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散文二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散文二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散文二篇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文章阐述的道理。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3.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知识点01 议论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议论性散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理散文”“哲学散文”。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其主干。它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将议论与记叙、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微点拨】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背景链接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理深邃,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主义者。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3、文题解读
《永久的生命》,“永久”即永恒,从时间角度点明了生命的特点。标题简洁明了,明确揭示了写作意图,即热情歌颂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活着》用一个问句做标题,既点明了文章要论说的话题,又留下悬念,能够引发读者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4、主旨点睛
《永久的生命》:文章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恒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的思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永恒的赞叹。
《我为社么而活着》:作者通过写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深刻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即学即练1】
本课是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表达对生命永恒的赞叹,《我为社么而活着》表达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知识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
1、《永久的生命》中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2、《永久的生命》是怎样做到形象化地说理的?
本文哲理深邃,意蕴丰富,在说理过程中巧用多种表达技巧,使道理更加形象化,具体可感。例如: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体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及其形象地突出了个体生命的易逝,易于理解;描绘地面上度过寒冬钻出土壤的小草,山坡上遍身金黄茸毛的小牛犊,形象地突出了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的赞叹;以花朵的凋谢与色彩、芬芳永存为例,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地短暂与永恒,说理形象生动,直白易懂。
3、《我为社么而活着》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里的“同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它实指一种对人类的悲悯。这种感情之所以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以人类的良知审视着世间的苦难,渴望以自己的力量“减轻这些不幸”,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念。他反对战争,反对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他晚年仍致力反对核战争,创立和平基金会。由此,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悲悯情怀和他真诚的爱。
【微点拨】如何理解《我为社么而活着》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兴味(xìng)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茸毛(róng) 消逝(shì)繁殖(zhí)凋谢(diāo)遏制(è) 濒临(bīn)深渊(yuān)星辰(chén)俯瞰(kàn)
2.词义: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遏制:制止;控制。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地快乐和威势”的理解。
这句话暗含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的意思。作者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并为这一规律而欢呼。
2.“凋谢”不“不朽”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凋谢”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奉曲,这令人惊奇,引人慨叹。
【答题技巧】
分析两个词语是否矛盾及其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思路:(1)不矛盾;(2)结合语境,分别解说两个词语的具体含义;(3)解说两个词语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意思。
3.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句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写出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地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臼齿(jiù) 濒临(bīn) 卑微(bēi) 疲倦(juǎn)
B.点缀(zhuì) 微薄(bó) 遏制(è) 炫耀(xuàn)
C.凋谢(tiáo) 赐予(cì) 不朽(xiǔ) 飓风(jù)
D.死寂(jì) 蔓延(màn) 洗涤(tiáo) 震颤(zh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B.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销它遗留下的印迹。
C.这三种淳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D.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狐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3.下列句子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吗?
B.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C.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
D.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久的生命》的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
B.《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是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C.《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进行阐述。
D.《永久的生命》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得到改善。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6.给下列句子排序。(只填序号)
①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②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③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④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排序:_______________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通读全文,说说荒漠中的苇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作者将苇称为“她”或“她们”?又为什么在第⑧自然段画线处变成了“你”?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4)你从苇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儿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
③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④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⑤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⑥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⑦石缝间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4)请写出一句与本文主旨相关联的古诗及其作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谈生命
冰心
①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③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轻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④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9.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10.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1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1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②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③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疲倦(juǎn)——juàn;
C.凋谢(tiáo)——diāo;
D. 震颤(zhàn)——chàn,洗涤(tiáo)——dí;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
B.取销——消;
C.淳洁——纯;
D.狐寂——孤;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辨析。
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将“它”比作“旅客”。
A.“舒开笑脸”是拟人,“不是……吗”是反问;
B.“嗓子冒烟脸冒火”是夸张;
C.连用三个“笑对人生”是排比;
D.“像飓风一样”是比喻;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A. 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此项“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说法有误;
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或在“关键是能”后添加“否”;
C.成分残缺,可在“多管齐下”前添加“城管部门采取”;
D.缺少主语,可将“在”与“实现后”删掉;
故选B。
6.①③④②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首先要通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等,按句子之间的关系排列。
此段中第①句是总的观点句,指出“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应该放在段首;第③句阐明其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悲观”,应放在第①句后面;第④句写小草经历严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与第③句“生命自身的神奇”紧密联系,应排在第③句后面;第②句中“是这样”指代第④句小草虽然柔弱,但是千百年来一直乐观的生存着,所以应排在第④句后面;
因此,排序为:①③④②。
7.(1)①瘦削、不成气势;②结伴生长;③生命短暂;④顽强、执着。
(2)将苇称为“她”或“她们”是因为:①苇像女子一样有袅娜的身姿,是一种美丽的植物;②苇瘦削得像柔弱的女子;③苇像女子一样愿意有伴。第⑧段人称变成“你”,是因为:①作者真正读懂了苇的顽强、执着,成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②感情更加强烈,由喜爱变成赞美,感情得到了升华。
(3)“敢”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荒漠中的苇依靠一点点残留的水,就能顽强执着地生长,抒发了作者的对苇的赞美之情。
(4)生命是顽强的,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尽管环境异常恶劣,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就能够到处见到生命的影子。
【详解】(1)考查的是学生筛选提炼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回答时,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再筛选提炼答案。在组织答案时,尽量借助原文词句。题目问的是“荒漠中的苇”,通过定位我们可以确定答案在文章后半部分第⑤到⑨段。然后再从文中筛选提炼关键词句:
由第⑤段“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可知,瘦削、不成气势;
由第⑥段“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第⑦段“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可知,生命短暂;
由第⑧段“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可知,顽强执着。
(2)考查的是人称的作用。
由第④段“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第⑤段“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第⑥段“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可知, 作者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苇”,有袅娜的身姿,是温馨柔美,像柔弱的女子,带有女性化特征的。
由第⑧段“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可知,作者在第⑧段将荒漠中的苇的称呼由“她”或“她们”变成了“你”,是因为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作者被荒漠中的苇的精神所震撼,便于抒发作者对荒漠中的苇强烈的感情,从而升华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
“敢”是有勇气、有胆量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荒漠中的苇赋予人的情态,结合第⑧段“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可知,这里形象地写出荒漠中的苇顽强生长的意志力,表达了作者对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间接考查了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就是从赞美的角度来描写荒漠中的“苇”,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只要准确把握荒漠中“苇”的形象,从生命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示例:生命是坚韧不败的,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勇敢地活下去,并努力向上强大地生长。
8.(1)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
(2)因为石缝间的生命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被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4)示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选文第②段“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儿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第④段“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⑤段“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等内容可知,作者以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生长环境为例,说明石缝间的生命:生长在恶劣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努力生长,顽强拼搏的精神。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通读全文,作者以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生长环境为例,点明石缝间的生命不畏艰苦环境,努力生长,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结合选文第⑦段“石缝间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可知,作者从石缝中的生命中感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和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因此“感动得潸然泪下”;本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起到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选文第④段“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可知,石缝间蒲公英的茎坚韧而苍老,叶失去光泽,体现出“被规定着”,即环境改变了生命的形态,对生命的成长起限制和制约作用;
石缝间的蒲公英将根深埋在石缝间,成为人们攀登山路的有力抓手,体现出“又被环境改变着”,即环境对生命的影响,使它们成长为战胜环境的强者。
(4)本题考查拓展探究。本文通过描写石缝中的生命,讴歌和赞美了石缝中的生命不屈的精神和毅力,表达了作者对顽强拼搏人生的赞美,可据此选取一句与本文主旨相关联的古诗及其作者。
示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示例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9.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10.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1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12.① “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②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③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来构筑一生的完美。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理解。
第一问:根据选文第③段“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轻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可知,一棵小树经历了: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这四种生命状态;
第二问:由小树的四种生命状态我们可知,人生历程也要经历由诞生到成长发展,再到创造辉煌直至归根奉献这一过程。
10.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探究。
第一问:根据选文第②段“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第③段“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等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生命像奔流不息的河水,像经历四种状态最终回归泥土的小树,由此可知,生命的本质是激情澎湃、奔流不息,是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样是坦然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精神。
第二问:根据选文第③段内容可知,作者分别从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介绍了小树如生命一样的四种变化状态,由此可知生命的规律是: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
根据选文第④段“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可知,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第①段“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可知,作者开篇表明观点,自己“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宏观的概念,不能用只字片语就能表述清楚;“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认知,反映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打下铺垫,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1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①结合选文第②段“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可知,“光明”指的是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使一江春水达到了生命的辉煌顶点;“黑暗”指的是春水生命的终结,行程的结束。
②结合选文第③段“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等内容可知,这里写出生命的历程和自然规律,“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坦然面对生命诞生与消逝的心态。
③结合选文第④段“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等内容可知,正因为有痛苦,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更加美丽,因此“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可理解为:希望生命中多些磨砺痛苦和快乐希望,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加完美。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