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一文选自《 》。列子,名 ,郑国人, 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用“/”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两处)
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高万仞: (2)年且九十:
(3)汝心之固: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其如土石何: (6)何苦而不平:
(7)无陇断焉: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5.解释下列“以”和“而”的意义和用法。
(1)以残年余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面山而居: (4)聚室而谋曰:
(5)而山不加增: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北山愚公长息曰: (4)虽我之死:
(5)惧其不已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何苦而不平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且焉置土石
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杂然相许 D.吾与汝毕力平险
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人物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10.名句默写。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2)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3)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
二、课内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方七百里,高万仞: (2)出入之迂也: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4.文中描写“孀妻遗男”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15.“愚公移山”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三、课外拓展
走好人生的岔道
刘 希
最近,有一个工作机会摆在我面前,可是在报名前,我却犹豫了。
周围的人都劝我去报名上班。母亲对我说:“等了20年,你去上班吧,我也放心些。”老公也说:“虽然是在乡里,但工作稳定,去上班吧。”朋友也劝我:“去试试吧,那工作前景可好呢!”在他们看来,一个有编制的工作,比我做自由撰稿人要好得多,有可能好10倍、100倍不止。
确实,这样的工作机会并不多,这是我们没有分到工作的群体,近几年通过努力争取到的结果。1999年毕业那年,因为没有分到工作,我不得已出门打工,在一家灯饰厂做了个普通员工,每天加班七八个小时,那些辛酸如今想来都令人心碎。那时候,多想能在家乡的单位上班,过安稳的生活。20年后,当这个工作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却茫然无措了。
我也知道,去上班,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有不错的待遇,到了晚年,也有不错的退休工资;我更知道,一旦去家乡的小城上班,意味着我将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孩子们,并且分散了大部分的精力,与我想要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目标相差甚远。
我也曾设想过那样的场景,每个星期一早上开车上百里去外地上班,每个星期五晚上再返回家,和家人度过的时间也仅仅就是周六周日,或许,还有加班的事有待处理,能不能回家也不一定。这样算一下,我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时间就少了许多,而我这些年对那种编制内的工作欲望淡漠了许多,我还是喜欢与文字为伍。虽然收入不稳定并且也不可观,但我知足而快乐。
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写字,我人生最大的目标是当一个作家,并不
是在职场上取得什么成绩,这样想一想,我决定放弃了。在这人生的岔道口,我听从了自己心底最真切的声音,我决定,放弃这个报名的机会,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
毕淑敏说:人生有无数的岔道,在分歧的路口,多半摆着诱惑。我们常常被物质的光怪陆离耀花了眼睛,需要在漆黑的静夜想一想,想想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想,想想我们将要迈步的台阶,距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近还是远?眼睛当然是有用的,但有时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倾听心灵的回答。
是的,在人生的岔道口,我们最终要考虑的,是我们离最理想的生活是近还是远,离最终的目标是近还是远。不要被诱惑蒙蔽了眼睛,而致使你走进了弯路。
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我想,那才能获得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16.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7.标题《走好人生的岔道》有何作用?
18.在人生的岔道口,“我”是如何选择的?“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19.在人生的岔道口,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
20.说说本文最后一段话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列子·汤问 寇 战国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1)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2)将近(3)顽固(4)名词作动词,“用箕畚”的意思(5)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担心(7)高地
4.(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5.(1)介词,凭借(2)目的连词,来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转折
6.(1)古义:加强否定语气。今义: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2)古义:肩负、扛。今义:负担。(3)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4)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D (解析:A项“惩”,古今义分别是“苦于”“处罚”。B项“何苦”,古今义分别是“担心什么”“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C项“毛”,古今义分别是“指草木”“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D项“置”,古今义都是“放置”。)
8.C解析:A.“面”,名词作动词,面向。B.“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D.“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9.C (解析:本文结尾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改造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10.(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二、课内阅读
11.(1)方圆,指面积(2)曲折,绕远(3)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4)指草木
12.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13.愚公是一个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有发展眼光的老人。
14.①孀妻遗男:从侧面表现“愚公移山”这一事件得到众人的
拥护。②智叟:对比,突出了愚公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优秀品质。
15.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三、课外拓展
16.在人生的岔道口,要做好选择。
17.①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岔道口”,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我”选择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不去编制内工作。理由:①希望有较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们和家人;②“我”喜欢与文字为伍,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写字,最大的目标是当一个作家。
19.①在人生的岔道口,我们最终要考虑的,是我们离最理想的生活是近还是远,离最终的目标是近还是远。②不要被诱惑蒙蔽了眼睛,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
20.结构上:和文章开头相照应,总结了全文内容。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