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08:00:31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主宰(zǎi)潜滋暗长(qiǎn)
B.旷野(kuàng)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
C.锤炼(chuí)秀颀(qí)倔强挺立(juè)
D.晕圈(yùn)外壳(qiào)坦荡如砥(dǐ)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潜滋暗长(qiǎn)—— qián ;
B、无误;
C、倔强挺立(juè)——jué ;
D、外壳(qiào)—— ké 。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采烈地绽放,汇聚成花海。它们开得____,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____,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A.坦荡如砥 泼泼洒洒 婆娑起舞
B.周道如砥 泼泼洒洒 手舞足蹈
C.周道如砥 洋洋洒洒 婆娑起舞
D.坦荡如砥 洋洋洒洒 手舞足蹈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周道如砥 :意思是指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泼泼洒洒 :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也做花开得旺盛的样子。
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才思敏捷,写起来很顺畅。也指文章篇幅很长或说话连续不断。
婆娑起舞: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手舞足蹈 :双手挥舞,双脚跳动。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子。
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手舞足蹈是指人。
A、 使用正确。
B、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
C、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D、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手舞足蹈是指人。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动力。
B.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勇士们在战场上纵横决荡、雄姿勃发的形象。
C.办公室的小刘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砥,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D.仙人之作《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竟是唐代诗人崔颢妙手偶得。
【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
A、不折不挠:意为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屈服、坚持不懈。使用正确。
B、 纵横决荡 :意为纵横驰骋,冲杀突击。使用正确。
C、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可以使用坦坦荡荡,意思是行事光明磊落。
D、妙手偶得:指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做出的作品。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C.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顿号;逗号;括号
【解析】【分析】
A、括号里的内容放在前面逗号的里面,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B、无误;
C、无误;
D、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平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尤其是易混淆的地方。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间隔。1、逗号用在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比如:这里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2、逗号用在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比如: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高中毕业了。3、逗号用在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状语后边等,表示停顿,比如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我们知道的医院,很多都是公立医院。4、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可以使用逗号,比如:爱因斯坦,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反问
【解析】【分析】
①把高原比作毯子。比喻。
②拟人,赋予白杨人的品质。
③白杨树比作伟丈夫。比喻。
④反问。
A、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B、无误。
C、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D、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这样的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能判断清楚的句子,根据选项,进一步选择正确答案。
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____。圆圆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射下,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着夏日的阳光,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A.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
B.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一片片荷叶,争先恐后地
C.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
D.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争先恐后地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
文段中“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这一句的主语是“荷塘”,加上空格前面是逗号,故空格上的句子的主语还应是“荷塘”。AB选项主语为“水面”,CD选项主语为“荷叶”。故排除CD选项。
A选项为正常语序。
B选项为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目的是为了突出“荷叶”,但原句主语是“荷塘”,还未将重点过渡到荷叶,因此无需用倒装句。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解答此题,首先要联系横线前后的语句,找到句子的写作对象,其次找到文段的写作顺序,或者按照文段的前后对应顺序选择恰当的语句衔接,此类题目还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为肯定的选项,再利用排除法,找出正确选项即可。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 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 ”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答案】C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问号;作家作品;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
A、无误;
B、 类似的例子有: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没有主语,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无误;
C、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 “白杨树”的后面问号改为逗号。
D、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194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其次,常用的语法知识 ,学生应在平时 理解性记忆。
8.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茅盾是笔名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C.茅盾代表作有散文《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A《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选自《茅盾全集》,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无误;
B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无误;
C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是矛盾的小说代表作,不是散文代表作,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外,加强课外著名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少数名家的作品,平常养成多阅读多积累多做笔记,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很短一段时间内掌握它,确非易事,这便要求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
9.(2021八上·杭锦后旗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愚公移山》出自该书。
C.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D.《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子夜》《大淖记事》《春蚕》。
【答案】D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白杨礼赞;新闻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作品。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二、填空题
10.那一杆杆垂挂着的秤   杆像极了一根根倔   强的羽毛,随时等待着一场辉煌的飞翔。
【答案】chèng;ju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秤杆chèng gǎn;倔强jué jiàng
故答案为: chèng;jué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礼赞》选自   。本文是一篇   ,作者茅盾,原名   ,字   ,作家、社会活动家。“礼赞”一词的含义是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
(2)概括课文大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不平凡——挺立形象—    —    —赞美尊敬
【答案】(1)《见闻杂记》;散文;沈德鸿;雁冰;敬礼,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生长环境;象征意义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及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结合文本注释及对文章的阅读可知: 《白杨礼赞》选自 《 见闻杂记 》,文体是散文,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 雁冰,“礼赞”一词的含义是“敬礼,赞美”全文的抒情线索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的梳理。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关文档进行归纳概括。示例: 生长环境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 《见闻杂记》;散文;沈德鸿;雁冰;敬礼,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⑵ 生长环境 ;象征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及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文本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对相关的段落进行归纳,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
仿句①:   仿句②:   
【答案】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仿句②: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
注意围绕主题,句式一样即可。
故答案为: ① 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
② 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其次,注意示例句子的格式。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按照规定的句式去写即可。
13.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从蜡烛、小草、树根中任选一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突出事物的特点。
示例:春雨啊,你投人了大地的怀抱,滋润了大地,却牺牲了自己。
【答案】示例一:蜡烛啊,你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二:小草啊,你蓬勃了自己,却将柔软和青翠留给了大地。
示例三:树根啊,你俯首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养活了枝叶,却牺牲了自己的光明。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要求,首先,从蜡烛、小草、树根中任选其一仿写;其次,运用象征手法;最后,突出事物的特点,并且是一句话,所以语言要简洁。
故答案为: 示例一:蜡烛啊,你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二:小草啊,你蓬勃了自己,却将柔软和青翠留给了大地。
示例三:树根啊,你俯首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养活了枝叶,却牺牲了自己的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四、综合题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开设劳动课的意义,八年级1班举行“劳动创造未来”主题班会,设计了“悟劳动”“颂劳动”等环节。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小题。
14.【悟劳动】下图是小张为班会课设计的主题漫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15.【颂劳动】小林想以对联的形式赞美劳动,但他只写出了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筛选备选词语,完成下联。
上联:热爱劳动生活美好
下联:   
备选词语:勤奋创业 钟情学习 愿景 前程 辉煌 锦绣
【答案】14.示例:漫画的内容:背景是一轮太阳,占画面的大部分;右侧上方是一只手握着一把写有“劳动教育”的喷壶,喷壶呈倾斜状,壶嘴喷洒的水滴,正浇灌在中间的人物的头上;中间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人的头上大脑部分是正在接受喷壶浇灌的一株有两片叶子的幼芽,这个人左手向后伸展,显出努力的样子,右手拿着一把写有“热爱劳动”的喷壶,正在浇灌前方的一棵树;左侧是一棵树,树下是喷洒下的水滴,树身笔直挺拔。寓意:经过劳动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
15.钟情学习愿景辉煌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点评】
(1) 本题是图文转换题,具体是描述漫画内容和阐述寓意。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技巧,1、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描述图画,再分部分描述。2、按照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也可以是从外到内。3、内容加寓意或者含义。此类题目,切记不能遗漏细节,即图画中的每个部分都要描述。
(2)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联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字数一样,词性一样,意思相近。应牢牢把握好这个特征。如上联的“热爱”对应“钟情”,“美好”对应“辉煌”。上下联都是八个字。
14.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劳动创造未来”,该漫画也是和劳动有关,随着劳动教育水壶的灌溉,孩子们也会慢慢爱上劳动。
故答案为:漫画的内容:背景是一轮太阳,占画面的大部分;右侧上方是一只手握着一把写有“劳动教育”的喷壶,喷壶呈倾斜状,壶嘴喷洒的水滴,正浇灌在中间的人物的头上;中间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人的头上大脑部分是正在接受喷壶浇灌的一株有两片叶子的幼芽,这个人左手向后伸展,显出努力的样子,右手拿着一把写有“热爱劳动”的喷壶,正在浇灌前方的一棵树;左侧是一棵树,树下是喷洒下的水滴,树身笔直挺拔。寓意:经过劳动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
15.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赞美劳动”,通过材料和上联得出,这次的活动是热爱劳动,生活美好。所以下联也应含有和未来相关的词语。
故答案为:钟情学习愿景辉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6.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17.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答案】16.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7.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18.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进而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9.C;D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此类题目,重在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其次,立足原文,语言简洁。
(2) 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16.③ 段“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我在雨中散步。 ④ 段“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我在屋檐下听雨。 ⑤ 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写古人听雨。 ⑥ 段“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写华侨录的雨声,以解乡愁。
故答案为: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7.这些动词,描写了雨落下的声音,写出了雨声的韵律美。
故答案为: 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18.雨声让我想起了儿时记忆,让我回忆起了儿时生活的场景。同样,古代文人的名句,也让我感受到了雨中的愁思。同样,海外华侨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引发了我的愁思。
故答案为: 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进而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9.A、第①段“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雨声触动了我的愁思。无误。
B、 第②段“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是视觉,“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是嗅觉。无误。
C、 第③段 ,母亲是关心我,我只是很享受在雨中散步的乐趣。有误。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 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 听雨有着让思绪 放飞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选项表述错误,不是热爱。 有误。
E 、最后一段“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寄托作者的乡愁。无误。
故答案为:C D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催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注]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____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 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20.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第13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1.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22.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2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24.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25.请结合文本分析第14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20.C
21.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合画白杨。
22.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英挺伟岸,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被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23.此刻的心情,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自然喜悦;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自然喜悦;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自然兴奋。
24.引用王维的诗,证明当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25.“白杨的气质”指的是: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示例)袁隆平院士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不为名利,不求热闹,只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种的是“稻子”,可谁又能说他的形象不像一棵参天的白杨呢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引用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 本题考查学生 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5)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对写作手法的掌握,记叙文中引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可以让文章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此类题目,学生应在平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之上,逐步分析即可。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例如本题之中, 白杨的气质, 其实这个作用就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20.A、 第 段“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第 段“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 此项无误。
B、第 ⑦ 段,“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 ,听觉。 第⑨ 段“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是视觉。 此项无误。
C、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有误。
D、 第 ③ 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 第⑥段“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此项无误。
故答案为:C
21. 第⑨ 段“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
故答案为: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合画白杨。
22.第⑥段“ 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我之前以为白杨苍凉,此刻看到了白杨的伟岸,所以很吃惊。
故答案为: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英挺伟岸,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被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23.因为白杨树不是我印象里的晦暗苍凉,我消除了对它的误解,心情激动又兴奋,又被它的疏朗吸引。
故答案为:此刻的心情,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自然喜悦;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自然喜悦;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自然兴奋。
24.引用 诗句,一是说明安西 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二是增添了文学色彩。
故答案为:引用王维的诗,证明当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25.第⑧ 段“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 第①段“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白杨的气质”是忠诚,低调,谦虚的。
故答案为:“白杨的气质”指的是: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示例)袁隆平院士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不为名利,不求热闹,只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种的是“稻子”,可谁又能说他的形象不像一棵参天的白杨呢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主宰(zǎi)潜滋暗长(qiǎn)
B.旷野(kuàng)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
C.锤炼(chuí)秀颀(qí)倔强挺立(juè)
D.晕圈(yùn)外壳(qiào)坦荡如砥(dǐ)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采烈地绽放,汇聚成花海。它们开得____,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____,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A.坦荡如砥 泼泼洒洒 婆娑起舞
B.周道如砥 泼泼洒洒 手舞足蹈
C.周道如砥 洋洋洒洒 婆娑起舞
D.坦荡如砥 洋洋洒洒 手舞足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动力。
B.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勇士们在战场上纵横决荡、雄姿勃发的形象。
C.办公室的小刘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砥,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D.仙人之作《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竟是唐代诗人崔颢妙手偶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C.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____。圆圆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射下,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着夏日的阳光,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A.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
B.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一片片荷叶,争先恐后地
C.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
D.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争先恐后地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 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 ”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8.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茅盾是笔名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C.茅盾代表作有散文《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9.(2021八上·杭锦后旗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愚公移山》出自该书。
C.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D.《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子夜》《大淖记事》《春蚕》。
二、填空题
10.那一杆杆垂挂着的秤   杆像极了一根根倔   强的羽毛,随时等待着一场辉煌的飞翔。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礼赞》选自   。本文是一篇   ,作者茅盾,原名   ,字   ,作家、社会活动家。“礼赞”一词的含义是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
(2)概括课文大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不平凡——挺立形象—    —    —赞美尊敬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
仿句①:   仿句②:   
13.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从蜡烛、小草、树根中任选一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突出事物的特点。
示例:春雨啊,你投人了大地的怀抱,滋润了大地,却牺牲了自己。
四、综合题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开设劳动课的意义,八年级1班举行“劳动创造未来”主题班会,设计了“悟劳动”“颂劳动”等环节。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小题。
14.【悟劳动】下图是小张为班会课设计的主题漫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15.【颂劳动】小林想以对联的形式赞美劳动,但他只写出了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筛选备选词语,完成下联。
上联:热爱劳动生活美好
下联:   
备选词语:勤奋创业 钟情学习 愿景 前程 辉煌 锦绣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6.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17.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催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注]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____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 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20.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第13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1.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22.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2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24.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25.请结合文本分析第14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潜滋暗长(qiǎn)—— qián ;
B、无误;
C、倔强挺立(juè)——jué ;
D、外壳(qiào)—— ké 。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周道如砥 :意思是指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泼泼洒洒 :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也做花开得旺盛的样子。
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才思敏捷,写起来很顺畅。也指文章篇幅很长或说话连续不断。
婆娑起舞: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手舞足蹈 :双手挥舞,双脚跳动。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子。
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手舞足蹈是指人。
A、 使用正确。
B、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
C、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D、第一空填写坦荡如砥,第二空形容花开,填写 泼泼洒洒, 第三空填写婆娑起舞,手舞足蹈是指人。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
A、不折不挠:意为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屈服、坚持不懈。使用正确。
B、 纵横决荡 :意为纵横驰骋,冲杀突击。使用正确。
C、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可以使用坦坦荡荡,意思是行事光明磊落。
D、妙手偶得:指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做出的作品。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4.【答案】A
【知识点】顿号;逗号;括号
【解析】【分析】
A、括号里的内容放在前面逗号的里面,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B、无误;
C、无误;
D、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平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尤其是易混淆的地方。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间隔。1、逗号用在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比如:这里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2、逗号用在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比如: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高中毕业了。3、逗号用在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状语后边等,表示停顿,比如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我们知道的医院,很多都是公立医院。4、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可以使用逗号,比如:爱因斯坦,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
5.【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反问
【解析】【分析】
①把高原比作毯子。比喻。
②拟人,赋予白杨人的品质。
③白杨树比作伟丈夫。比喻。
④反问。
A、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B、无误。
C、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D、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这样的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能判断清楚的句子,根据选项,进一步选择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
文段中“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这一句的主语是“荷塘”,加上空格前面是逗号,故空格上的句子的主语还应是“荷塘”。AB选项主语为“水面”,CD选项主语为“荷叶”。故排除CD选项。
A选项为正常语序。
B选项为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目的是为了突出“荷叶”,但原句主语是“荷塘”,还未将重点过渡到荷叶,因此无需用倒装句。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解答此题,首先要联系横线前后的语句,找到句子的写作对象,其次找到文段的写作顺序,或者按照文段的前后对应顺序选择恰当的语句衔接,此类题目还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为肯定的选项,再利用排除法,找出正确选项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问号;作家作品;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
A、无误;
B、 类似的例子有: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没有主语,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无误;
C、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 “白杨树”的后面问号改为逗号。
D、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194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其次,常用的语法知识 ,学生应在平时 理解性记忆。
8.【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A《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选自《茅盾全集》,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无误;
B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无误;
C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是矛盾的小说代表作,不是散文代表作,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外,加强课外著名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少数名家的作品,平常养成多阅读多积累多做笔记,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很短一段时间内掌握它,确非易事,这便要求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
9.【答案】D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白杨礼赞;新闻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作品。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0.【答案】chèng;ju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秤杆chèng gǎn;倔强jué jiàng
故答案为: chèng;jué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11.【答案】(1)《见闻杂记》;散文;沈德鸿;雁冰;敬礼,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生长环境;象征意义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及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结合文本注释及对文章的阅读可知: 《白杨礼赞》选自 《 见闻杂记 》,文体是散文,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 雁冰,“礼赞”一词的含义是“敬礼,赞美”全文的抒情线索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的梳理。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关文档进行归纳概括。示例: 生长环境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 《见闻杂记》;散文;沈德鸿;雁冰;敬礼,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⑵ 生长环境 ;象征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及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文本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对相关的段落进行归纳,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12.【答案】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仿句②: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
注意围绕主题,句式一样即可。
故答案为: ① 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
② 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其次,注意示例句子的格式。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按照规定的句式去写即可。
13.【答案】示例一:蜡烛啊,你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二:小草啊,你蓬勃了自己,却将柔软和青翠留给了大地。
示例三:树根啊,你俯首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养活了枝叶,却牺牲了自己的光明。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要求,首先,从蜡烛、小草、树根中任选其一仿写;其次,运用象征手法;最后,突出事物的特点,并且是一句话,所以语言要简洁。
故答案为: 示例一:蜡烛啊,你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二:小草啊,你蓬勃了自己,却将柔软和青翠留给了大地。
示例三:树根啊,你俯首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养活了枝叶,却牺牲了自己的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14.示例:漫画的内容:背景是一轮太阳,占画面的大部分;右侧上方是一只手握着一把写有“劳动教育”的喷壶,喷壶呈倾斜状,壶嘴喷洒的水滴,正浇灌在中间的人物的头上;中间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人的头上大脑部分是正在接受喷壶浇灌的一株有两片叶子的幼芽,这个人左手向后伸展,显出努力的样子,右手拿着一把写有“热爱劳动”的喷壶,正在浇灌前方的一棵树;左侧是一棵树,树下是喷洒下的水滴,树身笔直挺拔。寓意:经过劳动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
15.钟情学习愿景辉煌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点评】
(1) 本题是图文转换题,具体是描述漫画内容和阐述寓意。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技巧,1、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描述图画,再分部分描述。2、按照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也可以是从外到内。3、内容加寓意或者含义。此类题目,切记不能遗漏细节,即图画中的每个部分都要描述。
(2)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联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字数一样,词性一样,意思相近。应牢牢把握好这个特征。如上联的“热爱”对应“钟情”,“美好”对应“辉煌”。上下联都是八个字。
14.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劳动创造未来”,该漫画也是和劳动有关,随着劳动教育水壶的灌溉,孩子们也会慢慢爱上劳动。
故答案为:漫画的内容:背景是一轮太阳,占画面的大部分;右侧上方是一只手握着一把写有“劳动教育”的喷壶,喷壶呈倾斜状,壶嘴喷洒的水滴,正浇灌在中间的人物的头上;中间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人的头上大脑部分是正在接受喷壶浇灌的一株有两片叶子的幼芽,这个人左手向后伸展,显出努力的样子,右手拿着一把写有“热爱劳动”的喷壶,正在浇灌前方的一棵树;左侧是一棵树,树下是喷洒下的水滴,树身笔直挺拔。寓意:经过劳动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
15.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赞美劳动”,通过材料和上联得出,这次的活动是热爱劳动,生活美好。所以下联也应含有和未来相关的词语。
故答案为:钟情学习愿景辉煌
【答案】16.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7.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18.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进而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9.C;D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此类题目,重在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其次,立足原文,语言简洁。
(2) 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16.③ 段“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我在雨中散步。 ④ 段“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我在屋檐下听雨。 ⑤ 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写古人听雨。 ⑥ 段“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写华侨录的雨声,以解乡愁。
故答案为: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7.这些动词,描写了雨落下的声音,写出了雨声的韵律美。
故答案为: 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18.雨声让我想起了儿时记忆,让我回忆起了儿时生活的场景。同样,古代文人的名句,也让我感受到了雨中的愁思。同样,海外华侨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引发了我的愁思。
故答案为: 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进而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9.A、第①段“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雨声触动了我的愁思。无误。
B、 第②段“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是视觉,“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是嗅觉。无误。
C、 第③段 ,母亲是关心我,我只是很享受在雨中散步的乐趣。有误。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 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 听雨有着让思绪 放飞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选项表述错误,不是热爱。 有误。
E 、最后一段“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寄托作者的乡愁。无误。
故答案为:C D
【答案】20.C
21.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合画白杨。
22.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英挺伟岸,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被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23.此刻的心情,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自然喜悦;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自然喜悦;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自然兴奋。
24.引用王维的诗,证明当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25.“白杨的气质”指的是: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示例)袁隆平院士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不为名利,不求热闹,只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种的是“稻子”,可谁又能说他的形象不像一棵参天的白杨呢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引用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 本题考查学生 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5)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对写作手法的掌握,记叙文中引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可以让文章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此类题目,学生应在平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之上,逐步分析即可。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例如本题之中, 白杨的气质, 其实这个作用就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20.A、 第 段“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第 段“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 此项无误。
B、第 ⑦ 段,“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 ,听觉。 第⑨ 段“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是视觉。 此项无误。
C、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有误。
D、 第 ③ 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 第⑥段“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此项无误。
故答案为:C
21. 第⑨ 段“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
故答案为: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合画白杨。
22.第⑥段“ 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我之前以为白杨苍凉,此刻看到了白杨的伟岸,所以很吃惊。
故答案为: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英挺伟岸,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被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23.因为白杨树不是我印象里的晦暗苍凉,我消除了对它的误解,心情激动又兴奋,又被它的疏朗吸引。
故答案为:此刻的心情,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自然喜悦;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自然喜悦;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自然兴奋。
24.引用 诗句,一是说明安西 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二是增添了文学色彩。
故答案为:引用王维的诗,证明当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25.第⑧ 段“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 第①段“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白杨的气质”是忠诚,低调,谦虚的。
故答案为:“白杨的气质”指的是: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示例)袁隆平院士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不为名利,不求热闹,只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种的是“稻子”,可谁又能说他的形象不像一棵参天的白杨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