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皓月 何处不澄明——《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水调歌头》整合教学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文,品赏月色之美,探究月之意蕴。
2.整合聚焦,感受诗人幽微曲折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读写融通,从经典诗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月色之美,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难点:探究月之意蕴,从经典诗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经典流传《水调歌头》视频
【设计意图:渲染诗意的氛围,感受诗词之美】
一、导入
【过渡】古往今来,明月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宠儿,请说说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古诗句。
课堂活动:学生举手说积累的诗词,师总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夯实语基,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赏月”做铺垫。
【过渡】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苏子那轮明月,去倾听东坡可爱可敬的灵魂回响。老师整合了苏轼的三篇诗文,一起看屏幕。(学生齐读题目)
二、深情诵读 走进经典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渡:我们先来听听第一篇朗读】
课堂活动: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记承天寺夜游夜游》,朗读者:射阳县融媒体中心尹鑫老师;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诗文的语调、节奏、语气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过渡】有了前一篇的示范,第二篇《卜算子》的诵读请同学来尝试一下。
课堂活动:1.学生示范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试读提升。
【师点拨】朗读我们需要从语音、节奏、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韵味。第三首我们一起来齐读。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多样的诵读活动,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技巧,我设计了评价量表,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评价建议,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激发了学生诵读兴趣,更好地实现以声传情,以读促理解,为下面的“涵泳品味、亲近经典”环节做了铺垫。
三、涵泳品味 亲近经典
【过渡】读了三篇诗文,你发现这三篇诗文的共同点了吗?
预设:同一作者,都写到了月,都表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一面……
【过渡】你能找出写月的句子?
课堂活动:1.学生找写月句子,师提问。
2.师适时评价学生的活动。
活动一:赏“月”之阴晴圆缺。
1.品读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过渡】下面我们聚焦这些写月的句子品读品读,大文豪苏轼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生动传神的?先请同学来读读这些语句。
课堂活动:学生思考后分享展示品读成果。
预设: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景:月色空明(澄澈、皎洁),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营造一个冰清玉洁、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手法:比喻。静中有动,动而更显其静。
写月光,实写作者的心境(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景:“缺”,这个修饰词用得很好。渲染了一个夜深人静、月缺疏桐的孤寂氛围。这是写静态的月亮。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也很知趣,从稀疏的梧桐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枝丫间。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移动,写月亮的动态,暗示夜已深,思念的加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境。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看似在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实则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师点拨】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静态和动态来描摹月色,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动用感官来写景、从不同的视角来写景,这些技法值得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好好借鉴。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借鉴了忠玉老师的群诗教学策略之——求同,二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的安排建议: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所以我对写月的句子进行了聚焦品读,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的一些技巧,能更好地实现读写融通。】
课堂活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东坡笔下的这些写月的句子。
【过渡】:不论是挂疏桐的缺月,还是承天寺上空的朗朗皓月,亦或是中秋夜引起无限思念的那轮明月,在苏轼的笔下都如此生动、传神。不仅如此,那轮明月还温柔地流转在历代诗人多情的心田,我们来一探究竟。
课堂活动:男生读第一组,女生读第二组,全班齐读第三组。
【师追问】这些“月”代表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丰富的意蕴呢?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预设:美的象征,渲染孤寂、凄凉的氛围,寄托团圆与思念……
【师点拨】月,它不仅是优美的物象,也是一种情感媒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意蕴丰富,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文中的物象,让诗词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体会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活动二:品“人”之悲欢离合
【过渡】苏轼的诗文能经久传诵,林语堂是这样说的。
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林语堂《苏东坡传》
遒健朴茂:文字刚劲有力,朴实真纯。
【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再回读这三篇诗文。关注诗文中含有“不”“无”等字的语句,比较辨析三篇诗文的词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
1.这时的苏轼思念弟弟,孤独落寞,但向往月亮(美好),不愿随波逐流,超脱世俗。但是又畏惧“高处不胜寒”。
2.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幸运的,因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欣赏它。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心中若有美,何处不是美啊。
3.作者初贬黄州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旷达乐观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难关。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只好罗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词人这里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课堂活动:学生思考、比较辨析关键词句的含义,小组讨论,思维火花热情碰撞,然后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无”什么,“有”什么,深化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将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呈现在板书上。
【师点拨】心境的孤独,志趣的高洁,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逆境中的旷达,精神世界的自得,内心的澄明。
【设计意图】
这个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在“有”与“无”的思考中更好地理解苏轼曲折幽微中的情感。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师追问】探究这段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预设: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过渡】苏轼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天花板,大家看看传统文化传播官、作家、自媒体人意公子是怎样说的。
课堂活动:视频播放意公子对苏东坡的解读片段(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教学的建议: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这个环节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通过多角度的阅读,让学生对苏轼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与解读,彰显育人的导向。
活动三:穿越时空 与君相遇
【过渡】苏轼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活出了更宽广的人生尺度。穿越时空,我们和苏轼生活在同一时代。
语文课程标准: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堂活动:学生品读苏轼诗文经典语句(苏东坡朋友圈诗文)、写评论、分享展示。
【师拓展】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苏轼是其中一个,是入选《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人民网2018年1月23日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四川眉山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充分表现了东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三苏祠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教学提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个环节设置,一是将问题生活化,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二是结合前面所学,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深化本节课所学;三是尝试以读促写,读写融通。
四、深情诵读 致敬经典
【总结语】千年岁月,悠悠而过,苏子那轮明月依然朗朗高照,指引我们困境中学会自我排遣,内心澄明,坚守理想,常常自省。苏子深情的文字中潜藏着智慧与豁达,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他的诗词,致敬经典,致敬永远的苏东坡!
课堂活动:学生全体起立,跟着配乐深情齐诵《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从走进经典、亲近经典,到致敬经典,学生再一次感受东坡先生文字中的智慧,将“心有皓月,处处澄明”之种植入学生心中。“语文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情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