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部随笔,描写了作者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的美好景象。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理解并运用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景象。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学生可以思考作者为何会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这其中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心境。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这篇文章描绘的月夜承天寺景象十分优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创造出美的意境。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苏轼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并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文字,理解并欣赏到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1. 朗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 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模仿写作: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兴趣:谈论一下学生们曾经去过的美丽景点,以及在游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好氛围。
2. 引入苏轼及其作品: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程氏也颇有文化修养。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的文学才华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他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 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中进士及第。此后,他历任各地官员,积极推行改革,主张抑制豪强,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文学领域,苏轼的成就极为突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五绝,被誉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文笔流畅;词作则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他还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对后世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创作,还在于他的文学批评。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巨匠,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主阅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字义,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并讲解课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一篇游记,对月夜下的承天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以下是逐句翻译和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讲解:这一句交代了时间、事件和作者的心情。元丰六年是宋神宗的年号,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承天寺是黄州的一座寺庙,也是他常常去散步和思考的地方。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讲解:这一句写出了苏轼在寻找朋友张怀民来分享月夜的乐趣。张怀民是苏轼的好友,也是当时被贬谪到黄州的一位文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讲解:这一句表明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夜不能寐的人。他们一同在庭院里漫步,享受着月夜的宁静和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讲解:这一句是描写月光下的庭院景象。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形容得如同一池清水,水中有水草摇曳,其实是院中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讲解:这一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月亮和竹柏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但苏轼在此强调的是能够欣赏这些景物的人并不多,只有像他和张怀民这样清闲的人才能够真正欣赏到这些美景。这种自嘲和感慨透露出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无奈和落寞。
三、课堂讲解
1. 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感:介绍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轼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文章背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他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虽然他仍然在黄州担任官职,但实际上已经处于被软禁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寄情于山水,经常到各地游览,承天寺也是其中之一。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元丰六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感慨。
作者情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复杂微妙的心境。一方面,他对月夜下的承天寺充满欣喜和欣赏,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以平静的心态去感受月夜的美,用清新的笔触描绘出庭院的宁静和澄澈,表现出了他的内心平和与达观。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也透露出了苏轼的悲凉和感慨。尽管他欣赏自然美景,但却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仍然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他用疑问的语气暗示出自己孤独的处境,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自嘲。
解析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1)开篇:文章开篇简要叙述了时间和事件背景,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因月色入户而兴起夜游。
(2)发展:作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这里通过描绘作者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
(3)高潮:作者与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庭散步,共同欣赏美丽的月色。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4)结尾:文章结尾简练,意犹未尽。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对这次夜游的感受,而是通过“相与步于中庭”这一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语言特色:
(1)简洁优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但却能将景色描绘得非常生动,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2)善用修辞: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善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月色入户”,通过拟人手法将月亮写得富有生气。
(3)富有诗意: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富有诗意,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既描绘了景色,又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3. 重点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实词:
- 寝:指的是睡觉,卧。在这篇文章中,“寝”是动词,表示睡觉的动作。
- 相与:指的是共同,一同。在这篇文章中,“相与”是动词,表示一起做某事。
- 步:指的是散步。在这篇文章中,“步”是动词,表示走路的动作。
- 中庭:指的是庭院里。在这篇文章中,“中庭”是名词,表示庭院中的某个位置。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篇文章中,“空明”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在这篇文章中,“藻、荇”是名词,表示水草。
虚词:
- 然: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在这篇文章中,“然”是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
- 遂:于是,就。在这篇文章中,“遂”是副词,表示事情发展的顺承关系。
- 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翻译为“在”。在这篇文章中,“于”是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或者时间的参照点。
- 也:在这里是句首语气词,可以译为“原来”。在这篇文章中,“也”用来表达一种解释或确认的语气。
- 但:只。在这篇文章中,“但”是副词,用来表达一种限制或强调的语气。
-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在这篇文章中,“耳”是助词,表示一种语气的加强或者语气的结束。
四、合作交流
1.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五、实践操作
1. 模仿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象,并进行分享。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拓展和提升,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2. 搜集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自主阅读、课堂讲解、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苏轼的文学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在课堂讲解环节,我注重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的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加强了引导和辅导,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文的要义。
在合作交流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部分环节时间较为紧张,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确保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