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5.22* 梦回繁华(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岔道(chà)春寒料峭(qiào) 内忧外患(huàn)
B.桅杆(wéi) 漕运(cáo)摩肩接踵(zhǒng) 农舍田畴(chóu)
C.遒劲(jìn) 纤夫(qìan)长途跋涉(bá) 士农工商(shāng)
D.行旅(xíng) 擅长(shàn)络绎不绝(yì) 舳舻相接(zhú)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C:有误。 遒劲:应读作jìng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效的风光。
B.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C.采用兼工带写(兼有工笔与写意两种画法)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画面。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的辨析。A:进效——近郊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一到课堂上话就多了起来,侃侃而谈,络绎不绝。
B.绍兴的初春,春寒料峭,我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近了鲁迅故居。
C.西安城墙上吊桥、闸楼、箭楼、垛口,一应俱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现场,参观者扶老携幼、摩肩接踵,非常蹦跃。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B: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使用正确。
C: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使用正确。
D: 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对画线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将明代后期南京的繁盛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
A.通过灯光变化,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B.通过灯光变化,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C.通过灯光变化,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D.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注意:通过......,使......。是病句,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也有诗人写过“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D.“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几个节气。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C:不完全引用,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注意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句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句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
6.根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都城的繁盛景象。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院馆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美轮美奂。
A.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B.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C.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D.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通过”和“使”同时使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使”。故排除A。“再度”和“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矛盾,应删去“再度”。故排除BC。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只用了少量的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第⑤句和第④句都是说明中国画的特点,所以⑤④排在一起;第②句和第③句都是说明中国画使用线条,而且第③句是对第②句的具体解释,所以②③应该排在一起;第①句中的“这样”一词是指代前面内容,而且这句话是是归纳总结;故排序为 ⑤④②③①,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主要考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语段内容,然后抓住首位句、关联词语、指代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承启关系等方面去排序。
8.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B.文章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时,按照的是“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
C.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远高于其艺术价值。
D.本文多用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典雅而富有韵味。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其历史价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读文章认真阅读,前面掌握和理解文意,对选项要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二、填空题
10.填空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 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 雾,农舍田chóu ,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驼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cù 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báshè 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答案】biàn;bó;畴;簇;跋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和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字形不写错,音不读错。易错字有“畴、簇、跋涉”,易错读音有“biàn、bó ”。
故答案为:biàn ;bó ;畴 ;簇;跋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1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三、语言表达
12.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背后隐藏着很多秘密,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之意。请你查阅资料,向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介绍《清明上河图》。可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区别、后世评价等方面搜集整理资料。(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我来介绍:
【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解答时需要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角度写,应结合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如画面内容、画面所蕴藏的社会历史内涵等进行表达。
故答案为:这是一副北宋时期的精品名画,大约九百年前张择用此画将大宋盛世展现在世人眼前。清明时节的热闹繁华,汴京两岸的风光旖旎,商贩游人的栩栩如生,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面之上,让你身临其境,让你难忘流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了解名画,按照题干的提示对名画进行介绍,注意表达要流畅,语句要优美。
13.请你根据课文《梦回繁华》中所描述的场景,绘制一幅“我眼中的《清明上河图》”。
【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了解,抓关键信息,把握信息间的联系,运用细腻的笔墨进行绘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绘画的基本要求,考生应熟读文本,了解相关的信息,运用细腻额度笔墨进行勾画。
四、综合题
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帮助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4.【任务一】阅读本期校刊的卷首语,根据提示找出其中表达欠妥的两个句子,并加以修改
①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②数据显示,因为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③今天,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展陈方式也更多样。④和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回溯过去,观照当下,了解我们的文化。⑤你会和我们一样,每一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第 句关联词使用不当,修改意见:
第 句词语运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15.【任务二】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清明上河图》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字左右)示例:文物: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多达几百人,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内心独白:
【答案】14.②;"因为"改为"尽管”;⑤;"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15.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您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版、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进述。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语句,正确判断,结合提示进行正确的修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提纲语句提示的信息,结合示例,把握示例的语言特点、结构形式,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表达,注意在平时要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多看书,多阅读,注意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1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第②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因为”改为“尽管”
第⑤句词语使用不恰当,将“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仿写的能力。题干要求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注意使用第一人称。要答好此题,根据提示首先要弄明白《清明上河图》 的来历,还有文物本身的内涵。要挑你最了解、最有话说的文物来写内心独白。要讲清楚文物的“前世故事”及文物的意义。
示例: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有删改)
【注】①淬(cui):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違(huáng)论:不必谈及。
1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 ”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②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 ”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③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
17.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18.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 请概括。
【答案】16.六朝时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唐代长沙窑以书写的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书法;题诗
17.第④段将瓷版书画与纸上书画作比较,从丛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版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更加突出了瓷版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的要求
18.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本融为一体,拓宽了书画本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为瓷器'烟么’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结合题干的提示,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填写。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考生应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语句进行判断,理解语句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或文段进行分析理解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在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通常是通读文章,理解全意,理清层次,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中心句进行作答,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通览全文后可确定对瓷板上的中国书画发展过程介绍在第①段,经历“三国时期"”"、“六朝时期”、“唐朝"、“清朝"这几个阶段。从“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一句,第①空应填"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从“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一句可知,第②空应填"唐代陶瓷书法”。
(2)通览全文可知对“珠山八友""瓷板画的介绍在第⑤段,从“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一句,特别是""也"字,强调它既是"画的精品”,也是“书法的精品";对《昌江日对黄山图》的介绍,也在第⑤段,从“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可知,文章除了画,还从“题诗”""书法”"这两方面介绍这块瓷板画。
(3)此文的说明对象——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概括其总体特点的词句,一般出现开头或结尾起总领性或总结性的段落里。由最后一段“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可知,对应着前面介绍的内容,体现"瓷板画""总体特点: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从第④段""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等句知,此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结合""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可知,作比较是为了突出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的要求。
18.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③段""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可知,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
从第⑤段"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可知,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宋协伟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1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
20.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
2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地图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
B.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
C.通常,古代制图者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
D.时代在发展,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
【答案】19.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20.“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通俗易懂。
2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22.B
【知识点】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平实性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的句子 ,整合语言,分析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语言特点包括:语言特色、语体色彩、词语词性、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质朴、通俗、清丽、典雅、通俗易懂等;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方言;句式:长短句、整散句等;如词语词性:叠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褒词贬用、方言、外来词等;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3)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具体分析下手法,最后强调某种观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20.土生土长:当地生长的。这里是指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口语化表达,简单易懂。
故答案为: “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通俗易懂。
21.如,举例子。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故答案为: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22.B:错误。第五段原话: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故答案为:B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5.22* 梦回繁华(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岔道(chà)春寒料峭(qiào) 内忧外患(huàn)
B.桅杆(wéi) 漕运(cáo)摩肩接踵(zhǒng) 农舍田畴(chóu)
C.遒劲(jìn) 纤夫(qìan)长途跋涉(bá) 士农工商(shāng)
D.行旅(xíng) 擅长(shàn)络绎不绝(yì) 舳舻相接(zhú)
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效的风光。
B.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C.采用兼工带写(兼有工笔与写意两种画法)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画面。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一到课堂上话就多了起来,侃侃而谈,络绎不绝。
B.绍兴的初春,春寒料峭,我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近了鲁迅故居。
C.西安城墙上吊桥、闸楼、箭楼、垛口,一应俱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现场,参观者扶老携幼、摩肩接踵,非常蹦跃。
4.下列对画线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将明代后期南京的繁盛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
A.通过灯光变化,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B.通过灯光变化,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C.通过灯光变化,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D.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也有诗人写过“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D.“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几个节气。
6.根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都城的繁盛景象。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院馆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美轮美奂。
A.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B.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C.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D.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只用了少量的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8.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B.文章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时,按照的是“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
C.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远高于其艺术价值。
D.本文多用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典雅而富有韵味。
二、填空题
10.填空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 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 雾,农舍田chóu ,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驼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cù 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báshè 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1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三、语言表达
12.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背后隐藏着很多秘密,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之意。请你查阅资料,向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介绍《清明上河图》。可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区别、后世评价等方面搜集整理资料。(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我来介绍:
13.请你根据课文《梦回繁华》中所描述的场景,绘制一幅“我眼中的《清明上河图》”。
四、综合题
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帮助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4.【任务一】阅读本期校刊的卷首语,根据提示找出其中表达欠妥的两个句子,并加以修改
①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②数据显示,因为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③今天,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展陈方式也更多样。④和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回溯过去,观照当下,了解我们的文化。⑤你会和我们一样,每一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第 句关联词使用不当,修改意见:
第 句词语运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15.【任务二】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清明上河图》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字左右)示例:文物: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多达几百人,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内心独白: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有删改)
【注】①淬(cui):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違(huáng)论:不必谈及。
1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 ”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②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 ”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③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
17.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18.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 请概括。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宋协伟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1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
20.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
2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地图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
B.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
C.通常,古代制图者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
D.时代在发展,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C:有误。 遒劲:应读作jìng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的辨析。A:进效——近郊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B: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使用正确。
C: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使用正确。
D: 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注意:通过......,使......。是病句,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5.【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C:不完全引用,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注意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句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句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
6.【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通过”和“使”同时使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使”。故排除A。“再度”和“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矛盾,应删去“再度”。故排除BC。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7.【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第⑤句和第④句都是说明中国画的特点,所以⑤④排在一起;第②句和第③句都是说明中国画使用线条,而且第③句是对第②句的具体解释,所以②③应该排在一起;第①句中的“这样”一词是指代前面内容,而且这句话是是归纳总结;故排序为 ⑤④②③①,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主要考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语段内容,然后抓住首位句、关联词语、指代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承启关系等方面去排序。
8.【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其历史价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读文章认真阅读,前面掌握和理解文意,对选项要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0.【答案】biàn;bó;畴;簇;跋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和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字形不写错,音不读错。易错字有“畴、簇、跋涉”,易错读音有“biàn、bó ”。
故答案为:biàn ;bó ;畴 ;簇;跋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11.【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12.【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解答时需要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角度写,应结合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如画面内容、画面所蕴藏的社会历史内涵等进行表达。
故答案为:这是一副北宋时期的精品名画,大约九百年前张择用此画将大宋盛世展现在世人眼前。清明时节的热闹繁华,汴京两岸的风光旖旎,商贩游人的栩栩如生,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面之上,让你身临其境,让你难忘流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了解名画,按照题干的提示对名画进行介绍,注意表达要流畅,语句要优美。
13.【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了解,抓关键信息,把握信息间的联系,运用细腻的笔墨进行绘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绘画的基本要求,考生应熟读文本,了解相关的信息,运用细腻额度笔墨进行勾画。
【答案】14.②;"因为"改为"尽管”;⑤;"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15.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您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版、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进述。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语句,正确判断,结合提示进行正确的修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提纲语句提示的信息,结合示例,把握示例的语言特点、结构形式,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表达,注意在平时要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多看书,多阅读,注意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1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第②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因为”改为“尽管”
第⑤句词语使用不恰当,将“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仿写的能力。题干要求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注意使用第一人称。要答好此题,根据提示首先要弄明白《清明上河图》 的来历,还有文物本身的内涵。要挑你最了解、最有话说的文物来写内心独白。要讲清楚文物的“前世故事”及文物的意义。
示例: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答案】16.六朝时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唐代长沙窑以书写的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书法;题诗
17.第④段将瓷版书画与纸上书画作比较,从丛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版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更加突出了瓷版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的要求
18.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本融为一体,拓宽了书画本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为瓷器'烟么’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结合题干的提示,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填写。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考生应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语句进行判断,理解语句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或文段进行分析理解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在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通常是通读文章,理解全意,理清层次,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中心句进行作答,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通览全文后可确定对瓷板上的中国书画发展过程介绍在第①段,经历“三国时期"”"、“六朝时期”、“唐朝"、“清朝"这几个阶段。从“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一句,第①空应填"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从“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一句可知,第②空应填"唐代陶瓷书法”。
(2)通览全文可知对“珠山八友""瓷板画的介绍在第⑤段,从“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一句,特别是""也"字,强调它既是"画的精品”,也是“书法的精品";对《昌江日对黄山图》的介绍,也在第⑤段,从“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可知,文章除了画,还从“题诗”""书法”"这两方面介绍这块瓷板画。
(3)此文的说明对象——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概括其总体特点的词句,一般出现开头或结尾起总领性或总结性的段落里。由最后一段“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可知,对应着前面介绍的内容,体现"瓷板画""总体特点: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从第④段""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等句知,此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结合""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可知,作比较是为了突出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的要求。
18.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③段""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可知,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
从第⑤段"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可知,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答案】19.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20.“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通俗易懂。
2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22.B
【知识点】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平实性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的句子 ,整合语言,分析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语言特点包括:语言特色、语体色彩、词语词性、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质朴、通俗、清丽、典雅、通俗易懂等;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方言;句式:长短句、整散句等;如词语词性:叠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褒词贬用、方言、外来词等;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3)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具体分析下手法,最后强调某种观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20.土生土长:当地生长的。这里是指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口语化表达,简单易懂。
故答案为: “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尤其是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通俗易懂。
21.如,举例子。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故答案为: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22.B:错误。第五段原话: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故答案为: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