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23: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zhé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屈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jìng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xī的精神。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忧戚( ) 挫( )折 zhé( )理
不屈不挠( ) 逆jìng( ) 自强不x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康庄大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富贵不能淫》中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的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
(5)孟子抒发了“富贵不能淫, , ”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6)“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必先苦其心志, , , ,”,目的是让人们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池非不深也: (2)亲戚畔之:
(3)必敬必戒: (4)曾益其所不能:
(5)征于色,发于声:
二、课内阅读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感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4. 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皆以美于徐公
C. 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D.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 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二】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往送之门 (富贵不能淫)
D.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选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9.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11.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对比阅读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略),回答问题。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环而攻之: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故君子有不战: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劳其筋骨: (6)人恒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课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遂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安居而天下熄: (2)父命之:
(3)与民由之: (4)孔子辞不受:
(5)其不知丘: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大丈夫。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9.甲文孟子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乙文运用 的写作手法,突出孔子明辨事理、无功不受禄的高贵品质。
20.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孔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qī cuò náo 哲 境 息
(2)屈折 曲折
(3)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这里指顺境。
(4)如果不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怎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6)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3.(1)护城河(2)同“叛”,背叛(3)谨慎(4)同“增”(5)征验、表现
二、课内阅读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B
5. 所以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6. 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吕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面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弊送了商朝。
【二】富贵不能淫
7.A (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D
11.D
12.(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三、对比阅读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1)包围(2)武器(3)所以(4)被任用(5)使……劳累(6)常常
14.(1)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2)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15.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答对两种即可)
16.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二】
17.(1)平息(2)教导、训诲(3)遵循(4)拒绝(5)了解
18.(1)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2)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19.对比论证对比
20.孔子游说齐景公,而景公并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却要赠廪丘邑作为他的供养之地;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便辞别景公。这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乙文参考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辞别景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