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两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短文两篇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简描绘的写景手法。 3. 了解骈文的特点,感受本文的节奏之美。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
2、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从题目可见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
4、主旨点睛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秀丽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即学即练1】
(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概括文中的“山川之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四个方面:(1)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3)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与“夕日”。(4)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即学即练2】
《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结合课文,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3、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乱”和“竞”。
“乱”,纷乱,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悦的气氛;“竞”,争相,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
4、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苏轼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即学即练3】
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解析】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猿(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2.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住户,人家。)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欲 与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 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留
“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如《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为人名,可保留。《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为地名,可保留。
2.换
“换”就是替换,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替换:(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等等。(2)用本字换通假字。(3)用适 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3.调
“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 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中状语“于中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相与于中庭步”。
4.增
古代汉语语言精练,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补充一定内容。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增补: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中的“游”“细“直”“碍”等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应将其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该句可译为: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 ,毫无障碍。
(2)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文意。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省略了主语“我”。
(3)文言文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如《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中, 数词“一”与名词“葫芦”之间无量词,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进行补充,译为“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5.删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可以删去不译。如《狼》“久之,目似瞑”中的“之”,可删去不译。
以上所说的几种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翻译时,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跃)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欲界之仙都 但微颔之
B.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C.山川之美 花之富贵者
D.蔽林间窥之 乃记之而去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四时俱备
②沉鳞竞跃
③五色交辉
④晓雾将歇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徐以杓酌油枥之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蝉则千转不穷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两个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⑤怀民亦未寝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⑦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⑧思欲就林止息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文中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10.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现在八年级准备举办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一起参加。
(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读音为yù,意思是: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户”的意思为“门”;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C。
3.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第一个“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第二个“与”是“和”的意思。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助词,可译成“的”/肋词,无实义,和缓音节;
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C.都是助词,可译为“的”;
D.都是代词,代指“它”;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
A.“水中藻荇”是主语部分,“交横”是谓语,中间应该停顿,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说法不正确。“闲人”本意是闲散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故选D。
7.(1)①四季;②竞相;③交相;④消散。
(2)D
(3)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4)①句式之美,对仗工整,多用四字句,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②色彩斑斓,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引发联想想象,同时,猿鸟沉鳞之动,动静结合,音声相和,富有美感;③言简义丰,耐人寻味;④情景交融,美景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
【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季长存。四时:四季;
(2)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竞相;
(3)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4)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
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杓:同“勺”;
B.句意: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
C.句意: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D.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的;共谈,共同谈论。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鉴赏。
根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本文多用四字词语,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多用表色彩的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景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写静景:清流、石壁、林木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写动景,猿鸟的鸣叫声与游动的鱼儿,动静结合,音声相和,富有美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寓情于景,表达自己对山间景致的喜爱与赞美,文章中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1)首先,作者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自慰罢了。
【解析】(1)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首先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作者将洒在庭院中的月光,比作是“积水空明”,将“竹柏影”比作是“水中藻、荇交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句中无月字,却处处有月光;其次可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侧面描写,从竹影斑驳来写月光的空灵,作者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据此可知,两人的友情深厚,一想到同乐之人,便想起张怀民;
结合“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再加上张怀民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心境相同,欣赏趣味也相同,关系十分亲近,故知两人友谊相当笃厚。
结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据此可知,两人志同道合,命运相同,故可见两人友情深厚。
(3)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结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闲人”二字,苏轼的自嘲之词,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不能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只能做一个赏月的“闲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到处都有,但能欣赏的人却只有他与张怀民,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
9.(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吃;④只,仅;⑤睡觉;⑥只是;⑦曾经;⑧到,靠近。
(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因此就好像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一般快活。
(3)①入夜即解衣欲睡;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③与怀民于庭中散步;④欣赏月下美景。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
(2)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食:吃;
(4)句意: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但:只,仅。
(5)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寝:睡觉;
(6)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7)句意: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尝:曾经;
(8)句意:想在林子里(找一处地)停下来休息。就:到,靠近;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叉错杂)”和(2)“由是(因此)、如(如同)、忽(忽然)、得(得到)”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当时被贬黄州,却有清闲之意,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写入夜即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与怀民于庭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其欣赏月下美景。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自比“闲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
《记游松风亭》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作者在谪居中信步山野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甲乙两文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都表现作者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一天)放开脚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想在林子里(找一处地)停下来休息。抬头望向亭子,还在高处,心想怎么才能爬上去呢?过了很久,忽然自言自语道:“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呢?”因此就好像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一般快活。如果有人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两军对垒、短兵相接,战鼓声如雷霆,前进的话,会被敌人杀死,后退的话,也会被军法处死,在这时可以好好歇息一番。
10.【答题空1】(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答题空2】(2)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
【答题空3】(3)示例:有人说,月亮像小船,在灰黑色的水里飘荡;有人说,月亮像眼睛,在天上看我们生机勃勃的大地;有人说,月亮像明亮的灯,用她那淡雅清纯的月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1)本题考查古诗积累。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写出两句与月有关的古诗句,并写明出处和作者即可,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如: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本题考查语文积累,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写出两个与月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天狗食月、吴刚伐桂等。
(3)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有时也可省略。然后介绍活动的内容,最后宣布开始即可。拟写时,文字要有文采,语意清晰,语合理,有感染力和号召性即可。如: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月亮文化”。
答案第4页,共7页
答案第3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