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代诗人遇上现代“躺平”——《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整合教学
教学目标
1.在领略诗歌景物美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培育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2.结合诗人遭遇和人生态度,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拒绝躺平式人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古人也总爱躺平,点开评论区 老师发现有三位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投票数相当高,分别是王绩、崔颢、王维。
这三位诗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所以当我看到这样的投票结果的时候,我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愤懑,因为老师觉得他们并不是“躺平”的那群人,于是,我想为他们说些什么正名!
突然,有一个ID名字叫“不知名语文课代表”的留言吸引了我。
她说:“我认为王绩、崔颢、王维才不是爱躺平的诗人,他们对仕途对生活都很有自己的态度,有没有哪位大神愿意帮帮我的?帮我一起为三位诗人摘掉‘爱躺平’的标签”。
老师立马就想到找你们,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帮帮她?
【过渡】正好,上课之前这位“不知名的语文课代表”和老师加上了微信,给老师传来了她收集的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诵读求同
三首诗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过渡】分别请三位同学给我们有感情朗读一遍。大家认真欣赏,等会儿老师请同学来点评。
1.三位学生单独朗读一篇,请同学点评。
2.请点评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点评情况示范朗读,老师点评。
视频播放律诗的相关知识
【过渡】老师想在点评之前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来帮助家巩固一下律诗知识。
刚才视频中有提到关于律诗的平仄音,我们可以在读的时候选择平长仄短 比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来我们一起试读这句......
关于押韵,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延”“天”“圆”“然”的读音中都有韵母“an”。律诗首句可押可不押,但是王维这首一韵到底,确实妙哉。现在大家都进修过了,我们再一次一起把这三首诗歌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三篇古诗。
【过渡】感受到了吧,律诗确实美!它可以美在格律的形式上,也可以美在押韵对仗上,更可以美在平仄协调之中,现在老师这边有一款小游戏想奖励给认真听课的各位,但是只有一个名额哦。
从景中摘“躺平”
【过渡】(微信消息提示音)是“不知名的语文课代表”发来的消息,她说三首古诗都有写景,可是她想请我们帮她选出最美的景色。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为什么呢?
1.帮助“不知名的课代表”选出最美的景色
我觉得最美的是 ,(诗人)笔下的 (原句),跟着他的脚步我去看了 ,看到了 ,给我一种 的感觉。
预设:我觉得最美的是王绩笔下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跟着他的脚步我去看了乡野风光,看到了远处夕阳的余晖中苍茫静穆的山树景/在秋意正浓的乡间小路上人们踏着夕阳的余晖,驱赶着牛群、带着捕获的鸟兽回家,给我一种萧瑟恬静的感觉。
师:这边的景色真的好美呀,层层树林已经染上了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余晖,这是多么美丽宁静的画面啊,光是这些还不够呢,诗人笔锋一转又去写了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诗人非常巧妙的把动静结合、有远有近,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预设:我觉得最美的是崔颢笔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去看了黄鹤楼,他看到了辽阔的天空,白云悠悠/晴空之下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给我一种明丽悠远的感觉。
师:老师在你的描述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芳草的碧绿秀美,实在是太美了,怎么办老师也想去看看这样的黄鹤楼了!诗人写这样明丽、繁茂的景色的时候心里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吧?
预设:不是,在这诗人用乐景写哀情,用明丽、繁茂之景反衬凄楚之情,烘托出孤寂的思乡之情。
师:哎呀,还是大家比较聪明,老师差点就觉得此处是乐景写乐情了。但是我还是被黄鹤楼的美景震撼到了,我不想去王绩的田园牧歌的地方了,还有没有其他地方选一选?
预设:我觉得最美的是王维笔下的大漠烟直,长河落日圆,去看了大漠,我看到了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给我一种雄浑壮阔的感觉。
师:这两句老师脑海中已经有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画面了。老师还从这壮美景色之中体会到了悲凉之感,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当然除了这些,我们更能看出当时的守边将士的生活环境凄凉艰苦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的选择,但是不得不说,虽然三位诗人写的是不同景色,但是都能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美景。如果他们都是躺平的诗人,又怎么会看到如此动人心扉的美景呢?!正是因为他们的好心态,才能看到好的风景!
从情中摘“躺平”
【过渡】(微信消息提示音)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说明我们要知其人,才能懂其诗。
王绩,唐代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野望》作于他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他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他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1.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
背景相似:都郁郁不得志。都在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情况下创作。
情感相似:都有孤寂忧伤之情。
【过渡】面对人生的不顺、仕途坎坷,王绩选择归隐,崔颢选择一生漫游,王维选择半官半隐。他们都把自己人生的重心从仕途中抽出选择醉心山水,观赏美景。
2.结合诗人背景和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帮助他们彻底摘掉“躺平”的标签。
预设: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之前写了两句景
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乡野风景,虽有萧瑟苍凉之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迷人惬意恬静。但是他不回家,因为他觉得没有知音啊。“采薇”出自诗经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引用借典,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得不到赏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师:他想要隐居,按道理说这乡村生活他应该开心才是,怎么就觉得没有知音了呢?他对官场仕途有什么态度?
预设: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不想和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隐居成了他抗争的形式,他三仕三隐,内心多纠结啊。
师:所以能说他躺平吗?
预设:不能!
预设:崔颢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可是他思乡为何不回家呢?大家看材料思考一下
师:简单来说,崔颢有钱有才为何不回家?
预设:因为回去就躺平了呀!
师:“烟波江上使人愁”他还能愁什么?
预设:愁战争对百姓的摧残!愁和平难以实现!愁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
师:这样一位有满腔抱负的爱国志士能说他“躺平”吗?
预设:不能!
师:光从诗歌来看,其实王维他内心的“不躺平”已经很明显了啦!哪位同学给我们找找哪一句?
预设:“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联系背景和诗歌,他在什么样的遭遇之下还有这样的建功立业的心?
预设:他被排挤,“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漂泊无依,背井离乡,却难以放下对祖国对百姓的牵挂啊!
师:他是最不躺平的诗人啊!
【过渡句】他们都自己身处逆境,缺仍然心里有百姓,有国家,有志向,有追求的人,怎么也不是“躺平”的人啊!
古今对话
1.如果穿越时空,你想对三位诗人说些什么(也可任选其一)?
2.老师总结寄语
师:为什么这个时代很多人喜欢说躺平这个词,我们生活在一个及其飞速发展的世界中,越来越被物质裹挟着向前,我们听过看过了太多太多人的优秀,一身疲惫,当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都在吐槽生活很难,学习工作很难,我们会吐槽。可是比起三位诗人,我们也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啊,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包容的社会环境,更爱护你的家人朋友,这难道不是一种优越吗?古人尚且能够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所以同学们请记住,我们可以因为学习生活的压力短暂的休息、放松,但请不要真的躺平,我们仍要相信,未来无限美好!
最后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摘标签 回邮件
1.给求助我们的“不知名的课代表”回一封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