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背影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01 记叙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描写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根据该类散文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刻画为中心。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微点拨】游记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中还包括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在记游范围。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是一篇回忆之作,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其父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得知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课文中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3、文题解读
“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题目简洁概括,直观醒目。
4、主旨点睛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即学即练1】
本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记事为主,以背影为线索。
知识点03 内容安排
1、文章第2、3段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交代了家中惨淡的境况,这些内容似乎与“背影”没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可以删去。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微,这些背景为父亲“背影”的出现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惨淡的境况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要比在顺境中所做的更加可贵。为下文描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2、课文第4、5段的内容显得很“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两段的“碎”,既体现在描写本身的“琐碎”上,也体现在所写事物的“琐碎”上。这些“碎”事,越是写得细细碎碎,越能表现“我”当时对父亲犹豫不决的不以为然、不耐烦,甚至不屑。“我”多年后回想时,才后悔自己当时的自作聪明,理解了一切“碎”都是父爱的表达。这些内容描写越细碎,越能表现父爱的深沉,父亲对“我”的关爱无微不至,也越能表现父亲表达自己爱子之意的艰难,为下文写自己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
3、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
(1)“背影”是本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
(2)“背影”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作者不正面写父亲的面容,而是集中笔墨描绘父亲的“背影”,这样不仅别开生面,给人一种新颖感,而且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饱满。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首先,从语言描写方面看,在车站送别过程中,父亲说的几句话,简洁明了,表现了父亲特有的、不外现于言辞的细心、体贴和对儿子深沉的爱。
其次,从动作描写方面看,在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表现了父亲行动的不便和买橘子的艰难,以此体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当时家境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给儿子做紫毛大衣,坚持要给儿子买橘子,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
因此,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细心、体贴、坚忍、疼爱儿子的慈父。
【微点拨】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动作描写,“攀”写手向上伸抓的动作,可见月台之高、陡;“缩”写脚的动作,表明两脚无处可蹬;“微倾”写身躯的动作,表现行动不灵便,照应上文“父亲是一个胖子”。这一系列动词,没有修饰渲染,却细腻而又简练地描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即学即练2】
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细心、体贴、坚忍、疼爱儿子的慈父。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迂(yū) 拭(shì) 搀(chān) 交卸(jiāo xiè)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 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踌躇(chóu chú)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 táng) 琐屑(suǒ xiè)触目伤怀(chù) 差使(chai) 箸(zhù)
2.词义: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大去: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
1.考点解说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种情况下的动作,能反映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等。如《背影》中通过一系列动词,细腻、简练地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地过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地慈父形象。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2.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XX的什么性格(心理)?(2)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语(加点词语为动词)的表达效果;(3)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技法攻略
1.要明确动作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分别是谁,了解其行为的潜在含义。
2.了解动作描写的常见作用:(1)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2)反应人物的心理活动;(3)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推动情节的发展。
3.在了解动作描写常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对动作描写的作用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
4.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关键动词作答。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踌躇(chóu) 赋闲(fù) 簌簌(sù) 差使(chā)
B.交卸(xiè) 奔丧(sàng) 狼藉(jí) 拣定(jiǎn)
C.典质(zhì) 妥帖(tiě) 举箸(zhù) 行李(xíng)
D.栅栏(zhà) 游逛(guàng) 蹒跚(shān) 颓唐(tuí)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大公司刚赔7.4亿,又在欧盟多个国家面临集体诉讼,索赔金额折合人民币13亿,可谓是祸不单行。
B.家中的老人都不在了,庭院荒芜,他触目伤怀,落下泪来。
C.看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给我买橘子,想到自己成人尚不能自立,愧疚的泪水瞬间溢满眼眶,完全不能自已。
D.目前在对待孩子近视的问题上,家长有两极化趋势,一类家长不以为然,任其发展;另外一类家长则很着急,进而病急乱投医。
3.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4.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5.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
(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 )
(4)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
6.找出并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改为
(2)他再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改为
(3)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改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①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②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③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④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1)上文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俯 攀 缩 斜 B.弯 抓 缩 倾
C.探 攀 缩 倾 D.俯 攀 蹬 侧
(2)画线句①属于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
画线句②属于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
画线句③中“一股脑儿”意为 ,表现了: 。
画线句④中心里感到“轻松”的原因是: 。
(3)课文两次写道“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衣着,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这时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8.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背影》一文后,老师决定在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2)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⑧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9.文章题目“父爱之舟”的含义是什么?
10.⑤段和⑥段是“我”梦中难忘场景的一部分,请你根据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父亲的形象特点 概括相关事件
(1) ⑤段 ⑥段
(2) 1.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让我缴学费,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2.父亲送我到学校。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2.请你联系上下文,品读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揣摩这句话中“新滋味”的内涵。
(2)比较文中画线原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改句: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
13.请你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差使(chā)——chāi;
B. 奔丧(sàng)——sāng;
C. 妥帖(tiě)——tiē。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使用正确;
B.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使用正确;
C.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在此形容家长不重视,使用有误;应使用“不以为意”;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作者的关心,言行中饱含父爱。)
4.A
【详解】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思念中的背影。详写的是买橘子时的背影,其余略写;
故选A。
5.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描写方法的分析。
(1)通过“想想”一词可知,本句属于心理描写。“太聪明”属于正话反说,表现出当时的我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以及现在的我的懊悔。
(2)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可知,本句属于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吃劲和费力。
(3)通过“走”“回头”等动词可知,本句有动作描写;而后面的“说”字及说话的内容则属于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对我的不舍和牵挂。
(4)通过“戴着”“穿着”等词可知,前半句属于外貌描写;后面“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等动词表明后半句属于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费力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令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6. 境 景 付 咐 萤 莹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光境——光景;其意思是:光阴、时光。
嘱付——嘱咐;其意思是: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晶萤——晶莹;其意思是: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7.(1)C
(2) 心理 反映了“我”不愿让父亲见到“我”伤心,也不愿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脆弱情感(或难为情)的心理 动作 具体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突出父爱的真挚 全部,统统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父亲尽到了关怀儿子,照顾儿子的心意(或“尽到父亲责任后的踏实,满足”)
(3)青、黑色给人以沉重感,渲染悲凉气氛,衬托出父亲人生的艰难;同时,也强调“背影”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
(4)想到家道衰败,看到父亲不顾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而坚持为“我”买橘子,“我”流泪了。这泪水既是对伟大父爱的感激,也是对父亲的深深理解。
【解析】(1)
本题考查动词的辨析与运用。
从选文“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两个句子可知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因此他想要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是非常艰难的。“探”字刻画了年老肥胖的父亲下月台时小心翼翼,不太容易的状态;“攀”字则体现出父亲在铁道上向上爬月台的费劲与艰难,“抓”字没有这样的效果;“缩”字体现了父亲双脚悬空努力向上爬的费力的样子,而“蹬”字则是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蹬地的意思,在本句中表达效果没有“缩”字生动形象。“身子向左微侧”展现不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费劲吃力,而“向左微斜”又过于口语化,所以最后一空应填“倾”字。
故选C选项
(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①句“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从两个“怕”字中可知本句属于心理描写。通过上文中“我看见他的背景,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可知 “我”看见了父亲艰难的为“我”买橘子背影,感受到了父亲的苍老,觉得伤心难过。不愿让别人看见是因为我觉得在别人面前掉眼泪很难为情,没面子。
第②句“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通过“散放”、“爬下”、“抱起”等动词可知本句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由于身体肥胖,苍老年迈而动作笨拙,买橘子十分艰难,而“抱”也通过父亲对橘子的珍视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第③句中“一股脑儿”本意指“全部,统统”,在本文中指父亲一个不剩的把橘子统统放在“我”皮大衣上给了我,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表现了父亲对我毫无保留的真诚无私的爱。
第④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联系上下文可知“轻松”一词既表现了父亲历经辛苦终于买到橘子的愉快心情,也指父亲因为尽到了关怀儿子,照顾儿子的心意而感到满足,高兴。
(3)
本题考查句子原因的分析。
选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是第一次提到“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第二次提到是文章结尾出在“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联系文中句子“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可知当时“我”们一家正处于家道中落,人生低谷时期,“黑”和“深青”属于冷色调,给人以沉重感,符合当时“我”与父亲分别的悲凉气氛,也衬托出父亲人生的艰难,而“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属于细节描写,时隔两年多“我”仍然记得父亲当时的衣着细节可见父亲当时的“背影”留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4)
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联系上文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衣着动作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作者的泪水里有对父亲不顾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坚持为“我”买橘子的感激,再联系文中句子“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可知这泪水里还有对人生无常,家道中落的感慨,也有对父亲人生迟暮却遭逢变故的心疼与体恤。
8.(1)示例:同学们,吟诵冰心的《纸船》,我们为一颗眷恋母亲的心感动,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为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抒发内心真情,感念父母之恩。
(2)示例:背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以及子女对爱的感悟。体现的是人性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流泪,不是极度的悲伤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感动!由此更能体现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多,更体现了父爱之伟大。
(3)示例: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理由: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让父母少一份操心;②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理由: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让父母多一份舒心。
【解析】(1)
本题考查开场白拟写。写开场白要有礼貌用语,交待活动的主题“感恩父母”,表明活动的内容、意义等,设计时语言尽量简单,这样铿锵有力,富有号召和感染力。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父母之爱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父母之爱如大海,包容着我们;父母之爱如清泉,滋润着我们。看着母亲那因你而露出的笑容,看着父亲那因你而撒下的汗水,你一定会有好多的话想对父母说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感恩父母吧!我宣布“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现在开始。
(2)
本题考查看法。明确观点,结合作品的意义及生活实际表达理由即可。
示例: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孩子,当即将分别的时候,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可见朱自清但是定然是伤心极了,朱自清的泪表现了其作为子女对父亲的理解,更突显父爱的伟大。
(3)
本题考查提建议。结合实际提出回报父母举动的建议并表明理由即可。
示例: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泡上洗脚水,按按肩膀;理由是:帮助劳累一天的父母缓解疲劳。为父母准备自己的拿手菜;理由是:间接的告诉父母,自己独立了,能够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了。
9.作者把父爱对于“我”成长的作用比喻成“舟”,父亲从小疼爱“我”,教育“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不断成长。 10.(1)重视教育(或在“我”的成长、教育方面,有远见)。(2)教育我要念好书;遇上大雨大雪天背我上学。 11.jiǎo tiào 12.(1)“新滋味”:与父亲(家人)离别的滋味;体会到家境困窘却给予我全部的支持与爱;肩负着全家期盼也品尝到了责任的滋味。(2)原句好处: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写明“苦心人”指“我”的父亲;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也表达出父亲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13.朴素、自然,饱含深情。
【解析】9.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父爱之舟”表层含义指姑爹的渔船,深层含义则是指父亲的爱,这就把抽象的父爱用具体的形式的表现出来。从主题表达来看,文章把舟与父爱联系起来,父亲用渔船接送“我”,陪伴“我”从小学到师范,从孩童到长大,一方面渔船见证了“我”的成长,另一方面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和父爱的承载作用。从结构来看,“父爱之舟”(姑爹的渔船)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
10.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及人物特点的分析。根据第⑤段内容“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概括得出:教育我要念好书;根据“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概括得出:父亲在遇上大雨大雪天背我上学。结合“教育我要念好书,送我上学,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可以看出父亲重视教育。
11.缴(jiǎo):交纳,交出(指履行义务或被迫)。粜(tiào):卖出(粮食)。
12.(1)“滋味”比喻某种感受,“新滋味”是指新增的某种感受。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结合上文“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分析,心疼家里倾尽所有供自己读书是心酸的哭,体会到家境困窘却给予我全部的支持与爱;结合上文“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分析,与父亲(家人)离别的滋味;结合“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分析,和以前在家撒娇的哭是不一样的也说明作者长大了流出体谅家人的眼泪,肩负着全家期盼也品尝到了责任的滋味。
(2)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他”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好处: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其次,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最后,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改句“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写明“我”是“苦心人”,与本文表达“感激父亲、赞美父爱”的情感不相符。据此写出原句的好处即可。如:“他”是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写明“苦心人”指“我”的父亲;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不做作,不矫情;突显文章的中心“感激父亲、赞美父爱”,使读者产生共鸣,也表达出父亲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1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结合第⑨段内容“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分析,父亲“弯腰低头缝补”这一背影,表现了如母亲般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可以得出语言特点:朴素、自然的文字中蕴含真情。
答案第4页,共6页
答案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