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9 09: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三课、宋明理学教学重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心学的思想内涵及其评价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仁;克己复礼
仁政;性善论
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理学产生背景背景1:魏晋时期,佛道教传播,儒学面临冲击。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三教图》清·丁云鹏
背景2:隋 唐“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面临挑战。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
学。
儒家思想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和精神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理学的内容(程朱理学)天理为本原,万物即一理,先理而后物,三纲与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可知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格物致知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总结),二陆(陆九渊和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格物”“格心”之争鹅湖之辩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集》理学的内容(陆王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传习录》王阳明吾心即宇宙,吾心即天理。
吾心存良知,良知即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传习录》王阳明格心致良知,
知行必合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理学的评价积极作用: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消极作用:对待理学的态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抑、扼杀自然欲望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巩固练习:DC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D4、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
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
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C5、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