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生物的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生物的进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01-14 13:40:33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生物的进化
第1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如图1-5-1所示是某地层中发现的某动物足迹化石。下列对于该化石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图1-5-1
A.它属于遗迹化石
B.它属于遗物化石
C.它属于遗体化石
D.足迹化石对研究该类生物毫无意义
2.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B )
A.复杂、高等
B.简单、低等
C.复杂、低等
D.简单、高等
【解析】 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3.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北极狐的毛是纯白色的,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A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不适应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B )
A.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植物到动物
B.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从复杂到简单、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D.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等到低等,从陆生到水生
5.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 D )
A.古代生存的生物 B.现在生存的生物
C.生物的“进化树” D.古代生物的化石
6.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时间晚得多,由此可知( B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解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
7.生物的进化历经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C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解析】 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爬行类。
8.下列生物的体色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并且不易被敌人发现的是( A )
A.鲫鱼的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B.一些昆虫的体表颜色是绿色的
C.蜥蜴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
D.莽的体表具有暗淡相间的斑纹
9.在学习“演化的自然”这一章时,小明总结的下列四个知识点中,错误的是( D )
A.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B.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小型到大型
10.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C )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解析】 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11.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收集各方面的证据。下列能为科学家对该项研究提供证据的是( D )
①陨石 ②化石 ③活化石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2.19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了1.5亿年前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它是( B )
A.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B.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C.鱼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D.鸟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13.如图1-5-2所示是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由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A )
图1-5-2
A.鱼类和人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B.鱼类和人不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C.各种脊椎动物间没有亲缘关系
D.无法做出任何科学推测
【解析】 从七种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来看,其发育初期形态均非常相似,这就说明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祖先。答案为A。
14.兔子有尾巴,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有同兔胚胎发育相似的尾巴出现,此现象说明( C )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C.人类和兔类有共同的祖先
D.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15.动植物的__化石__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图1-5-3
16.如图1-5-3所示,某地三个岩层A、B、C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__C__岩层中;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岩__A__层中。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由简单到复杂__、__由低等到高等__、__由水生到陆生__。
【答案】 (1)C A (2)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17.图1-5-4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__藻类植物__。
图1-5-4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__苔藓植物__和C__蕨类植物__,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__种子植物__,包括D__裸子植物__和E__被子植物__,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18.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4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脚类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些资料判断中华龙鸟是其中两类生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两类生物是( D )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爬行类和鸟类
【答案】 从题干信息可以发现,中华龙鸟有羽毛的前身,但同时也具有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这说明中华龙乌可能是爬行类演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故选D。
19.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1-5-5分析回答:
图1-5-5
(1)树根处[A]代表__原始生命__,它生活在__原始海洋__中。
(2)A由于__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__界__。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__爬行类__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__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__。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__。
【答案】 (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 界 (3)爬行类 (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第2课时 进化论的演变
1.[2013·怀化]19世纪,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著名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生物学家是( A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罗伯特·虎克 D.巴斯德
【解析】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进化学说。故选A。
2.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因是( B )
A.遗传 B.自然选择
C.变异 D.生存斗争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D )
A.适应性 B.适者生存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哺乳类是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B.裸子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的
C.生物都是由陆生开始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后,生物经历了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古代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是由原始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由蕨类植物进化而来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D )
图1-5-6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6.[2013·锦州]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00年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是( B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过度繁殖的结果
【解析】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桦尺娥的后代个体中,体色存在着深色和浅色的变异,其天敌小鸟对桦尺娥的体色起着选择作用;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时,不易被天敌发现,能够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时,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失去了产生后代的机会,因此后代个体与环境颜色不一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少,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00年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B。
7.抗流感的疫苗过几年就要更新,目的是要克服病毒对原疫苗所产生的抵抗性。这种抵抗性是由于( C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种内斗争的结果
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D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互相选择共同进化
9.[2013·黑龙江]人类起源于( B )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类人猿 D.黑猩猩
【解析】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
10.[2013·东营]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生环境中曾一度失踪了20多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D )
A.自然选择 B.外来物种入侵
C.自然灾害 D.栖息地破坏
【解析】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朱鹮栖息地的丧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故选D。
图1-5-7
11.如图1-5-7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
我们可以推测( C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12.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如图1-5-8所示),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C )
图1-5-8
A.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B.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环境
D.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解析】 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影响着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当物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气候和食物的变化,可引起生物体的改变。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能生存下来的生物意味着目前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13.某地有一个大型的石灰厂,其白色的粉尘使周围的植物都变成了灰白色。如果该厂长期生产,请你推测,该厂周围环境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1-5-9中的( D )
图1-5-9
14.在果园中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灭虫,灭虫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农药对害虫进行选择(或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__。
15.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因此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__亲缘__关系。
16.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生存斗争__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的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方向__。
(2)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生存斗争__;自然选择的结果__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__。
【解析】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动力和途径,是生物进化的外因。自然选择的定向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7.如图1-5-10所示,甲图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乙图表示在同一时间里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图1-5-10
(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__适应__现象,是长期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__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__。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__增多__,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_之后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__定向选择__作用。
【解析】 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雪地老鼠毛色与雪地相近,这就是适应现象,若降雪推迟,白色的毛色将与环境不适应,这说明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从图象看,降雪天数最大值出现在1950年之前,而白色老鼠所占百分比最大值出现在1950年之后。
【答案】 (1)适应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增多 之后 定向选择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一地区栖息着深、浅色两种体色的蛾,它们晚上活动,白天在桦树的树干上休息;该地区中还生存着许多鸟类,会捕食这些蛾。在1935年,该地区建了许多工厂,不断产生的黑烟把原先树干颜色较浅的桦树熏黑了。研究员从1910年开始调查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所得的结果如表所示。
年代 浅色蛾的比例(%) 深色蛾的比例(%)
1910 93 7
1920 93 7
1930 93 7
1940 50 50
1950 22 78
1960 8 92
(1)下列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的原因的是( B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桦尺蛾迁移 D.深色过度繁殖
(2)蝙蝠也会捕食这些浅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们不像鸟类用视觉寻找食物,而是利用声波定位食物。若在1940年,该地区的鸟类突然全被蝙蝠取代,则在1948年,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B )
A.浅色蛾93%,深色蛾7%
B.浅色蛾50%,深色蛾50%
C.浅色蛾29%,深色蛾71%
D.浅色蛾22%,深色蛾78%
19.图1-5-11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图1-5-11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差异__。
(2)图②③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颈和前肢长__的长颈鹿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颈部较短__的长颈鹿个体被淘汰掉。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有利变异__。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生存斗争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自然选择__。
20.人的高矮胖瘦千差万别,引起体形差异的原因很多,遗传就是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以外,居住地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形状和大小。如赤道附近的尼罗河人,身材瘦高;而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则身宽体壮。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的种族之间人的体型有较大差别。(如图1-5-12,每个小黑点代表一个种族的居住地纬度和平均骨盆宽度。骨盆越大,人的体型就越粗壮。)相反人的身高却没有类似的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如稗格米人和尼罗河人居住地的纬度相同,但却身材矮小。
图1-5-12
为什么人类的体型会与地理位置相关呢?人类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居住地的气候影响了人体的散热方式。研究表明,皮肤表面积越大,身体散发的热量越多;体重越大,身体产生热量越多。人体通过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稳定的体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皮肤__。
(2)根据图中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居住的纬度越高,人的体型越粗壮(骨盆宽度越大)__。
(3)北极的因纽特人身宽体壮,形成这种体型,在生物学上的意义是__产生更多的热量,维持体温的稳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__。
(4)图中在低纬度地区居住的某些人类种族的骨盆宽度明显不同于同纬度地区的大部分人类种族的宽度,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写出一点)__居住地的海拔高度有明显的不同;饮食习惯不同;遗传变异等__。
(5)不同种族人的身高却没有类似的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小刚根据有关材料和知识设计了一份“影响种族身高的有关因素调查表”,调查的对象为20至35周岁的人。请你在表中项目的空白处(有▲的地方),填上你认为和该研究问题最有关联的调查项目。__身高、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等__。
影响种族身高的有关因素调查表
项目姓名 年龄 性别 种族 ▲ ▲ 居住地
地理位置 ……第四节 生物的进化
第1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如图1-5-1所示是某地层中发现的某动物足迹化石。下列对于该化石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1-5-1
A.它属于遗迹化石
B.它属于遗物化石
C.它属于遗体化石
D.足迹化石对研究该类生物毫无意义
2.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
A.复杂、高等
B.简单、低等
C.复杂、低等
D.简单、高等
3.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北极狐的毛是纯白色的,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不适应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A.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植物到动物
B.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从复杂到简单、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D.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等到低等,从陆生到水生
5.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古代生存的生物 B.现在生存的生物
C.生物的“进化树” D.古代生物的化石
6.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时间晚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7.生物的进化历经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8.下列生物的体色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并且不易被敌人发现的是(  )
A.鲫鱼的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B.一些昆虫的体表颜色是绿色的
C.蜥蜴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
D.莽的体表具有暗淡相间的斑纹
9.在学习“演化的自然”这一章时,小明总结的下列四个知识点中,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B.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小型到大型
10.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11.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收集各方面的证据。下列能为科学家对该项研究提供证据的是(  )
①陨石 ②化石 ③活化石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2.19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了1.5亿年前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它是(  )
A.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B.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C.鱼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D.鸟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13.如图1-5-2所示是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由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
图1-5-2
A.鱼类和人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B.鱼类和人不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C.各种脊椎动物间没有亲缘关系
D.无法做出任何科学推测
14.兔子有尾巴,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有同兔胚胎发育相似的尾巴出现,此现象说明(  )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C.人类和兔类有共同的祖先
D.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15.动植物的____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图1-5-3
16.如图1-5-3所示,某地三个岩层A、B、C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____岩层中;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岩____层中。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17.图1-5-4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____。
图1-5-4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____和C____,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____,包括D____和E____,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18.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4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脚类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些资料判断中华龙鸟是其中两类生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两类生物是(  )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爬行类和鸟类
19.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1-5-5分析回答:
图1-5-5
(1)树根处[A]代表____,它生活在____中。
(2)A由于__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____。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____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__ _。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 __。
第2课时 进化论的演变
1.[2013·怀化]19世纪,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著名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生物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罗伯特·虎克 D.巴斯德
2.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因是(  )
A.遗传 B.自然选择
C.变异 D.生存斗争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
A.适应性 B.适者生存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类是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B.裸子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的
C.生物都是由陆生开始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图1-5-6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6.[2013·锦州]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00年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过度繁殖的结果
7.抗流感的疫苗过几年就要更新,目的是要克服病毒对原疫苗所产生的抵抗性。这种抵抗性是由于(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种内斗争的结果
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互相选择共同进化
9.[2013·黑龙江]人类起源于(  )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类人猿 D.黑猩猩
10.[2013·东营]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生环境中曾一度失踪了20多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外来物种入侵
C.自然灾害 D.栖息地破坏
图1-5-7
11.如图1-5-7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
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12.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如图1-5-8所示),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
图1-5-8
A.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B.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环境
D.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13.某地有一个大型的石灰厂,其白色的粉尘使周围的植物都变成了灰白色。如果该厂长期生产,请你推测,该厂周围环境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1-5-9中的(  )
图1-5-9
14.在果园中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灭虫,灭虫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 __。
15.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____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因此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____关系。
16.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的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
(2)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____。
17.如图1-5-10所示,甲图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乙图表示在同一时间里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图1-5-10
(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____现象,是长期____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__ __。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____,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_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____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一地区栖息着深、浅色两种体色的蛾,它们晚上活动,白天在桦树的树干上休息;该地区中还生存着许多鸟类,会捕食这些蛾。在1935年,该地区建了许多工厂,不断产生的黑烟把原先树干颜色较浅的桦树熏黑了。研究员从1910年开始调查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所得的结果如表所示。
年代 浅色蛾的比例(%) 深色蛾的比例(%)
1910 93 7
1920 93 7
1930 93 7
1940 50 50
1950 22 78
1960 8 92
(1)下列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的原因的是(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桦尺蛾迁移 D.深色过度繁殖
(2)蝙蝠也会捕食这些浅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们不像鸟类用视觉寻找食物,而是利用声波定位食物。若在1940年,该地区的鸟类突然全被蝙蝠取代,则在1948年,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
A.浅色蛾93%,深色蛾7%
B.浅色蛾50%,深色蛾50%
C.浅色蛾29%,深色蛾71%
D.浅色蛾22%,深色蛾78%
19.图1-5-11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图1-5-11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
(2)图②③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的长颈鹿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的长颈鹿个体被淘汰掉。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
20.人的高矮胖瘦千差万别,引起体形差异的原因很多,遗传就是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以外,居住地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形状和大小。如赤道附近的尼罗河人,身材瘦高;而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则身宽体壮。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的种族之间人的体型有较大差别。(如图1-5-12,每个小黑点代表一个种族的居住地纬度和平均骨盆宽度。骨盆越大,人的体型就越粗壮。)相反人的身高却没有类似的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如稗格米人和尼罗河人居住地的纬度相同,但却身材矮小。
图1-5-12
为什么人类的体型会与地理位置相关呢?人类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居住地的气候影响了人体的散热方式。研究表明,皮肤表面积越大,身体散发的热量越多;体重越大,身体产生热量越多。人体通过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稳定的体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
(2)根据图中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
(3)北极的因纽特人身宽体壮,形成这种体型,在生物学上的意义是__ __。
(4)图中在低纬度地区居住的某些人类种族的骨盆宽度明显不同于同纬度地区的大部分人类种族的宽度,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写出一点)__ __。
(5)不同种族人的身高却没有类似的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小刚根据有关材料和知识设计了一份“影响种族身高的有关因素调查表”,调查的对象为20至35周岁的人。请你在表中项目的空白处(有▲的地方),填上你认为和该研究问题最有关联的调查项目。____。
影响种族身高的有关因素调查表
项目姓名 年龄 性别 种族 ▲ ▲ 居住地
地理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