟情——品人,最后升格到诗人的人生态度,进而达到从品诗到品人的高度。让学生获得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树立积极明朗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堂寄语:
锦绣山河,锦绣心。
无论得意还是失意,
无论快乐还是悲伤,
无论少年还是暮年,
我们都应热爱锦绣山河,
山河可成为情感的寄托,
情感可化为动人的文字。
文字可呈现有趣的灵魂。
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锦绣山河 锦绣心》导学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多文本阅读导学案
学习设备:平板学习电脑 智慧课堂app
一 预习检测(抢答环节)
1、《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的作者分别被称为( )
A 诗仙 诗佛 诗魔 B 诗魔 诗佛 诗仙
C 诗佛 诗魔 诗仙 D 诗佛 诗仙 诗魔
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三首诗的诗人在创作本诗时,年龄大约是 ( )
A 31岁 35岁 35岁 B 36岁 25岁 51岁
C 51岁 35岁 36岁 D 25岁 25岁 31岁
“征蓬”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什么?
“孤烟”指烽烟,在古代多燃烧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5、“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是什么意思?
6、“暖树”是什么意思?
二 美读诗中韵
想想学过哪些朗读方法,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歌朗读给大家听。
三 美品诗中景
三首诗都呈现“锦绣山河”的风貌。请你在三首诗歌中任意选择一联,展开联想和现象描绘画面。
表达句式:景物之美,美在 (诗人)的“ , ”(诗句)中,你看: (描绘画面)。
示例:景物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你看:春日暖阳下,几处早起的黄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想要在阳光的沐浴下亮出春天最美的歌喉,谁家屋檐下新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一丝丝、一寸寸筑起新年的幸福与期望。





四 美悟诗中情
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首诗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方法:
首先,找出景物;
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景物特点(可从炼字、修辞、动静、俯仰等角度分析);
最后,联结情感。






五 美解其中意
结合诗歌和“助读资料”,谈谈:你分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三位诗人又有哪些共同的魅力吸引了你?
助读资料1
王维从15岁起游学长安数年,约20岁中进士,后因事获罪被贬。接着亦官亦隐。青年时对功名充满向往,《少年行》中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曾向宰相张九龄献诗求荐。36岁奉命赴边塞慰问(实是被排挤出朝廷),出使途中写下《使至塞上》。55岁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叛军官职,两京收复后获罪,很快又获释放官复原职逐步升迁。晚年无意仕途荣辱归隐山林。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的名句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助读资料2
李白自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书,思通古今;15岁始学剑术,常月下舞剑,雄心万丈。青年时主要生活在蜀地,25岁心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荆门前,他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之后渡荆门,有了本诗。游历时他还写了《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有凌云志,但求人举荐失败,入长安求仕大失所望,后奉诏入京,为权贵诋毁,被迫离开长安。后漫游十年,又流放夜郎,62岁病逝当涂。无论得意还是挫败,李白都将浪漫付山水,他的名句如:《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山中问答》中“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助读资料3
白居易早年家境贫困,十一二岁时因躲避战乱迁居,生活颠沛流离。28岁中进士,入仕为官。34岁积极参与政治,屡次上书,权贵闻之色变。39岁为母守丧,政治热情开始减退。43岁回朝,因上表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多次上书不被采纳,对朝廷不再抱有希望。51岁任杭州刺史,赴任路上写下《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在杭州他修整西湖,主持修建拦湖大堤,写下了诸多西湖名篇。三年任期到,临别前他留诗:“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晚年闲住洛阳,写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锦绣山河 锦绣心》多文本阅读教学反思
本课尝试的是古诗多文本阅读,三首唐诗放一起品读,课题名为《锦绣山河 锦绣心——<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多文本阅读》,三首诗选自部编语文八上13《唐诗五首》后三首。
部编教材第三单元导读这样提示:“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义务教育教科书八上语文《教师用书》除此之外,还强调“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这三首唐诗,都出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之手,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使至塞上》是三十多岁处于壮年时期的王维,在被贬时描绘出的边塞壮阔画面。《渡荆门送别》是25岁处于青年时期的李白,在第一次外出闯荡时来到楚地勾勒出的江南绮丽之镜。《钱塘湖春行》是50岁出头处于晚年时期的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兴起的春游之作。三首诗,正好呈现的是人生青年、壮年、晚年的三个时段的作品,是或外出闯荡,或被排挤出朝廷,或饱经风霜再,是或得意或失意或平静时不同境遇下的佳作。诗中景色不同,或壮阔雄浑,或绮丽梦幻,或清新自然,但都同样展现了积极向上、明朗乐观的精神内核。
基于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借助联想和想象,在比读中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的美好画面、美好情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在比读中,品味三首诗中景情交融的艺术魅力,感悟三位诗人分处人生三个不同阶段中,所呈现同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一个环节,是课前检测,设置的抢答环节。在诗歌学习方面,要求八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这是本课课前“预习”部分的要求,设置此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功课。这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运用智慧平板,活动十分积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美读诗中韵。诗歌要求反复诵读,能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提高其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感知诗歌内容。三首诗歌放在一起,异中求同:古诗适合慢速或者中速去读;同中求异;都是唐代大诗人的名作,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但诗歌景物风格不同、景中传达的情感不同,朗读的语速、抑扬等都有不同。设置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几种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此环节,刚开始学生不敢展示,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开始大胆展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尚不够充分,朗读形式有些单一,需要继续优化,采用多种朗读形式,鼓励让学生大胆展示。
第三个环节,美品诗中景。设置问题“请你在三首诗歌中任意选择一联,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给出表达支架,规范表达句式:景物之美,美在 (诗人)的“ , ”(诗句)中,你看: (描绘画面)。三首诗歌放在一起,同中求异:景色集中在颈联和颔联中,但展现的风景各不相同。三首诗歌均以精练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清新的“锦绣山河”的风貌,意在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重现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美好画面、美好的情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表达比较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上传作品,直观呈现学生的文字表述,效果较好。
第四个环节,美悟诗中情。设置问题“这三首诗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此给出方法支架:首先,找出景物;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景物特点(可从炼字、修辞、动静、俯仰等角度分析);最后,联结情感。
在此组织了小组活动: 一二小组分析《使至塞上》,二三小组分析《渡荆门送别》,第四小组分析《钱塘湖春行》。三首诗都有美好的情境,都有美好的情感,让学生领悟景色中蕴含的深情,感受情境交融的魅力,掌握分析情景交融的方法。同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写景的方法,结合语境有意识推究一些词语的妙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增强语感。在这部分最初设计的时候,没有给出方法,磨课中发现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没有方向。后来加入方法指导,学生有了方向。但由于一个小组担任一首诗的任务,还是有很大局限性。
第五个环节,美解其中意。设置问题“结合诗歌和‘助读资料’,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又从三位诗人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助读资料,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人生经历。设计意图;品读诗歌,读韵——品景——悟情——品人,最后升格到诗人的人生态度,进而达到从品诗到品人的高度。让学生获得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树立积极明朗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这部分为课堂的升华部分,学生的发言较为精彩,但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在综合三个诗人表达看法时仍缺乏一定深度。
课堂设计中较为精彩的是,每一部分加入教师结语,以小诗的形式呈现。但以教师结语为主,还是较为强势,可以让学生自然生成,给出一个提示,其他部分由学生仿写或者自己发挥。同时,课堂的思辨性不够,在比较、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教师还需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这堂课设计上,经过了设想、推翻、重建、再设想、再重建的纠结痛苦的过程,其中课题就经过了两次大改,设计了三个版本。第一次题为《把情愫写在诗意大地上》,设想与本次大体相同,但当时思路混乱不通,反复设计走不下去,所以基本教学设计未完成。第二次改为《跟着唐诗学写作》,有了这个念头后,我还买了三本书,看课例和设计。做好课件,并找了学校风景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设计了仿写。当时和同事李睿,在寒风中讨论了一个小时,看到成果后,还很是为这样的创意设计而惊喜。后来考虑到古诗的写作和现代文写作的文字表达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又回过头来反思第一次的设计。最后将主题定为《锦绣山河,锦绣心》,在反复思考后,定在“景”与“情”上,于是就有了本课的设计。杨雪珍老师认真把关,亲自给我修改课件,甚至细微到字号的大小上,给了我许多建议,在此特别感谢杨老师,感谢与我一起探讨、给出我修改建议的同事们!
每一次公开课,都仿佛是在渡劫。但在这样的历练中,收获颇丰,愈挫愈勇。接受挑战,乐于挑战,就在磨课的历练中不断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