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8* 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A.bǐng sì xī zèng
B.píng shì xǐ chèng
C.bǐng shì xī zèng
D.pǐng sì xǐ chè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屏住“中的”屏“应读作”bǐng“;”似的“中的”似“应读作”shì“;” 锃亮 “中的” 锃亮“应读作”zèng“。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汉字的字音。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2.依次填入下面句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了过来,又稳又准, 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 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选择其中的两个空做参考点。根据实物的特点“ 锃亮的钢刀 ”。用“刺”准确,而“切中”要害不准确。根据上下文文意或前后搭配作出选择。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语段,注意准确辨析语句间的关系,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及其特征,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最后要将文段连起来阅读,增强语感检验。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警察面前,身材矮小又器宇轩昂的小偷不得不将偷窃的财物交了出来。
B.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出了白家与鹿家在黄土地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C.在这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享受清风拂面,顿感心旷神怡。
D.每当上司训话时,她总是颔首低眉,不争辩。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器宇轩昂”指气度不凡,为褒义词,用于贬义语境不适合。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
C.句式杂糅,应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或“由……配制而成”删去其一;
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B.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不会找到幸福。
C.这道月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比喻;C,比喻;D、夸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
6.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句话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A
【知识点】夸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这句话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丰富性和敏锐性。只有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是对托尔斯泰眼睛的评价。短短一句,内涵丰富。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修辞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战斗机着舰的惊险)
B.“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鲁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的凶狠)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
【解析】【分析】C.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极具洞察力。所以C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修辞方法的考查,要学会根据句子的特征、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B.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C.文中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目光的犀利,灵魂的高贵。
D.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夸张写出了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答案】D
【知识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D.有误。文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灵魂的伟大。
故答案为:D
【点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反复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分析和辨别,注意细微差别。
二、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 》《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答案】(1)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俄国;罪与罚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1) 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 俄国罪与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10.请根据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下联,评价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一声怒吼斥沙皇
下联: (填选项号)
A.三尺侏儒相貌丑 B.满腔热血唤和平 C.无私心底天地宽
【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依照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要求选择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三、语言表达
11.文章中许多语言含蓄生动,你能依次说出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吗?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2)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3)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
【答案】(1)须发
(2)额头
(3)皮肤
(4)整个面部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 须发 ; 额头 ; 皮肤 ; 整个面部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 )
(2)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
(3)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
【答案】(1)比喻
(2)比喻、夸张
(3)排比
【知识点】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和理解。(1)该句子把“胡髭”比作“植被”。故修辞方法为比喻。(2)把“大胡子”比作“滔滔白浪”,而且夸大表现胡子。故修辞方法为比喻和夸张。(3)几句话结构上相似,语气相同。都包含“可以像”。故修辞方法为排比。
故答案为:⑴ 比喻 ⑵ 比喻、夸张 ⑶ 排比
【点评】修辞方法的考查,要学会根据句子的特征、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语段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 胡髭( ) yǒu( )黑
14.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5.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手法是 。
【答案】13.páng;zī;黝
14.茂蜜;茂密
15.外貌描写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外貌描写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本道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有哪些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其他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3.脸庞(liǎn páng):意思是指脸盘。指人的面颊或面部。
胡髭(hú zī):意思是嘴上边的胡子。
黝黑(yǒu hēi):颜色深黑,与“白净”“白皙”相对。
故答案为:páng;zī;黝
14.可以根据字义辨析形近字的区别,“密”的意思是“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蜜”的意思是“像蜂蜜一样甜的;甜美”,由此可以判定错误之处。
故答案为:茂蜜;茂密
15.语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脸庞、头发、胡须等面部特征,属于外貌描写。
故答案为:外貌描写
五、综合题
16.整体感知
(1)《列夫·托尔斯泰》这一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答案】(1)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2)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一部分 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⑵本题考查读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结合题干,找准关键语作答。 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故答案为:⑴ 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⑵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注意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注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他以前,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17.文章③④⑤段分别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8.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笨拙”的含义。
①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②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19.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答案】17.每日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
18.①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
②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
19.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欲扬先抑,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20.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外貌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原文内容和主旨去分析,尤其要注意对比喻义的深层含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含意。
17.从③段的“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可概括出,李忠义坚持出黑板报;
从④段的“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可概括出,李忠义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
从⑤段的“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可概括出,李忠义风中拉好银幕。
故答案为:每日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
18.①“用他笨拙的字迹”,笨拙指字体不好看。②“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笨拙”指李忠义行动不便,动作吃力。两个“笨拙”表现了他对待生活的热爱,并赞美了他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的精神。
故答案为:①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
②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
19.从“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可知文章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突出他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同时,其外貌普通与丑陋与下文他闲不住“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去食堂帮厨”“夜半巡夜”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等表现出的美德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其心灵美。
故答案为: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欲扬先抑,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20.题目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星星”比喻人,“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表层含义是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⑧段的“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可知,因此“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中的“星星”是比喻像李忠义一样平凡的人,“没有多余的”,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
结合第⑨段“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分析,可知是指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故答案为: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8* 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A.bǐng sì xī zèng
B.píng shì xǐ chèng
C.bǐng shì xī zèng
D.pǐng sì xǐ chèng
2.依次填入下面句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了过来,又稳又准, 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 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警察面前,身材矮小又器宇轩昂的小偷不得不将偷窃的财物交了出来。
B.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出了白家与鹿家在黄土地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C.在这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享受清风拂面,顿感心旷神怡。
D.每当上司训话时,她总是颔首低眉,不争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B.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不会找到幸福。
C.这道月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6.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句话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修辞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战斗机着舰的惊险)
B.“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鲁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的凶狠)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B.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C.文中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目光的犀利,灵魂的高贵。
D.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夸张写出了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二、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 》《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10.请根据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下联,评价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一声怒吼斥沙皇
下联: (填选项号)
A.三尺侏儒相貌丑 B.满腔热血唤和平 C.无私心底天地宽
三、语言表达
11.文章中许多语言含蓄生动,你能依次说出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吗?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2)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3)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
12.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 )
(2)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
(3)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
四、语段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 胡髭( ) yǒu( )黑
14.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5.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手法是 。
五、综合题
16.整体感知
(1)《列夫·托尔斯泰》这一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17.文章③④⑤段分别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8.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笨拙”的含义。
①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②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19.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屏住“中的”屏“应读作”bǐng“;”似的“中的”似“应读作”shì“;” 锃亮 “中的” 锃亮“应读作”zèng“。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汉字的字音。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2.【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选择其中的两个空做参考点。根据实物的特点“ 锃亮的钢刀 ”。用“刺”准确,而“切中”要害不准确。根据上下文文意或前后搭配作出选择。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语段,注意准确辨析语句间的关系,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及其特征,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最后要将文段连起来阅读,增强语感检验。
3.【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器宇轩昂”指气度不凡,为褒义词,用于贬义语境不适合。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
C.句式杂糅,应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或“由……配制而成”删去其一;
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比喻;C,比喻;D、夸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
6.【答案】A
【知识点】夸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这句话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丰富性和敏锐性。只有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是对托尔斯泰眼睛的评价。短短一句,内涵丰富。
7.【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
【解析】【分析】C.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极具洞察力。所以C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修辞方法的考查,要学会根据句子的特征、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8.【答案】D
【知识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D.有误。文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灵魂的伟大。
故答案为:D
【点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反复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分析和辨别,注意细微差别。
9.【答案】(1)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俄国;罪与罚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1) 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 俄国罪与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10.【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依照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要求选择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11.【答案】(1)须发
(2)额头
(3)皮肤
(4)整个面部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学习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 须发 ; 额头 ; 皮肤 ; 整个面部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答案】(1)比喻
(2)比喻、夸张
(3)排比
【知识点】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和理解。(1)该句子把“胡髭”比作“植被”。故修辞方法为比喻。(2)把“大胡子”比作“滔滔白浪”,而且夸大表现胡子。故修辞方法为比喻和夸张。(3)几句话结构上相似,语气相同。都包含“可以像”。故修辞方法为排比。
故答案为:⑴ 比喻 ⑵ 比喻、夸张 ⑶ 排比
【点评】修辞方法的考查,要学会根据句子的特征、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答案】13.páng;zī;黝
14.茂蜜;茂密
15.外貌描写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外貌描写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本道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有哪些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其他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3.脸庞(liǎn páng):意思是指脸盘。指人的面颊或面部。
胡髭(hú zī):意思是嘴上边的胡子。
黝黑(yǒu hēi):颜色深黑,与“白净”“白皙”相对。
故答案为:páng;zī;黝
14.可以根据字义辨析形近字的区别,“密”的意思是“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蜜”的意思是“像蜂蜜一样甜的;甜美”,由此可以判定错误之处。
故答案为:茂蜜;茂密
15.语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脸庞、头发、胡须等面部特征,属于外貌描写。
故答案为:外貌描写
16.【答案】(1)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2)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一部分 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⑵本题考查读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结合题干,找准关键语作答。 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故答案为:⑴ 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
⑵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注意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注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他以前,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答案】17.每日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
18.①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
②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
19.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欲扬先抑,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20.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外貌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原文内容和主旨去分析,尤其要注意对比喻义的深层含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含意。
17.从③段的“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可概括出,李忠义坚持出黑板报;
从④段的“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可概括出,李忠义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
从⑤段的“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可概括出,李忠义风中拉好银幕。
故答案为:每日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
18.①“用他笨拙的字迹”,笨拙指字体不好看。②“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笨拙”指李忠义行动不便,动作吃力。两个“笨拙”表现了他对待生活的热爱,并赞美了他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的精神。
故答案为:①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
②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
19.从“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可知文章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突出他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同时,其外貌普通与丑陋与下文他闲不住“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去食堂帮厨”“夜半巡夜”出黑板报、背生病工友看病并陪护、风中拉平银幕等表现出的美德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其心灵美。
故答案为: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欲扬先抑,和下文他的热心、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20.题目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星星”比喻人,“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表层含义是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⑧段的“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可知,因此“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中的“星星”是比喻像李忠义一样平凡的人,“没有多余的”,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
结合第⑨段“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分析,可知是指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故答案为: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