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09: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
错题
一、积累运用(27分)
1.为方便复习,小金想制作一本“错别字消灭集”,请你一起参与完成。(3分)
错别字消灭集
(1)利用汉字偏旁消灭错别字
如:篷 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篷”的偏旁为“”,表示用竹制成的遮盖物。“蓬”的偏旁为“艹”,表示一种植物。此处“péng舟”指如飞蓬(植物)般轻快的船,故应写作“    ”。
(2)利用成语消灭错别字
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解析:成语“锣鼓喧天”意为锣鼓的敲击声响彻天空。“车马xuān”意为车马的喧嚣,与声音有关,故应写作“    ”。
(3)利用文化常识消灭错别字
如:中原乱,簪樱 散,几时收
解析: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这里代指达官显贵,故应写作“    ”。
2.(2022·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期中改编)请根据你的积累补全对话。(3分)
小金 古代文人遣词造句真是鬼斧神工,同样的文字在他们的笔下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好厉害呀!
小语 没错。你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国”是“国防”的意思,但“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国”是“(1)     ”的意思。
小金 是呀,我也找到了一些。《富贵不能淫》中“往送之门,戒之曰”的“戒”意为(2)        ,“必敬必戒”的“戒”意为谨慎。
小语 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意为“狱官”,而“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士”意为(3)        。
3.我国许多城市的名字中含有“阴”“阳”二字,这同它们的地理位置有关。请你根据所学文化常识判断下面图中城市的位置。(填写字母)(2分)
图1衡阳市的位置在      处,图2江阴市的位置在      处。
4.在下列文字的空缺处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
小金和小语在风景区游玩,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他们饶有兴致地用“风”字玩起了“飞花令”游戏。小金说:“①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小语接:“②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小金又说:“③         ,         (课内外含有“风”字的诗句均可)。”两人相视一笑。
走到富春江边,看到眼前之景,小语突然很感慨:秋色在朱敦儒眼里是一幅苍凉的画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④         ”,这无边的秋色里蕴藏着诗人国土沦丧之痛。小金说:明媚的春光带给晏殊的则是繁华易逝的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⑤         ”,这是物是人非的感伤。小语说: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的意趣融合在一起,真是难以分辨。小金脱口而出:是啊,这正如陶渊明《饮酒》中所说的“⑥         ,         ”。
5.(2021·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期末改编)小金看了《昆虫记》后颇受启发,准备为其撰写书评,请帮他完成下面书评提纲。(4分)
《昆虫记》书评提纲
【精彩选段】 它(狼蛛)最喜欢住在长着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我那块荒地刚好符合这个要求,这种蜘蛛的穴有二十个以上。每次我经过洞边,向里面张望的时候,总可以看到四只大眼睛。这位隐士的四个望远镜像金刚钻一般闪着光,在地底下的四只小眼睛就不容易看到了。 【阅读旁批】   这段文字非常典型地表现出《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特点。我的分析如下:
【总结】《昆虫记》,有趣又有益。
6.新风向·弘扬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请你参与下面活动,完成任务。(7分)
(1)【建言献策】结合下面材料中我国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两点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2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失或失传。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2)【寓意总结】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四鸟绕日”图案的寓意。(3分)
(3)【物件重拾】同学们找到一组老物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解说词。(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2分)
老物件:木梳、灯笼、折扇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颔联中“溅”“惊”两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感伤之情的 (2分)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请你仔细品味诗歌,结合首联诗句,完成下面的绘画设计方案。(2分)
绘画设计方案
主要构图要素 文字描述画面预期效果 点评画面
太阳、两军将士 对比鲜明的色彩渲染紧张的气氛
10.尾联中的“玉龙”指什么 作者想借此表达何种情感 (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7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乙】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居无何
B.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12.在诵读文章时,小林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甲、乙、丙应使用的朗读语气。你认为他分析得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愚公与家人商议时,虽然提出了“可乎”这样的疑问,但此时他心中已有把山移走的信念。因此读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乙】愚公妻子从“献疑”的角度提出她真实的想法,她认为愚公年老体弱,移山难度大,还担心土石的处理。因此读时要读出埋怨的语气。
【丙】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移山是“不惠”之举,轻视愚公之力,讥讽愚公无能。因此读时要读出嘲笑的语气。
1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愚公移山》的内容,说说你获得的启示。(3分)
【链接材料】 西域贾胡有持宝来售,名曰① 者,其色正赤如朱樱,长寸者,直②踰③数十万。龙门子问曰:“可乐饥乎 ” 曰:“否。”“可已疾乎 ”曰:“否。”“能逐厉④ 乎 ”曰:“否。”“能使人孝弟⑤乎 ”曰:“否。”曰:“既无用如是,而价踰数十万,何也 ”曰:“以其险远而获之艰深也。”龙门子大笑而去,谓弟子郑渊曰:“古人有云,黄金虽重宝,生服之则死,粉之入目则眯。宝之不涉于吾身者尚矣。吾身有至宝焉,其值不特⑥数十万而已也。水不能濡,火不能焫⑦,风日不能飘炙; 用之则天下宁,不用则身独安, 乃不知夙夜求之, 而唯此为务, 不亦舍至近而务至远者耶 ”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先王枢》)
【注】 ①:玉的色彩。这里指玉。②直:价值,价钱。③踰(yú):超过。④厉:恶,灾疫。⑤孝弟:亦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⑥不特:不但,不只。⑦焫(ruò):烧。
(四)(2021·北京市西城区期末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7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②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③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④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⑤失权重。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
【注】 ①望:怨恨,责怪。 ②炮格:殷纣使用的一种酷刑。下文的“醢”“脯”都是酷刑。 ③憙:喜悦。④阴:暗中。⑤稍:逐渐。
14.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在语境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池非不深也 成语推断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     
百姓怨望而 诸侯有畔者 课内迁移法:亲戚畔之 (2)     
西伯昌闻之,窃叹 词典查阅法:①偷,盗;②副词,偷偷地,暗地里;③谦辞,私自,私下 (3)      (填序号)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6.甲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合乙文,简要说明这个结论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材料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二
尘劳①迥脱②事非常,紧把③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选自《上堂开示颂》)
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④而正⑤焉,可谓好学也已。”
(选自《论语·学而》)
【注】 ①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②迥脱:脱离,超脱。③把:握,持。④有道:有德的人。⑤正:匡正,端正。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行拂乱其所为 拂:        
人恒过 过:        
18.把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9.老师在讲解材料一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篇为什么连举六例,而不是只举一两个事例呢 爱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3分)
20.同学们阅读完三则材料之后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探究活动。(4分)
小金 材料二中的“①          ,          ”两句诗可以概括材料一开篇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坎坷经历。
小语 这个发现很独特。我也发现了一点,无论是材料一中所讲的“治国”,还是材料三中所讲的“治学”,都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②          。
小金 你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具体说说吗
小语 对“治国”来说,③                      ;
对“治学”来说,不贪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向有德的人学习,时时端正自己,方能使自己进步。
三、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树木经历四季,有硕果挂满枝头的喜悦,也有叶落枝枯的寥落;人的成长经历何尝不是如此 时间酝酿了果香,也使人日渐成熟。成熟不是衰老,而是懂得该懂得的,担起需担当的。人生路上,带我们走向成熟的可能是父母亲人,可能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也可能是一本好书……
请以“成熟,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卷答案
1.(3分)(1)蓬 (2)喧 (3)缨(每空1分)
2.(3分)(1)国家 (2)告诫 (3)贤士(每空1分)
3.(2分)A B(每空1分)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据此可判断,“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以南。结合图上所给的方向标,不难明确图中的方位。据此作答即可。
4.(8分)①东风不与周郎便 ②无风水面琉璃滑 ③示例1: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示例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⑤似曾相识燕归来 ⑥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5.(4分)“有二十个以上”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狼蛛洞穴数量的介绍准确具体,体现了“科学性”的一面;(2分)“这位隐士的四个望远镜像金刚钻一般闪着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狼蛛比作隐士,将它的眼睛比作望远镜和金刚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蛛的特点,体现了“文学性”的一面。(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题干要求考生结合选段,分析《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选段中严谨、具体的数字,体现了其科学性这一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化的描述,体现其文学性的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7分)(1)(2分)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②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任写两点,每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3分)示例: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1分)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的精神;(1分)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2分)示例1:木梳——在你发间轻轻掠过,如妈妈温柔的手指。
示例2: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
示例3: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解析】第(1)题,考查针对材料内容提建议的能力。作答时根据我国文化遗产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根据“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可提出建议,即答案第①点;根据“文物非法交易、盗窃……流失境外”可提出建议,即答案第②点;根据“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失或失传”可提出建议,即答案第③点。任写两点建议即可。第(2)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紧扣题干,明确徽标(图画)设计的背景观察分析徽标(图画)的构图要素,力求避免遗漏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徽标(图画)的内容围绕徽标(图画)的主题,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地分析其寓意根据题干的要
【注意】一般思路为:由构图元素(外形)到象征义(寓意),切忌随意想象
求准确表达,注意语言流畅,顺序合理。本题中,“太阳”和“四鸟”的图案,像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的精神;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第(3)题,考查仿写的能力。首先,要抓住物件的特征。如灯笼是在节日点亮,红红火火,象征吉祥。然后,要运用修辞手法。最后,按要求进行仿写即可。
7.(2分)示例: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见了反而“溅泪”“惊心”。(1分)诗人借“溅”“惊”两字,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抒发了自己对时事的感慨,表现了自己的感伤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写作手法。赏析“溅”“惊”两字如何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情,要结合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与写法来回答。
8.(2分)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日益苍老,搔首解愁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白头”写诗人日益苍老,如今已白发苍苍;“搔更短”写诗人因愁闷频频挠头,头发越来越稀疏;“浑欲不胜簪”写出了头发稀疏的程度。从头发的变化,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之深,更加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形象。
9.(2分)敌军来势汹汹,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压城,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类试题,确定所要描绘画面中的意象在诗句中找出意象的修饰词对修饰词进行扩写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
10.(2分)“玉龙”指宝剑。(1分)作者借此表达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及诗人情感的理解。“玉龙”指宝剑。尾联意思是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这两句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以报效朝廷的决心。
11.(2分)B A项,居住/经过;B项,均为“听说”的意思;C项,愁苦。这里指担心/使……痛苦;D项,赞同/表示约数。
12.(2分)乙 愚公妻子从“献疑”的角度提出她真实的想法,她认为愚公年老体弱,移山难度大,还担心土石的处理。故读时要读出关心、疑惑的语气。
13.(3分)示例: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认为依靠自己和子孙的力量能够将山挖平,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1分)龙门子也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强调不应舍近求远。(1分)可见,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掘自身的价值。(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内容的对比探究。《愚公移山》强调的是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改造自然;而链接材料则把物质层面的宝和人的品德修养这种精神层面的“宝”对立起来,突出后者的重要性。可见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答时,结合两文的内容谈启示。
【参考译文】
西域的一个经商胡人拿着宝玉来卖,这宝玉称作“”,颜色如鲜艳的樱桃一样红,长度达一寸,价值超过数十万。龙门子问道:“它能充饥吗 ”回答说:“不能。”“能治病吗 ”回答说:“不能。”“能驱逐瘟疫吗 ”回答说:“不能。”“能够使人们产生孝悌的品德吗 ”回答说:“不能。”又问:“既然这样无用,为什么价钱高达数十万呢 ”回答说:“因它出产在险峻遥远的地方,要获取它是很艰难的。”龙门子听后大笑着离去,他对弟子郑渊说:“古人有句话说,黄金虽是珍贵的东西,但生吃下去就会死人,粉末弄进眼睛里,人会瞎掉。这宝物与我无牵涉已很久了。我身上有一件最珍贵的宝物,它的价值不止数十万。这件宝物水不能淹没,火不能燃烧,风不能吹掉,太阳不能烘烤;用它就能使天下安宁,不用它可以使我自身平安。这样的宝物居然不知勤劳探求,而只把获取珠宝当作首要的事,这难道不是舍近而求远吗 ”
14.(3分)(1)护城河 (2)同“叛”,背叛 (3)②(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1)空,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池”是“护城河”的意思,迁移至“池非不深也”中句意通顺;第(2)空,由“亲戚畔之”中“畔”的意思,可知“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中的“畔”同“叛”,意为背叛;第(3)空,将词典中“窃”的义项带入“西伯昌闻之,窃叹”中可知,义项②使翻译通畅。
15.(2分)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得道”“寡”1分,句意1分)
16.(2分)示例:西伯体恤人民,请求废除炮格之刑,又暗地推行善政,诸侯多归顺西伯,使西伯不断强大。这体现了“得道者多助”。(1分)纣王在百姓怨恨、诸侯背叛时,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许多诸侯背叛纣王,以致他失去权势。这体现了“失道者寡助”。(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含意仔细阅读乙文,概括与西伯和纣王相关的事件。西伯修德行善,势力逐渐强大,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纣王荒淫无度,实施酷刑,最终失去了权势,体现了“失道者寡助”。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百姓怨恨纣王,有的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实行一种叫作炮格的酷刑。纣王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被献给了纣王。九侯的女儿不喜欢纣王的淫乱,纣王大为恼怒,就杀了她,还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纣王就把他制成肉干。西伯昌听见此事,暗暗叹息。纣王就把西伯昌囚禁了。西伯昌的臣下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王,纣王才赦免了西伯昌。西伯昌出狱后,向纣王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用来请求纣王废除炮格之刑。纣王答应了他,并赐给他弓箭斧钺,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成为西方诸侯之长。……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国家,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很多诸侯背叛了纣王而归顺西伯昌。西伯昌的势力不断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
17.(2分)违背 犯错误(每空1分)
18.(2分)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发”“喻”1分,大意1分)
19.(3分)作者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形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能够强化“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1分)同时,也表明历史上普通人经历磨难成为大人物的不止一个,“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结论并不只有单例孤证。(1分)选取多个例证,增强了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例证特点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分析作者开篇连举六例的原因;然后结合文章观点和例证的特点具体分析。从例证的数量来看,连用六个事例,运用了铺排的手法,气势强大,从而强化“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从例证本身来看,这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都是为了论证“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表明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增强了说服力,且为读者提供了典范。据此作答即可。
20.(4分)①(1分)不经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②(1分)不贪求安逸
③(2分)不贪求安逸才能及时察觉到国内和国外的祸患,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第①空有错不得分,第②③空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古诗文对比探究。解题时,要理解三则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材料二诗人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们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两句诗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只有经受“寒彻骨”最终才会获得“扑鼻香”。这使人联想到战胜挫折之后便会赢得成功的道理。故第①空应填写这两句诗。材料一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不能贪图安逸。材料三,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去追求物质享受,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可见,不贪安乐是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这是第②空应填写的内容。结合材料一,具体阐述不贪图安逸享乐的作用:不贪图安逸,才能发现“敌国外患”,避免国家灭亡。据此,便可答出第③空的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二】远离世俗事务的烦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紧握绳头,下力气做一番大事。不经历冬天的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靠近有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1.(40分)【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理解成熟的含意。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确定写作的方向,补全题目。本题可写成记叙文,要有清晰的叙事思路,详略得当,主题突出,以细节感人,富有真情实感。
【佳作示例】
成熟,从不抱怨开始
公元11世纪的一天晚上,苏东坡摸着肚皮问周围的侍妾:“你们猜猜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有的说是满腹才华,有的说是远见卓识,唯有那个聪明体贴的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一代文豪,从朝廷的重臣,到监狱的囚犯,再到黄州的团练副使……命途多舛,他是怎么从傲慢,到不抱怨,最后走向真正的成熟的 【点评】引用苏轼的事例,自然地引入论题,引人深思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投入监狱。从狱中出来后,苏东坡来到黄州,此时的他,也许会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也许会想象“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情景;也许会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抱怨……
然而,他选择了思考,这使他能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进出自如,游刃有余。他选择了改变自己,他选择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选择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性自然。
在黄州,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推着牛犁,他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感知生命的美好,改变自己的心态,豁达地活着。在这里,他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却从不抱怨,从不哭泣。【点评】恰当地引用苏轼的诗句,结合苏轼的经历,紧扣题目,强调“不抱怨”
在杭州,他想,既然不能改变朝廷的政治观念,那就去改变自己,造福一方百姓。于是,西湖上赫然立起苏堤,被后代世人称颂。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成熟于沉寂后的再生,成熟于思考,成熟于孤独,成熟于经历这一切仍淡然处之而不抱怨。
当代作家余秋雨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被贬之后,蓬勃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终于,化成了一种不会抱怨的山风和一片成熟广阔的大湖。
成熟,就这样开始,不是很好吗 【点评】以反问句结尾,加强肯定语气,深化中心
【名师总评】 本文借用古人的经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富有感染力。文章由苏东坡的故事切入,正文部分采用“镜头剪接法”,借一斑来表现全豹,黄州、杭州,苏轼在不抱怨中走向成熟。文中所选的镜头都紧扣主题,强调观点。结尾先总结前文,然后再次点题,发出号召,铿锵有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