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 4.3低碳生活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来源:21cnj*y.co*m】
A.外出就餐,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B.放学回家,及时关闭教室用电设备
C.能源结构向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2.202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推广植树造林计划 B.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3.202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减塑捡塑",倡导减少使用,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空矿泉水瓶属于( )
A. B.
C. D.
4.“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④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⑤焚烧废旧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中,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宁波市湾底村启动建设宁波首个“碳中和”综合示范区。“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当。下列做法有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的是( ) www-2-1-cnjy-com
A.大力建设火力发电厂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C.植树造林、迟拼还林,推行科学兴农
D.推广以汽油或柴油为动力的摩托车
6.如今,“搭把手”、“小黄狗”等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现身宁波的许多小区,通过有偿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给了垃圾“重生"的机会。以下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废弃口罩 B.瓜皮果壳 C.废旧电池 D.废弃衣物
二、填空题
7.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21*cnjy*com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下图,得出你的观点。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选填序号)。
8.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等造成威胁。21cnjy.com
(1)某同学画了一个流程图。请你将下列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过度砍伐森林,填入图中对应空格处。
21·cn·jy·com
(2)全球气温上升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还会产生 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21·世纪*教育网
(3)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请问:
(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
(2)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填字母)。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3)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生成物中提取出来,再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实现碳循环。“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如下:
在合成塔中,若气体X是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www.21-cn-jy.com
10.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 (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而不利影响有 (任写一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11.近几年,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压减化石燃料 ②控制车辆使用 ③减少户外运动
④加强城市绿化 ⑤关闭厂矿企业 ⑥调整能源结构
三、解答题
12.中和公园被人选“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碳中和林”。园内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鱼跃虫鸣,生物种类多样。右图是中和公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2-1-c-n-j-y
(1)白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的生物成分是 。
(2)沼虾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白鹭体内的消化产物与人体内相似,均消化成 被小肠吸收。
(3)为了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一方面植树造林,制造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请就“低碳生活”提出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A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A.使用一次性木筷要消耗大量的木材,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A符合题意;
B.放学回家及时关闭教室用电设备,能够节约用电,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B不符合题意;
C.能源结构向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C不符合题意;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能够减少尾气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21教育网
2.B
根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A.推广植树造林计划,有利于保护空气,措施符合主题,故A错误;
B.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措施不符合主题,故B正确;
C.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符合主题,故C错误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减少空气污染,措施符合主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A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
空塑料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答案为:A
4.A
燃烧煤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少使用煤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汽车尾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对空气造成污染。绿色出行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对于含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废旧电池,需要特殊安全处理。这类废旧电池利用价值较低,使用分散,回收利用成本较高,且再生利用存在一定技术问题。故作为有害垃圾,处理方式一般为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焚烧塑料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存在有毒物质的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一般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焚烧塑料产生有毒气体。③⑤错误,排除BCD
故答案为:A【版权所有:21教育】
5.C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A. 大力建设火力发电厂 ,会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不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
B.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会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不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
C. 植树造林、迟拼还林,推行科学兴农 , 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
D. 推广以汽油或柴油为动力的摩托车,会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
故答案为:C.
6.D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
A. 废弃口罩属于其它垃圾;
B. 瓜皮果壳属于厨余垃圾;
C. 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
D.废弃衣物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答案为:D21*cnjy*com
7.(1)以下回答均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要点:要在分析图像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
(2)①④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1)由图可知,目前二氧化碳浓度是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是不成正比的,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的过去时期气温也并不是很高,因此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
(2)①火力发电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而这里的可燃物多为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不符合低碳理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②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③夏季空调温度越低消耗的能源越多,因此③符合低碳理念。④乘坐私家车出行,增多二氧化碳排放,④不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2)①④
【出处:21教育名师】
8.(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1)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1、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4、全球气温上升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3)多植树造林,因为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或利用清洁能源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故答案为:(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9.(1)植物光合作用
(2)B
(3)3H2+CO2 CH3OH+H2O
(1)“低碳经济”理念是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的意义即可。
(2)根据题目信息所给的化学方程式,K2CO3在吸收池发生的反应中作反应物,在分解池发生的反应中是生成物;根据题意分析反应物是氢气与二氧化碳,而生成物是CH30H和H2O.
(1)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等,都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大力发展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含碳物质,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背而驰,B符合题意。
(3)从图示看出二氧化碳与碳酸钾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钾,它分解应该是此反应的可逆过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HCO3=K2CO3+H2O+CO2↑;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反应物是氢气与二氧化碳;生成物是CH3OH和H2O,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H2+CO2 CH3OH+H2O。
故答案为:(1)植物光合作用(2)B(3)3H2+CO2 CH3OH+H2O
10.(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合理即可)
(2)会导致温室效应(合理即可)
(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从自然界的碳循环原因和减缓温室效应方法切入。
(1)根据图片信息,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化石(或矿物)燃料燃烧和动植物呼吸等。
(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3)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是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呼吸等,合理即可)(2)温室效应(合理即可)(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2·1·c·n·j·y
11.①②④⑥
凡是能够减小颗粒物产生的措施就是有效的措施。
①压减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细小颗粒物的排放,故①正确;
②控制车辆使用,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减小颗粒物的排放,故②正确;
③减少户外运动,只能减少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不能减小排放颗粒物的数量,故③错误;
④加强城市绿化 ,可以增大绿色植物对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故④正确;
⑤关闭厂矿企业,虽然能够减小颗粒物的排放,但是产品不能出厂,故⑤错误;
⑥调整能源结构,减小化石原料的使用,可以减小颗粒物的排放,故⑥正确。
那么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①②④⑥。
12.(1)浮游植物→鳙鱼→白鹭;分解者
(2)氨基酸
(3)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1)食物链指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结构;
(2)蛋白质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3) 低碳生活 指节能,减排的生活。
【解答 】(1)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即最短的食物链;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这一类生物。
(2)蛋白质在人体内分解成氨基酸;
(3)低碳生活指节能,减排的生活,故可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
故答案为:(1)浮游植物→鳙鱼→白鹭、分解者(2) 氨基酸 (3) 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