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5: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sǎng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 ) sǒng( )起 油光可鉴( )
(2)画线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可理解为 ;“这样”指代 。
(4)“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sǒng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给我 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不倦的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A.鼓舞 感激 希望 教导 B.感激 鼓舞 期望 教诲
C.感谢 鼓励 教诲 希望 D.感激 鼓励 希望 教诲
3.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藤野先生》是他的一篇 散文,选自《 》。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023年9月24日,东南亚、南亚在昆国际友人、留学生“读中国”中秋节联谊会在昆明举行。来自昆明各大高校的留学生及国际友人代表齐聚一堂,共歌舞、猜灯谜、学做月饼,感受中秋“团圆味”。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联合主办,包含中秋主题文艺展演及书法、品茗、焚香、猜灯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在文艺展演环节,云南艺术家带来邓丽君经典歌曲演唱、古筝演奏、彝族歌舞等精彩表演,在昆留学生一展泰国蓬朗舞、伊桑舞风采。不同国家文化在此交融,奏响“天涯共此时共叙中华情”的美好乐章。
当日,活动现场还设置书法交流、茶文化交流、香道体验、冰皮月饼制作、猜灯谜等多个传统文化交流体验区,中外友人围坐在一起,在体验中交流对中秋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课内阅读
藤野先生(节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品析句中的加点词语。
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6.“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表现了作者何种精神品质?试加以分析。
7.“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
说自己的话
①1947年秋天至1950年夏天,我在江苏省常州市淹城中学读初中。每学期的学费和杂费可以免交,因为凭学习成绩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但每月四斗米的伙食费是必须交的。因为物价上涨,膳费不交钱而交米,这已成了惯例。
②课堂上,国文老师何祖述先生正在动情地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教室门口,忽然有人高声点了三个人的名字,叫我们出去。
④这三个名字中有我,我走出教室。
⑤学校总务处一个职员对我们宣布:“你们三个人从明天起停膳了,赶快交膳米吧!”
⑥回到教室里,何先生怔怔地看着我们。他的嘴角动了动,终于没有发出声来。我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
⑦我在座位上坐定,抬头见他眼里流露出的同情和抚慰,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⑧何先生有时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读书,不容易哩。你知道用功,这不需别人来说,倒是要注意身体呢。课外活动时间,不要钻在教室里了,到操场上去和大家一起蹦蹦跳跳!”
⑨我点头,忍住了哽咽。
⑩我的国文课成绩一向比较好,喜欢作文。何先生对我似乎有比对其他同学更多一点关心,老师对自己所教的某门课学习较好的学生总是比较偏爱的。
“你的作文又有了进步,”一次他对我说,“我愿意批改你的作文,因为它言之有物。写文章最怕无病呻吟。”
因为家庭境遇等原因,我那时容易伤感,学校旁边是一所贫儿院,中间只隔一道竹篱笆。上完夜自习回宿舍去,总会听到那边传来一阵阵凄凉的琴声。据说是一位半失明的教师,她每晚都在弹琴。我走上“咯吱咯吱”发响的木楼梯,倚着过道上的栏杆倾听。皓月下那琴声委婉凄清,似乎总在诉说什么、企盼什么。我会呆呆地伫立很久很久。一次何先生从楼下经过,见我独倚危楼,便说:“夜凉了,进屋睡吧。”第二天他对我说:“你的作文中,我总感到压抑和低沉多了些,昂扬和热烈少了些……你还是个少年呢。”我低头无语。他清瘦的脸上浮起一丝苦笑,说:“哦,其实也难怪你,生活里昂扬热烈的东西本来不多……”
不久,我听到了长江北岸隆隆的炮声,解放军要渡江了。
那年我回常州探亲,去看望80多岁的何先生。何先生说:“你寄来的
作品我都收到了,写了那么多东西,不容易呀!”我握着他的手说:“何先生,你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在事业上影响了我的一生。”何先生问一句什么话。我说:“您教导我作文时一定要说自己的话,不要把别人的话拣来说。我学习写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总要弄清楚自己想说什么,我努力从生活中寻找独特的感受,希望自己有独特的发现;有了自己想说的话,再考虑如何把这话说得更好。我总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发现……这道理是您教我懂得的。”
何先生笑了。
每年春节,我都要给何先生电话拜年。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中学生,何先生教导我写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后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话当然是真话。不仅写作文要说自己的话,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也要说自己的话,不能鹦鹉学舌,更不能说假话欺世。他的教导使我受惠一生。
9.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写了何先生对“我”的教导和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0.第⑥段写到何先生的“一声轻轻的叹息”,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何先生为什么会“叹息”。
1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文章第⑥段中写道:“他的嘴角动了动,终于没有发出声来。”请描写此刻何先生的心理活动。
13.读完全文,何先生的“说自己的话”对你有着怎样的启发?请从写作和生活两个方面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fēi 耸 jiàn
(2)成群接队成群结队
(3)只,不外乎“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4)比喻 夸张
2.D
3.周树人 回忆性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4.猜灯谜做月饼 昆明留学生感受中秋“团圆味”
二、课内阅读
5.“酒醉似的”写出了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的神态,表现了中国国民精神愚昧且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表达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6.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强烈的自省精神。
7.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8.“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三、课外拓展
9.①何先生关心“我”的生活。②何先生夸奖“我”的作文。③何先生的“说自己的话”对“我”的影响。
10.何先生同情我们的处境,想安慰我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想帮助我们却又力不从心,最后只能看着我们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11.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对“我”独倚危楼倾听动作的描绘,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听
委婉凄清的琴声,表现了“我”内心的伤感、凄凉与执着。
12.示例:孩子们,老师了解你们的苦衷,知道你们的难处。你们不要着急,等下课后咱们一起想办法,总会过去的。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学习,也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帮我们摆脱这种贫困的处境。
13.示例一:平时要注意观察自然、留心社会、体验生活,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写作时养成求真求实的好习惯,说自己的话,不胡编滥造。示例二: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有诚信,大家才会尊重你,才会愿意与你结交,愿意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