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漫山红叶铺彩云,又是重阳秋色深”,现在大家登山远望,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秋深凛风漫绕枝,满天夺目尽金黄”,漫步在公园或校园内,遍地金黄的银杏叶也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树是大自然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黄土高原,生长的白杨树,极普通,极常见,却受到了极高的“礼赞”。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脚步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长状态。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精读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研读课文,感悟作者歌颂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就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赏语言,体会情感。
初读课文,感受礼赞白杨之“形美”。
1.自由朗读,感知文意。(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
朗读的方法和要求: 一要读准确:发音准确。 二要读流利: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停连。 三要读出情感:要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思考:看文章题目,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礼赞,崇敬和赞美,即充满敬意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2.默读,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提示:要抓住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或词语。)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生读、齐读、教师范读。
方法指导:要想读出本文的气势,注意重读一些关键词。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从“实在是不平凡的”,到“决不是平凡的”, 这几句作者的语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高亢,越来越热烈。
第1段:多带抒情成分,音调舒缓些,声音高亢。
第4段:当后来突然看到白杨树时,声音应当明亮高昂,突出重音,读出惊讶、高兴的感情。
第9段结尾:要读出高音,让朗读达到高潮。
小结:通过多次的朗读,做一些朗读标记,我们发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上面这几句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二、精读课文,品析礼赞白杨之“神美”。
思考: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
明确:不平凡。
1.速读,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三个方面:生长环境 、外形特征 、精神品质。
(1)生长环境: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方法:圈点勾画法)
明确第2段:依据“当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特点:一望无际、辽阔坦荡、气象雄伟)
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特点: 色彩分明)
文章开篇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烘托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作者的感受由“雄壮”到“单调”,接下来猛然间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和蓄势。
(2)外形特征: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有什么不平凡?
明确第5段: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 “绝无旁枝”、“ 绝无横斜逸出”、“ 紧紧靠拢”。
(3)精神品质:作者如何来写白杨树精神品质的不平凡?
明确第7段:即内在的气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前三句,男生读后一句。
第7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明确:对比、欲扬先抑手法: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方法指导:要读出“欲扬先抑”的味道,读出白杨树精神的不平凡,读出它伟丈夫的形象。前面女生读的慢一点、轻柔一点,后面男生读的要壮美些。
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实在是不平凡的,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开始激扬起来。作者接着用了四个反问句,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精神的不平凡,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变得更加形象具体。
3.分小组朗读,合作探究。
“难道你……”这四个反问句,在句式、层次、感情方面有什么变化?怎么读出来句式的变化,读出层次的变化,读出情感的变化?(5分钟)
提示: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要读,每个小组推选一人进行展示交流,其他人进行点评。
展示和点评环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朗读,其它同学进行点评。
明确:这四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句的疑问。这四个排比句,语速也越来越快,气势和情感是越来越强烈。
三、研读课文,感受礼赞白杨之“象征美”。
白杨树是如此的不平凡,作者看到白杨树会引发什么样的感想?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白杨树呢?
1.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向抗日革命根据地猖狂进攻,妄图一举毁灭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茅盾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 ,壮大抗日力量。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明确: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文章主旨:作者不但赞美了白杨树,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由树及人,还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意志和精神。
四、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袁鹰的《白杨》。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