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26 诗词五首 同步测试(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26 诗词五首 同步测试(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09:20:52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26 诗词五首 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C.折戟(qǐ)——(jǐ)。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饮酒(其五)
【解析】【分析】B.“贱”应改为“溅”;
C.“锋”应改为“烽”;
D.“消”应改为“销”。
故答案为:A
【点评】平时背诵、默写古诗文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飞鸟相与还(相伴)
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C.浑欲不胜簪(全部)
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 浑:简直 的意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蓬舟吹取三山去 听取蛙声一片
B.星河欲转千帆舞 过尽千帆皆不是
C.老大徒伤悲 徒有羡鱼情
D.八月湖水平 潮平两岸阔
【答案】B
【知识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两个“取”都是“得”的意思。
B.虚指,无数,形容很多;上千只。
C.这两个“徒”都是“白白地”的意思。
D.这两个“平”都是“与岸平”的意思。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识记、理解,效果更佳。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ABD朗读节奏停顿正确。C.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此题上句是二、二、三,因此“满皇都”不能划开,此句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诗歌朗读节奏的能力。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诗歌的一项必要步骤,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6.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夸张、比喻)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比喻)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
【答案】C
【知识点】雁门太守行;比喻;夸张;对偶;用典
【解析】【分析】ABD判断正确,C判断错误,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因此,这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用典。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7.下列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了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李清照“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并不是她作为成功女词人还有更高远的追求,所以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B 。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8.下列对《 雁门太守行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C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雁门太守行;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9.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五言诗的停顿“212”或“221”都是可以的,故正确;
B“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故正确;
C“心远”是远离官场,超凡脱俗,是一种心境;“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故正确;
D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不是迷惘,故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与理解。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情感的把握可以关注题目、语句的含义,抓抒情议论句,抓结尾句,并联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10.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描写了眼前云海连接拂晓晨雾的真实美景。
B.“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学习作诗,却没有写出惊人的佳句。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了词人消极的避世、游仙思想。
D.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了其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A渔家傲时记梦词,所以不是真实美景,是虚幻的,故错;
B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C句意思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故错;
D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与理解。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二、填空题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答案】听觉;视觉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角度,然后进行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所以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故答案为:听觉;视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分析。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
12.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一名潜,字   ,号   ,私谥“靖节”,东晋诗人。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   ,唐代诗人,有“   ”之称。
(4)杜牧,唐代诗人,字   ,号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5)李清照,   朝女词人,号   。   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答案】(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田园
(2)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长吉;诗鬼
(4)牧之;樊川居士
(5)宋;易安居士;婉约
【知识点】其他常识;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故答案为:(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田园;
(2)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长吉;诗鬼;
(4)牧之;樊川居士;
(5)宋;易安居士;婉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某班同学拟写的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帮他修改。
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
下联:狱中书志忠肝义胆文天祥
修改为:   
【答案】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上联中可划分句子层次为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因此在下联首先要找出人名与陶渊明相对,即文天祥。然后找出与其生活态度相对应的词语,陶渊明是安贫乐道,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可知“忠肝义胆”是文天祥的高洁志趣。最后,上联的“东篱采菊”,是陶渊明的个人生活轨迹,而下联中的“狱中书志”也是文天祥的事迹。因此下联应修改为: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故答案为: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4.改写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要求:①不少于130字;②不得曲解原诗所描写的景物与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改写为散文,必须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的能力。
改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是翻译这首诗。
②可以对该古诗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但不得曲解原诗所描写的景物与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改写为散文,必须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
【点评】《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四、综合题
15.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答案】(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知识点】诗歌对联;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⑴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在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
⑵ 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⑵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评】⑴ 此题考查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注意与人物“陶渊明”有关。
⑵ 此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五、诗歌鉴赏
阅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1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惨烈。
B.《塞下曲》首联写五月的天山有“雪”无“花”,寒气逼人,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景象,突出环境的艰苦。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雁门太守行》中“卷”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
D.两首诗都运用典故,《雁门太守行》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塞下曲》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身赴疆场、为国立功的慷慨豪情。
17.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18. “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9.《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构思奇特,丰想象富。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   ”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   ;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   的情感。
20.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16.C
17.C
18.D
19.压/摧;艰难/悲壮/环境恶劣;誓死报国/爱国
20.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雁门太守行;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3)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6.ABD正确。C.“《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表述有误。《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表现了军情之紧张急迫。
故答案为:C
17.ABD正确。C项“无力击鼓,斗志难振”错误,“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依然斗志昂扬。
故答案为:C
18.本诗“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A项,是思念亲人;B项,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C项,借秋风,秋雨的气势,流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焦灼心情;D项,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故答案为:D
19.首联中的“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摧”运用夸张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霜重鼓寒声不起”: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霜重鼓寒”写出了战争的艰难,环境的恶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压/摧;艰难/悲壮/环境恶劣;誓死报国/爱国
20.根据陆游的评价“五色炫耀,光夺眼目”,可知应从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黑”和“金”来分析解答。“黑云压城城欲摧”,“云”上特加“黑”字,写出敌军黑压压一片,表现了敌军压境围城的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城内的守军,“金”字写出了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的景象,突出了我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场面。
故答案为: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阅读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2.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   ,【乙】诗表达了   。
23.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24.最后两句化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用意?
2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21.C
22.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23.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4.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5.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春望;雁门太守行;比喻;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21.ABD正确。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
故答案为:C
22.由甲诗“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和“恨别鸟惊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国破家亡之时,感慨别离和战争的残酷;由甲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作者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让他十分的悲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可知战争的惨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综上所述,流露出的相同的点都是对于国家的热爱。不同点是甲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表达“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23.“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4.“黄金台”的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这里运用了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杀敌报国,英勇赴战的决心,点明了主旨。
故答案为: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5.“黑云压城城欲摧”,“压”,原义是从上面加力。词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运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26 诗词五首 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飞鸟相与还(相伴)
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C.浑欲不胜簪(全部)
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蓬舟吹取三山去 听取蛙声一片
B.星河欲转千帆舞 过尽千帆皆不是
C.老大徒伤悲 徒有羡鱼情
D.八月湖水平 潮平两岸阔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6.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夸张、比喻)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比喻)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
7.下列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了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下列对《 雁门太守行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9.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0.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描写了眼前云海连接拂晓晨雾的真实美景。
B.“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学习作诗,却没有写出惊人的佳句。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了词人消极的避世、游仙思想。
D.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了其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二、填空题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12.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一名潜,字   ,号   ,私谥“靖节”,东晋诗人。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   ,唐代诗人,有“   ”之称。
(4)杜牧,唐代诗人,字   ,号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5)李清照,   朝女词人,号   。   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某班同学拟写的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帮他修改。
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
下联:狱中书志忠肝义胆文天祥
修改为:   
14.改写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要求:①不少于130字;②不得曲解原诗所描写的景物与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改写为散文,必须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综合题
15.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五、诗歌鉴赏
阅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1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惨烈。
B.《塞下曲》首联写五月的天山有“雪”无“花”,寒气逼人,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景象,突出环境的艰苦。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雁门太守行》中“卷”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
D.两首诗都运用典故,《雁门太守行》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塞下曲》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身赴疆场、为国立功的慷慨豪情。
17.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18. “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9.《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构思奇特,丰想象富。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   ”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   ;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   的情感。
20.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阅读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2.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   ,【乙】诗表达了   。
23.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24.最后两句化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用意?
2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C.折戟(qǐ)——(jǐ)。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饮酒(其五)
【解析】【分析】B.“贱”应改为“溅”;
C.“锋”应改为“烽”;
D.“消”应改为“销”。
故答案为:A
【点评】平时背诵、默写古诗文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 浑:简直 的意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两个“取”都是“得”的意思。
B.虚指,无数,形容很多;上千只。
C.这两个“徒”都是“白白地”的意思。
D.这两个“平”都是“与岸平”的意思。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识记、理解,效果更佳。
5.【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ABD朗读节奏停顿正确。C.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此题上句是二、二、三,因此“满皇都”不能划开,此句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诗歌朗读节奏的能力。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诗歌的一项必要步骤,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6.【答案】C
【知识点】雁门太守行;比喻;夸张;对偶;用典
【解析】【分析】ABD判断正确,C判断错误,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因此,这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用典。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7.【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李清照“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并不是她作为成功女词人还有更高远的追求,所以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B 。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8.【答案】C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雁门太守行;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9.【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五言诗的停顿“212”或“221”都是可以的,故正确;
B“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故正确;
C“心远”是远离官场,超凡脱俗,是一种心境;“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故正确;
D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不是迷惘,故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与理解。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情感的把握可以关注题目、语句的含义,抓抒情议论句,抓结尾句,并联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10.【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A渔家傲时记梦词,所以不是真实美景,是虚幻的,故错;
B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C句意思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故错;
D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与理解。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11.【答案】听觉;视觉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角度,然后进行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所以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故答案为:听觉;视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分析。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
12.【答案】(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田园
(2)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长吉;诗鬼
(4)牧之;樊川居士
(5)宋;易安居士;婉约
【知识点】其他常识;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故答案为:(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田园;
(2)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长吉;诗鬼;
(4)牧之;樊川居士;
(5)宋;易安居士;婉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13.【答案】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上联中可划分句子层次为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因此在下联首先要找出人名与陶渊明相对,即文天祥。然后找出与其生活态度相对应的词语,陶渊明是安贫乐道,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可知“忠肝义胆”是文天祥的高洁志趣。最后,上联的“东篱采菊”,是陶渊明的个人生活轨迹,而下联中的“狱中书志”也是文天祥的事迹。因此下联应修改为: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故答案为: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4.【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的能力。
改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是翻译这首诗。
②可以对该古诗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但不得曲解原诗所描写的景物与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改写为散文,必须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
【点评】《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15.【答案】(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知识点】诗歌对联;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⑴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在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
⑵ 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⑵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评】⑴ 此题考查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注意与人物“陶渊明”有关。
⑵ 此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答案】16.C
17.C
18.D
19.压/摧;艰难/悲壮/环境恶劣;誓死报国/爱国
20.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雁门太守行;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3)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6.ABD正确。C.“《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表述有误。《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表现了军情之紧张急迫。
故答案为:C
17.ABD正确。C项“无力击鼓,斗志难振”错误,“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依然斗志昂扬。
故答案为:C
18.本诗“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A项,是思念亲人;B项,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C项,借秋风,秋雨的气势,流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焦灼心情;D项,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故答案为:D
19.首联中的“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摧”运用夸张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霜重鼓寒声不起”: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霜重鼓寒”写出了战争的艰难,环境的恶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压/摧;艰难/悲壮/环境恶劣;誓死报国/爱国
20.根据陆游的评价“五色炫耀,光夺眼目”,可知应从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黑”和“金”来分析解答。“黑云压城城欲摧”,“云”上特加“黑”字,写出敌军黑压压一片,表现了敌军压境围城的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城内的守军,“金”字写出了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的景象,突出了我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场面。
故答案为: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答案】21.C
22.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23.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4.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5.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春望;雁门太守行;比喻;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21.ABD正确。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
故答案为:C
22.由甲诗“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和“恨别鸟惊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国破家亡之时,感慨别离和战争的残酷;由甲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作者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让他十分的悲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可知战争的惨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综上所述,流露出的相同的点都是对于国家的热爱。不同点是甲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表达“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23.“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4.“黄金台”的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这里运用了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杀敌报国,英勇赴战的决心,点明了主旨。
故答案为: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5.“黑云压城城欲摧”,“压”,原义是从上面加力。词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运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