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7 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7 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08:14:06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7 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鲜谀(yú)       篱笆(lí)       辟邪(bì)
B.苔痕(tái)     菌子(jūn)     乍看(zhà)
C.格调(diào)     扳尖(bān)     鸡枞(zōng)
D.绿釉(yòu)     炽红(chì)     净(z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副:右上角(juě)画了一片倒(dào)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B.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bì)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rùn)。
C.颜色深褐(hè)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jìng)、松毛,乱七八糟!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chì)红的火碳!一点都不酸(suān)!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B.面对如此精彩的舞狮表演,观众张目结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C.昆明人家门头悬挂的仙人掌不但能存活,还能开花,栩栩如生,甚是可爱。
D.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有许多青年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使人____。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____。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浓绿的 B.明亮的动情的丰满的浓绿的
C.动情的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 D.丰满的动情的明亮的浓绿的
5.阅读下面文段,四个空格处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场雨后,种子就疯长开了 阡陌上,屋舍后,草篱前,万木争荣。桃花 蔷薇竞放,十里花香 千里春光。乡村便在蒙蒙水雾中,渐渐洇上了文人雅士的山水画卷。江南不就是半角白墙、几重瓦檐、一束桃花、两三春鸭、一蓑烟雨吗 
(节选自王建中《耕织记》,有删改)
A.; ! , ——       B.! , 、 
C.。 、 ,        D., 。 ; ……
6.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市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晓丽在网课学习期间没有耽误一节语文课。”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耽误课”。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
C.“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等,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
8.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而颇具柔情。
B.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作者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繁茂的特点。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达了淡淡的焦虑、哀愁。
D.质朴简练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填空题
9.填空题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一声。
(3)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   年投莲花池而死。
(4)密匝   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10.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②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11.下面一段文字是刘倩同学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档案,阅读后回答问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________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三、语言表达
12. 【语言仿写】
一字一句读,突出鲜明特点
课文示例: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现场训练   
13.课文示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现场训练   
四、综合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预言:当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个预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当商业化开始无底线地消解传统,更多地替代节日的传统内涵时,许多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就会陷入过度的物质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不断被淡化、被遗忘甚至被异化。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商业化、娱乐化褒挟,被所谓“文化创新”绑架时,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
材料二:中国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调查统计表
认为需要重视 随便过过,没有,特殊准备 并不期待 比较喜欢“洋节”
19% 39% 22% 20%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概括材料二的调查统计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出现数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5.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16.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17.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8.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 《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阅读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我正在失去这个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会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我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大家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19.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20.“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的模样。
21.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22.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鲜谀——丰腴;B菌子( jùn );D择(zhái)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既考查字音也考查字形。辨析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而辨析字音则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右上角( jiǎo ), 一副 ——一幅;C草茎( jīng );D 火碳 ——火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连绵不断: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B张目结舌: 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C栩栩如生: 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这里形容活着的仙人掌不恰当。D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答案】A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三空应填写使人动情的,因为只有“动情的”才能用在“使”的后面。再结合“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可知第四空应填写浓绿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语句”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语句,要求所补写的语句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5.【答案】C
【知识点】顿号;逗号;问号
【解析】【分析】第一空,由内容可知,此段写雨后的场景,包括种子、花树、乡村。故“种子就疯长开了”后对种子的描写已经结束,故用句
号;第二空,“桃花蔷薇”属并列主语,根据并列词语作主语、宾语时,并列词语结构不很复杂、字数也不多,一般用顿号的原则,
此处应用顿号;第三空,“十里花香”“千里春光”属并列短语,根据短语出现并列关系时,中间应该用逗号的原则,此处应用逗号;第四空,根据“不就是……吗”可知,该句属于反问句,故应用问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6.【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这句话缺少与开展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活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7.【答案】A
【知识点】主谓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没有耽误课”。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句子主干。提取句子主干时,如果谓语中心语前有否定副词“不”“无”“没有”等,一定要把否定副词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否则主干的意思就会和原句意思完全相反。
8.【答案】C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ABD正确。C 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9.【答案】(1)xiān yú
(2)yāo he
(3)mù
(4)zā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鲜腴:新鲜肥美。
吆喝:声音很大地叫喊(多指呼唤人或卖东西等)。
暮年:晚年;老年。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故答案为: xiān yú
yāo he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10.【答案】(1)①;将泛滥和滋生颠倒
(2)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知识点】昆明的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1句“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属于语序颠倒的毛病,“电信诈骗”先滋生,然后才会泛滥,调整语序为“滋生和泛滥”。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3句“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属于成分残缺的毛病,“开展”作谓语,“防电信诈骗进校园”只能作为宾语的修饰语,应该补充宾语中心语“活动”
故答案为:⑴①;将泛滥和滋生颠倒
⑵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把“泛滥和滋生”的位置调换即可。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看关键词语的正误或搭配关系。本题是成分残缺,补充宾语“活动”。
11.【答案】(1)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2)将“理解”改为“了解”。
【知识点】作家作品;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汪曾祺,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2)划线句属于搭配不当,“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是“了解”,而不是“理解”。
故答案为:⑴ 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⑵ 将“理解”改为“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12.【答案】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分析所给句子特点,可以看出例句首先举出一种食物,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再用一字一句读的句式点明的其鲜明特点即可。比如: 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故答案为: 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13.【答案】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分析示例特点,可以看出例子描写了昆明的雨,首先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然后再从各方面细致描写昆明的雨。答题时首先选择一种景物,然后再点明其特点,最后再从各方面细致描写。比如: 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故答案为: 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4.【答案】(1)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或传统节日文化经不起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2)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知识点】材料探究;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可借助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答。概括需全面,用语要精炼。从“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商业化、娱乐化褒挟,被所谓“文化创新”绑架时,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据此可概括为: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
(2)本题考查把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作答时,需联系表格的题目,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文字,如果几组数据并列,要考虑有没有比较的意味。结论不能出现表中的数据。据此可得: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故答案为:⑴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或传统节日文化经不起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⑵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答案】15.C
16.(示例1)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状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2)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17.(示例1)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能从鸽子、野鸭子、河堤、天色、炊烟等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2)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8.《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鱼鹰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把握能力。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审视文题;熟悉作者;捕捉形象;抓关键词;定格画面等。常见的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点评文章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仿照所给示例进行点评。
15.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水乡生活的生活片段。文章节奏是舒缓清淡的,多用陈述句,所以朗读的时候节奏也应该是平和舒缓。故选C。
故答案为:C
16.第④段:根据画线句“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可得出运用了人的修辞手法,将鱼鹰当作人来写,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联系下文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和题干“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可以得知画线句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
之美。
第⑤段:根据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通过关键词“透明“蓝天”“浅黄”“桔黄”等词语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联系题目“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可知画线句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故答案为: (示例1)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状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2)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17.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我觉得汪曾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汪曾祺。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平和恬淡、对家乡饱含深情的人。文中描写了运河、打鱼人、鱼鹰、紫色的长天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的是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还有码头边那一声高亮而悠长的呼喊,充满着浓浓的水乡味,情意盎然。
故答案为: (示例1)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能从鸽子、野鸭子、河堤、天色、炊烟等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2)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8.示例从内容、描写的景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特点进行点评的,因此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时,也有从这几个方面组织语言。。比如:《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京杭大运河、“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
有时到西堤去玩”等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水乡美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文章凡
人小事,淡而有味。
故答案为:《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鱼鹰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答案】19.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0.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21.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22.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因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9.由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6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
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由第⑤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算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6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故答案为: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0.由第6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 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由第5段“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由第②段“田园牧歌式的家园”和第段“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⑤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故答案为: 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21.由“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算改的相庄”比作“整过容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可知,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被简化和篡改,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都是千篇一律的状态,就如同“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故答案为: 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22.由选文第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算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由第⑦段“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算改了”体会到作者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由第⑨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是作者对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由第6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故答案为: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因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7 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鲜谀(yú)       篱笆(lí)       辟邪(bì)
B.苔痕(tái)     菌子(jūn)     乍看(zhà)
C.格调(diào)     扳尖(bān)     鸡枞(zōng)
D.绿釉(yòu)     炽红(chì)     净(zé)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鲜谀——丰腴;B菌子( jùn );D择(zhái)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既考查字音也考查字形。辨析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而辨析字音则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副:右上角(juě)画了一片倒(dào)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B.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bì)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rùn)。
C.颜色深褐(hè)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jìng)、松毛,乱七八糟!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chì)红的火碳!一点都不酸(suā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右上角( jiǎo ), 一副 ——一幅;C草茎( jīng );D 火碳 ——火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B.面对如此精彩的舞狮表演,观众张目结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C.昆明人家门头悬挂的仙人掌不但能存活,还能开花,栩栩如生,甚是可爱。
D.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有许多青年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连绵不断: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B张目结舌: 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C栩栩如生: 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这里形容活着的仙人掌不恰当。D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使人____。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____。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浓绿的 B.明亮的动情的丰满的浓绿的
C.动情的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 D.丰满的动情的明亮的浓绿的
【答案】A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三空应填写使人动情的,因为只有“动情的”才能用在“使”的后面。再结合“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可知第四空应填写浓绿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语句”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语句,要求所补写的语句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5.阅读下面文段,四个空格处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场雨后,种子就疯长开了 阡陌上,屋舍后,草篱前,万木争荣。桃花 蔷薇竞放,十里花香 千里春光。乡村便在蒙蒙水雾中,渐渐洇上了文人雅士的山水画卷。江南不就是半角白墙、几重瓦檐、一束桃花、两三春鸭、一蓑烟雨吗 
(节选自王建中《耕织记》,有删改)
A.; ! , ——       B.! , 、 
C.。 、 ,        D., 。 ; ……
【答案】C
【知识点】顿号;逗号;问号
【解析】【分析】第一空,由内容可知,此段写雨后的场景,包括种子、花树、乡村。故“种子就疯长开了”后对种子的描写已经结束,故用句
号;第二空,“桃花蔷薇”属并列主语,根据并列词语作主语、宾语时,并列词语结构不很复杂、字数也不多,一般用顿号的原则,
此处应用顿号;第三空,“十里花香”“千里春光”属并列短语,根据短语出现并列关系时,中间应该用逗号的原则,此处应用逗号;第四空,根据“不就是……吗”可知,该句属于反问句,故应用问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6.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市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这句话缺少与开展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活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晓丽在网课学习期间没有耽误一节语文课。”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耽误课”。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
C.“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等,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
【答案】A
【知识点】主谓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没有耽误课”。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句子主干。提取句子主干时,如果谓语中心语前有否定副词“不”“无”“没有”等,一定要把否定副词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否则主干的意思就会和原句意思完全相反。
8.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而颇具柔情。
B.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作者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繁茂的特点。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达了淡淡的焦虑、哀愁。
D.质朴简练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
【答案】C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ABD正确。C 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二、填空题
9.填空题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一声。
(3)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   年投莲花池而死。
(4)密匝   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答案】(1)xiān yú
(2)yāo he
(3)mù
(4)zā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鲜腴:新鲜肥美。
吆喝:声音很大地叫喊(多指呼唤人或卖东西等)。
暮年:晚年;老年。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故答案为: xiān yú
yāo he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10.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②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答案】(1)①;将泛滥和滋生颠倒
(2)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知识点】昆明的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1句“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属于语序颠倒的毛病,“电信诈骗”先滋生,然后才会泛滥,调整语序为“滋生和泛滥”。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3句“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属于成分残缺的毛病,“开展”作谓语,“防电信诈骗进校园”只能作为宾语的修饰语,应该补充宾语中心语“活动”
故答案为:⑴①;将泛滥和滋生颠倒
⑵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把“泛滥和滋生”的位置调换即可。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答题时应注意,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看关键词语的正误或搭配关系。本题是成分残缺,补充宾语“活动”。
11.下面一段文字是刘倩同学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档案,阅读后回答问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________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答案】(1)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2)将“理解”改为“了解”。
【知识点】作家作品;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汪曾祺,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2)划线句属于搭配不当,“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是“了解”,而不是“理解”。
故答案为:⑴ 高邮、受戒、大淖记事
⑵ 将“理解”改为“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三、语言表达
12. 【语言仿写】
一字一句读,突出鲜明特点
课文示例: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现场训练   
【答案】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分析所给句子特点,可以看出例句首先举出一种食物,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再用一字一句读的句式点明的其鲜明特点即可。比如: 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故答案为: 这一碗东坡肉色如焦糖,浓,油,赤,酱,极美味。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13.课文示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现场训练   
【答案】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分析示例特点,可以看出例子描写了昆明的雨,首先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然后再从各方面细致描写昆明的雨。答题时首先选择一种景物,然后再点明其特点,最后再从各方面细致描写。比如: 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故答案为: 故乡的月,是温柔的。一轮圆月悬在夜空,柔黄的,有着明亮的光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故乡的月,是醉人的。月光照耀着水面,水面倒映着月亮。月下一小桌,三五家人围坐,小酌一杯,微醺地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肚腹间的暖意。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四、综合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预言:当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个预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当商业化开始无底线地消解传统,更多地替代节日的传统内涵时,许多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就会陷入过度的物质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不断被淡化、被遗忘甚至被异化。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商业化、娱乐化褒挟,被所谓“文化创新”绑架时,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
材料二:中国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调查统计表
认为需要重视 随便过过,没有,特殊准备 并不期待 比较喜欢“洋节”
19% 39% 22% 20%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概括材料二的调查统计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出现数字)
【答案】(1)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或传统节日文化经不起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2)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知识点】材料探究;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可借助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答。概括需全面,用语要精炼。从“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商业化、娱乐化褒挟,被所谓“文化创新”绑架时,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据此可概括为: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
(2)本题考查把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作答时,需联系表格的题目,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文字,如果几组数据并列,要考虑有没有比较的意味。结论不能出现表中的数据。据此可得: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故答案为:⑴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商业化、娱乐化。(或传统节日文化经不起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⑵大部分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5.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16.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17.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8.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 《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答案】15.C
16.(示例1)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状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2)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17.(示例1)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能从鸽子、野鸭子、河堤、天色、炊烟等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2)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8.《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鱼鹰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把握能力。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审视文题;熟悉作者;捕捉形象;抓关键词;定格画面等。常见的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点评文章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仿照所给示例进行点评。
15.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水乡生活的生活片段。文章节奏是舒缓清淡的,多用陈述句,所以朗读的时候节奏也应该是平和舒缓。故选C。
故答案为:C
16.第④段:根据画线句“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可得出运用了人的修辞手法,将鱼鹰当作人来写,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联系下文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和题干“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可以得知画线句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
之美。
第⑤段:根据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通过关键词“透明“蓝天”“浅黄”“桔黄”等词语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联系题目“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可知画线句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故答案为: (示例1)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状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2)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17.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我觉得汪曾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汪曾祺。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平和恬淡、对家乡饱含深情的人。文中描写了运河、打鱼人、鱼鹰、紫色的长天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的是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还有码头边那一声高亮而悠长的呼喊,充满着浓浓的水乡味,情意盎然。
故答案为: (示例1)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能从鸽子、野鸭子、河堤、天色、炊烟等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2)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8.示例从内容、描写的景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特点进行点评的,因此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时,也有从这几个方面组织语言。。比如:《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京杭大运河、“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
有时到西堤去玩”等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水乡美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文章凡
人小事,淡而有味。
故答案为:《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鱼鹰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阅读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我正在失去这个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会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我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大家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19.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20.“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的模样。
21.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22.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答案】19.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0.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21.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22.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因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9.由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6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
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由第⑤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算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6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故答案为: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0.由第6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 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由第5段“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由第②段“田园牧歌式的家园”和第段“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⑤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故答案为: 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21.由“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算改的相庄”比作“整过容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可知,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被简化和篡改,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都是千篇一律的状态,就如同“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故答案为: 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22.由选文第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算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由第⑦段“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算改了”体会到作者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由第⑨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是作者对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由第6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故答案为: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因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