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杨礼赞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知识点01 托物言志散文
概念及特点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对这类散文的写作,作者往往先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微点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①两者的范围大小不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助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②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比喻则不需要。③两者的介绍对象不同。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象征中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或感情等多是抽象的,象征体则是具体的。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有改动。文章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文题解读
“白杨”是作者描写和讴歌的对象;“礼赞”指用崇敬的心情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文题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4、主旨点睛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礼赞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即学即练1】
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运用了象征手法。
知识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
1、作者是怎样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
开篇作者便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接着,从生存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其生存环境——黄土高原,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言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突出主题。
2、“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微点拨】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丫枝(yā) 晕圈(yùn) 倔强(jué jiàng) 婆娑(suō) 虬枝(qiú) 宛然(wǎn) 秀颀(qí) 妙手偶得(ǒu)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楠木(nán) 锤炼(chuí)
2.词义: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极细的磨刀石。
倦怠:因疲劳而放松。疲乏。困倦。怠,松懈。
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欲扬先抑
1.考点解说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能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欲扬先抑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2.设问方式
(1)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答题模板
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gěn) 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 坦荡如砥(dǐ)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宰 倦怠 纵横绝荡 B.奔驰 锤练 妙手偶得
C.挺拔 晕圈 坚强不曲 D.伟岸 顽固 傲然耸立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看着母亲离开的背影,一种感情已经潜滋暗长了。
C.办公室的小王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砥,深得同事们的喜欢。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D.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5.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比喻、设问)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B.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C.叶子会青翠欲滴 枝干会错落有致 体态会绰约生姿
D.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榕树的美髯
秦牧
①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②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丫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③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吗?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单独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孟加拉国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④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树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⑤一个人有时感触于某种景象,常常会涌起一种童稚似的感情。我们念过童话、神话、民间传说,那里面,老树不是像人一样,会说话的吗?有时在榕树下乘凉,我就不禁想象:榕树真像那种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他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一流的人物,仿佛他什么时候都在捋髯微笑,像一个旷达的长者那样告诉在他身旁乘凉的小孩(反正我们和他比起来都成为小孩):“根是最重要的!你有了越多的根,你就可以吸收到越多的营养。你的根扎得越深,你和培育你的土地关系越密切,你就越有力量了。一株真正坚强屹立着的树是不怕烈日、风暴、旱患、水涝的。你瞧我,我抚育后代的成长,不怕他们掩盖了我,我具有这样的胸怀,任何从我的身体分出去而成长起来的小榕树,也都维护了我,壮大了我。”每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起码总有两三百岁的年龄吧,想起它们经历的沧桑,想起它们倔强的生命,想起它们亲历了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变,真不禁使人对于榕树感到深深的敬爱。
⑥南海有一座著名的西樵山,入山的道旁就长满了许多老榕树。不用说,它们每一株都有一把把美丽的胡子。有一次夜里,我在山道漫步,披着一身月色,听着盈耳泉声,来到老榕树下,却禁不住错愕地止步了。看着那些老树的气根在和风中飘拂,月光使它们更加碧绿、柔和了。我禁不住呆呆站在那儿,像一个梦游病者似的一把一把去抚摸老榕树的美髯,但是又生怕把它们弄断。这时,老榕树真好像我们所敬仰的一些长者似的,叫人想起他们由于勤奋吸收,和群众、和大地关系这么密切,因此,他们得以“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像榕树的根扎得那么深,伸得那么远似的,他们的信仰那么坚定,因此,万劫不摧,永远那么豪迈安详地屹立着。这时候,我不觉沾染上古代拜物教徒的情绪了,真禁不住想喊一声:“榕树爷爷,胡子伯伯!”要是能够进入童话境域去,这些老榕树忽然开口了,和你攀谈了,谈起他对于树根的看法和生活的经历了,该多好!
(1)第③段描写松树、芭蕉、修竹、槐树之类的植物,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加以分析。
(4)如果“老榕树忽然开口了,和你攀谈了,谈起他对于树根的看法和生活的经历了”,这时,你会对榕树说些什么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草木结霜
鲍尔吉 原野
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春天起,草一直生长。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暖洋。草不悲观。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草看到天鹅绒的黑夜镶满银钻。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甲 .乙 .丙 。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出了土地。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⑤草叶等待霜降。霜降之前,天要下上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土地变成一片烂泥之后,白霜从天而降,于子夜,于星星全体明亮之时,草换了衣装。它们白衫白冠,凛然发亮。这是要出征吗?每一根草都像一位士兵,披着亮甲,茎叶犹如银枪。这是去杀谁呢?草有什么可杀的东西吗?大地沉寂,无物可杀。阳光转过来,每每融化草的刀枪。至凌晨,它们再度披霜。
⑥白霜冻不死树木与河流。它之降临,只为让草退场。霜让绿色从草的身上飞逸,为每一株草换上黄衫。阳光从此停止与草的能量交换,草的叶子呈现白金色-人类高档时装的颜色。从此,大地长出一层迷蒙的金羊毛,曰枯草。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
⑦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风吹不走草的白金躯壳,它站在它原来站立的地方。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于是,枯萎的草仍然优雅,在冬日越来越近的夜晚,它们披挂白盔白甲,而后在阳光下卸妆。
⑧跑步时,我见到北陵后面结霜的草。结了霜的草似乎比原来高了。它们好像刚从西伯利亚回来,好像在卸车,好像张着毛茸茸的睫毛。我放缓脚步并庆幸我还没结霜--跑过这些草的身旁。在近于黝黑的松树下面,霜草的模样如同下了半场雪,比夏天在松树脚下环绕的雾气更白,却不像雪那么呆板。太阳出来的时候,草叶上没有一滴水,依然干净。
8.文中的“草”具有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的表达效果。
10.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11.请仿照第③段的句子“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结合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三句。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2.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13.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 平静 → →
14.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15.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16.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试卷第8页,共10页
试卷第7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倔强挺立(juè)——jué;
B.无边无垠(gěn)——yín;
C.外壳(qiào)——ké,恹恹欲睡(yàn)——yān。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纵横绝荡——纵横决荡;
B.锤练——锤炼;
C.坚强不曲——坚强不屈;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不折不挠: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顽强。使用正确;
B.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使用正确;
C.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在此形容待人接物,使用不当;
D.妙手偶得:指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作出的作品,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使用正确;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是对人物语言的完整引用,后面的句号应位于下引号前;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将白杨树(本体)比作伟丈夫(喻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6.C
【详解】解答本题,先读语段并审视四个选项所给的句子。由语段第一个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叶子也不漂亮”可知,第一个横线上应该填“叶子会青翠欲滴”;由语段第二个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可知,第二个横线上应该填“枝干会错落有致”;最后一句的横线上就应该是“体态会绰约生姿”,故选C。
7.(1)用植物界中的松树、芭蕉、修竹、槐树,侧面烘托榕树的“大”,体现榕树独木可以成林,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的特性。
(2)本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现”“悬挂”“贴附”等词语的使用,赋予榕树以人的情态,还将榕树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比作“古怪的衣裳”,生动形象地写出榕树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的大胆和爽快。
(3)主要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榕树发达的气根,表达作者对榕树顽强的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4)示例:榕树,你把根扎得那么深,伸得那么远,能够万劫不摧,永远豪迈安详地屹立着,我从中明白了只要勤奋吸收,和群众、和大地关系密切,便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的道理。
【解析】(1)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一篇文本中除了描写主体形象以外,还会描写与其相关的其他形象,这就是衬托。“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写植物界中的松树、芭蕉、修竹、槐树,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榕树,可见写松树、芭蕉、修竹、槐树是侧面烘托榕树,结合“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吗?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单独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可知,侧面烘托榕树的“大”,体现榕树独木可以成林,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的特性。
(2)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榕树不仅让它”“也让它们”“还让它”这是典型的拟人修辞;“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使用了比喻修辞。结合“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可知,两种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榕树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的大胆和爽快。答作用时要联系到榕树的性格。
(3)
考查文章通篇的写作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榕树发达的气根,表达作者对榕树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结合第⑥段“老榕树真好像我们所敬仰的一些长者似的,叫人想起他们由于勤奋吸收,和群众、和大地关系这么密切,因此,他们得以‘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像榕树的根扎得那么深,伸得那么远似的,他们的信仰那么坚定,因此,万劫不摧,永远那么豪迈安详地屹立着”可知,文章通过描写榕树的气根来表达作者对像榕树一样的人的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答出由树到人才算答到位。
(4)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对榕树的敬佩,从榕树身上受到的启示表述即可。
示例:榕树,你说根是最重要的!的确,有了越多的根,才可以吸收到越多的营养,才使你坚强屹立着,不怕烈日、风暴、旱患、水涝……我明白了,只要稳固根基,扎根与大地,才能风吹不折,雪压不倒。
8.①生活方式简单、质朴;②积极乐观,坚强自立;③朝着理想不懈奋斗;④功成即身退,坦然面对死亡。 9.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日边下结霜的枯草比作“遍地的血”“暗燃的炭火”“鲜艳的毯子”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结霜枯草映着红日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壮烈的场景,突出枯草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死亡的坦然。 10.运用对比,以人的行为反衬出草的自强自立、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等高贵的品质。 11.示例:草看到风伸开透明的手指却抓不住任何东西。草看到鸟儿在飞翔中相爱。草看到老鼠的眼珠亮比钻石。草看到云彩打墙阻挡河流。草看到月亮的山谷堆满黄金。草看到波浪在河里回头瞭望。(写出三句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可见草的生活方式简单纯朴;“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等语句,表现草的坚强乐观与自立;“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表现草的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等语句,可以看出草面对死亡的坦然。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9.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将落日边上的枯草比作“血”“炭火”“鲜艳的毯子”,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照射在结霜的草上呈现的一片红色的情景,另一方面,为了以这种如血如火般的艳丽,渲染出一种壮烈的场景,突出结霜之草功成名就后,坦然面对死亡的品质。据此理解作答。
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作者在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比如“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意在以人陪衬草,突出草坚强自立、积极向上、乐观等高贵的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1.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根据语段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以“草看到……”的句式,写出小草所见到的自然之物或景作答。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意即可。
12.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邂逅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3. 难过(痛心) 崇敬(肃然起敬) 震惊(惊异) 14.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15.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6.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解析】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文章的内容,从“这个树”对我的影响和“树”的寓意角度分析概括作答。
13.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然后或直接用原文中表现情感的词语填写作答,或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4.试题分析: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也就是说,描写要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本题作答可以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使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结合语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从情景交融的写法方面进行赏析。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与材料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可以从树根与树身的关系,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从文章的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答案是多元的。
16.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认真阅读父亲的问话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和采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父亲这样说的目的的意义即可。“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树要生长的繁盛,就要扎深根;人要有所发展,就要打好基础。“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