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三首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三首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唐诗三首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2.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1.了解律诗,领略律诗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2.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3.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其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等。
(2)崔颢,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崔颢的诗作风格分别比较明显。
(3)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5)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
(1)《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2)《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O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 美。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 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4)《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5)《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3、文题解读
(1)“野望”即眺望原野。标题简洁明了,表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交代了写作背景。
(2)“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以楼名为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3)“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描写的是塞外之景。
(4)“渡荆门送别”,“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5)“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简要概括了诗人出游的季节和地点。
4、主旨点睛
(1)《野望》通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2)《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3)《使至塞上》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壮之感,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4)《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地面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云霞构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5)《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无比喜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即学即练1】
《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知识点02 理解与赏析
1、《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其思想感情的。
诗歌首联开篇点题,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颔联、颈联,诗人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山山树树,牧人猎者,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然而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中却隐约透出一种萧瑟和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交朋友的意愿,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
【微点拨】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即学即练2】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野望》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黄鹤楼》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尾联中“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这样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之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儿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诗歌以一“愁”字收篇,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即学即练3】
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 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 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答案】C
【解析】C。“萋”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故C错误。
3、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遒劲,意境雄浑。“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远处独起的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显得格外醒目,也只有“孤”字方能状刚其神韵;一个“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劲直有力。一个“圆”,似几何图形一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对“长”,“直”对''圆”,对仗工整而巧妙。在这里,直与圆、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等多种相对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
【即学即练4】
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3)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4、《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月下飞天镜”描绘了夜晚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景象。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更是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一种如影随形之感,又能唤起童话般的联想。月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云生结海楼” 描绘了白天彩云兴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舰奇景。“结”字,用语形象,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这一想象奇异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即学即练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5.《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含不尽之意,却戛然而止。请简要说说这一联的妙处。
本诗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堤有怎样的景色,除了点明是在“绿杨阴里”之外,未进行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绘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即学即练6】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东皋( gāo) 驱犊(dú) 薄暮(bó) 采薇(wēi) 萋萋(qī) 塞上(sài) 汉塞(sài)征蓬(péng) 燕然(yān) 荆门(jīng) 早莺(Yīng) 沙堤(dī) 徙倚(xǐ)(yǐ)
如何解答诗歌“炼字”类试题
解答诗歌“炼字”类试题,首先应理解字词本身的意思,并对其做适当解释。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区分词性
从词性上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运用可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二是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某种情感。此外,一些活用的词语往往也有比较固定的表达效果。平时注意积累各类词性词语通常具有的作用,答题时就可根据具体诗句进行套用。
2.明确手法
如该字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可先点明是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该字是从动静、感官等角度来写相关对象的,也应点出。
3.借助联想与想象
解答“炼字”题,通常应结合该字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可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情境,从而进一步明确该字写出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就可以这样赏析。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仍怜故乡水(可怜) 芳草萋萋鹦鹉洲(茂盛的样子)
B.徙倚欲何依(徘徊) 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C.江入大荒流(辽阔的荒漠)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D.单车欲问边(慰问) 晴川历历汉阳树(河流)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面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萧关逢候骑 B.长歌怀采薇 C.月下飞天镜 D.属国过居延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7.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 ),(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9.《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请找出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2)颈联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3)从尾联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所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古诗阅读回答: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
13.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 、 、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1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请你以身边的某一个景点为对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你对它的喜爱之情。(120字左右)
【微型写作巧练】
情景交融“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情景交融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钱塘湖春行》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千载(zài)——zǎi;
B.荆门外(jì)——jīng;
C.带禽归(qíng)——qín;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字义、词义。
A.怜:喜爱;
C.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D.问边:慰问边关;川:平川、平野;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节奏。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节奏划分错误,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汉阳树”指的是可数对象,“萋萋”是形容芳草的形容词,“鹦鹉洲”是地点,节奏划分应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手法。
B.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A.“晚号青莲居士”有误,白居易应该是“晚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故选A。
6.D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A.错误,律诗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B.错误,王维有“诗佛”之称,“诗豪”指刘禹锡;
C.错误,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故选D。
7.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详解】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此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圆”不要写成“园”。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8.D 9.(1)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2)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8.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错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9.(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示例: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漫漫黄沙轻轻舞成一个卷儿,接着便无力地瘫在地上,无声又无息。一缕孤独的青烟,笔直——笔直,直插银河深处。九曲连环的长河边,夕阳西下,化为一个很圆的光团,点点阳光抚爱着沙砾。(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语言。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表现手法:结合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得出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10.(1)“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明月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仿佛构成了海市蜃楼。
(3)不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颔联指的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这两句子中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据此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描绘。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的语言表述,注意“比喻”修辞的运用。颈联指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示例: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体会诗歌感情。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诗人借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11.C 1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11.C项“草木荒芜衰败”错误,颈联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1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时为了抒情。分析尾联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情”与“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即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通过描写景色“江面烟波渺渺”,写出了作者因为看不到家乡而生愁绪的画面。因景生情,情中有景,二者紧密结合。
13. 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14.表达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和悠闲自在的心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的内容理解。
品读诗句,从诗中所用字词中摘取表现初夏特点的词语即可,“别院深深夏簟清”已经提取出了“院深席清”的画面,末句“梦觉流莺时一声”也提取了“梦觉流莺”的画面,诗句“石榴开遍透帘明”写的是穿透帘子看见那石榴花开得正艳,可提取“石榴开遍”的画面;还有诗句“树阴满地日当午”,写的是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可提取出“树阴满地”的画面。这四幅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夏意。据此整理答案填空即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这首诗取题为“夏意”,诗歌中的“别院”“深深”“清”“明”等词语给我们营造了清幽凉爽的气氛,接着“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这些动静结合的描写,将这份清凉宁谧渲染的更强烈。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心情,也可以从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读出诗人隐居别院的悠然自得心境。据此整理答案回答即可。
15.示例:雨过天晴,一颗颗水晶般耀眼的水珠滴溜溜地在荷叶上翻跟头;荷叶有的亭亭立在水上,有的靠着水面,满眼看去,一片碧绿。而那点缀在其中的红荷花更是引人注目,像一颗颗明珠,又像是满天繁星,正应了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让人不禁心生愉悦之情。
【详解】考查微型写作。题干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某一个景点,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
示例:我家乡的大山,有从枝到果都长满刺的金樱子,蔷薇科,每次为了吃上几颗,总会被刺得满手是伤;有绿油油的野菜,其中有一种煮了以后,它的汤喝起来像鸡汤,是我们家人最喜欢吃的野菜。山上还有盐肤木果子、桑葚、蕨菜、黄花、山薯和一些不知名的野果野菜。可谓人间美味尽在此山中。
答案第2页,共5页
答案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