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和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宋代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米粟( sù ) 委而去之( wěi ) 封疆之界( jiānɡ )
寡助( ɡuǎ ) 亲戚( qi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城非不高也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一词多义
(1)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2)城 ①三里之城 内城
②城非不高也 城墙
(3)而 ①夫环而攻之 连词,表修饰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却
(4)之 ①三里之城 助词,的
②多助之至 动词,到
③天下顺之 代词,代“得道者”
④以天下之所顺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词类活用
(1)环而攻之 名词用作动词,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5.重点实词与虚词
(1)七里之郭 郭:外城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兵器
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3)寡助之至 至:极点
(4)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5)得道多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6.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名句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课内精读
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重要因素的实质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文中的“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之至”和“天下顺之”。二者都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上有何特点?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结果却弃城而逃,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句式整齐,使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①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④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⑤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王者何贵》,有删改)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君人者:国君,君王。③与:亲附,拥护。④非:反对,责怪。⑤遂:最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环而攻之 环:
(2)委而去之 委:
(3)辅之则强 辅:
(4)背之则亡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围
放弃
辅佐
灭亡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终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3.甲文中的“人和”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示例: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的胜利。
4.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会灭亡。
【参考译文·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佐,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终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富贵不能淫
作者作品
相关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本文孟子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什么是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
字音字形
富贵不能淫( yín ) 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 往之女家( rǔ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2.古今异义
(1)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2)无违夫子 古义:这里指丈夫
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3.一词多义
(1)戒 ①戒之曰 告诫
②必敬必戒 谨慎
(2)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动词,能够
②得志 动词,实现
(3)道 ①行天下之大道 这里用来比喻“义”
②妾妇之道也 规则
③独行其道 道路
4.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2)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3)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4)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5.重点实词与虚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这样
焉:怎么,哪里
(3)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4)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5)往送之门 之:去,到
(6)与民由之 由:遵从
(7)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指“礼”
6.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时,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7.名句默写
(1)《富贵不能淫》中表明大丈夫不受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的句子是:
(2)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课内精读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孟子连用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连用两个问句,语气强硬,不容辩驳,表明孟子极不赞成景春的观点,并明确指出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⑤不至,掘野鼠去⑥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⑦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白:告诉。②北海: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③羝:公羊。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⑤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⑥去:同“弆”,收藏。⑦节旄: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往之女家 女:
(2)以顺为正者 正:
(3)羝乳乃得归 得:
(4)及还 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同“汝”,你
准则,标准
能够
等到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3.甲文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类比。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
4.乙文中的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他的做法体现了“威武不能屈”,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参考译文·乙】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供应的粮食不来,他就挖野鼠穴里藏的草食充饥。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杖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作品
作品特色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集中反映了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名人出身卑微却能担大任的事例来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畎亩( quǎn ) 空乏( kònɡ ) 曾益( zēnɡ )
行拂乱其所为( fú ) 法家拂士( bì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
(2)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2.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征讨
(4)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
3.一词多义
(1)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②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2)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3)发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②发于声 显露,流露
4.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4)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6)所以动心忍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
(7)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5.重点实词与虚词
(1)人恒过 恒:常常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虑:思虑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6.句子翻译
(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7.名句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
(2)文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内精读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
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
(3)越王勾践反国 反:
(4)厚遇宾客 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选拔、任用
匹敌、相当
同“返”,返回
对待,招待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坐时或躺着时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时也尝苦胆。
3.乙文中越王勾践“反国”后的种种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请结合勾践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印证了“生于忧患”这句话。越王勾践回国后每天尝苦胆之味,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会稽之耻”,不贪享富贵安逸,让自己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这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贪图眼前的安逸会消磨了报仇雪恨的意志。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他最终战胜了吴国。
4.乙文中的越王勾践与甲文第1段所提到的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共同点:经历艰难困苦后成就大业。启示示例: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应把它们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励志图强,积极进取。
【参考译文·乙】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于是(他)使身体受苦,使思想焦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时或躺着时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时也尝苦胆,(他常对自己)说:“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肉,不穿华丽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穷人,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共同劳作。
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于是)勾践(趁机派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