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
CONTENTS 目录
01
作者介绍
03
章节简介
02
写作背景
04
人物分析
作者 介绍
埃德加·斯诺
美国人
1928年来到上海
结识宋庆龄、鲁迅等民主人士
毕生致力于中美友好
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写作 背景
谜
红军是否存在?
苏维埃是否是红军捏造的?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共产党人的纲领是怎样的?
中国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
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红军的领导者是谁?
红军的兵力是多少?他们的运动的葛民基础是什么?
写作 背景
时间
1927年(国公反目的节点)
1931年(日军侵华)
1936年(国共局面,斯诺采访)
1934年(红军长征)
章节 简介
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本章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本章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在保安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章:长征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斯诺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
章节 简介
第六章:红星在西北
本章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
本章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宁夏预旺堡)
本章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预旺县)
本章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章节 简介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
本章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回到保安
本章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
本章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性。。
人物 形象
个人经历: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童年时期在家中成长、读书,父亲的暴躁和家中教员的粗暴严厉,让毛泽东不断抗争。随着进步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眼界逐渐开阔;1914-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长沙读书后,他了解到更多运动,接触到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后来到北京后在北京大学做过图书管理员,认识很多进步人士,这段时间他在长沙、上海、北京等地组织工人运动,并在1920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2个人参加了共产党成立大会。他关心政治,不仅了解中国国情,对世界政治也很熟悉,渐渐成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外貌描写: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性格特点:好学进取、敢于反抗、勇敢、爱国爱民、善于思考。
人物 形象
个人经历: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响,他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学习,回国的时候已经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领导过广州起义,在黄埔军校做过秘书,组织工人运动。
外貌描写: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外貌清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性格特点:温和文雅、平易近人、头脑冷静、善于计划
人物 形象
个人经历: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年轻时就闻名湖南省,贺龙被称作“土匪头子”,1927年南昌起义后参加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外貌描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然很健康。
性格特点:谦虚、暴躁、英勇善战。
人物 形象
个人经历:他是行伍出身,原是国民党军官,因为国民党将军何健发动湖南农民大屠杀,他举行了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他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著称。
外貌描写:他是一个愉快爱笑的人,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的谈话举止中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性格特点:直爽、吃苦耐劳、活泼
人物 形象
个人经历: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县的一个村子,家里是穷苦的佃农。他善于带兵,是杰出的军事家。
外貌描写: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性格特点:沉默谦虚、朴实温和
拓展 积累
红军长征路线:
瑞金——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懋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大会师
红军长征总结
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
原文 赏析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陕西两省的分界线。
当时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在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这个区域同中国诞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真可谓历史的巧合。数千年前,中国人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形成统一的民族的。 ——节选自《去西安的慢车》
原文 赏析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唿:“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节选自《大渡河英雄》
书名 赏析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胡愈之等人考虑到中文译本发行的环境,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艺术 特色
1. 文风:质朴而真诚,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斯诺是记者,又是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2.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双关、借代、摹拟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3. 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魅力。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细微观察和细致描述,把原来可能写的枯燥乏味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