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 讲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 讲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愚公移山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阅读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故事中所所蕴涵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识记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寓言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理解愚公精神,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文题解读
“愚公”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故事的主人公。“移山”是主要事件。题目概括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4.主旨点睛
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即学即练1】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2.文中有一个细节,写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
(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即学即练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3.“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取名有何深意?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即学即练3】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1.字音: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反一焉(语气词)
以: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
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6.文言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③省略句: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考点解说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也是中考常考的文言词语。“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虚词,其中,作为连词、介词是最常见的用法。如《愚公移山》“以君之力”中的“以”是介词,翻译为“凭借”。
2.意义和用法
(1)(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口技》)
(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徐喷以烟。(《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投以骨。/以刀劈狼首。(《狼》)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穷匮(kuì) 箕畚(jī)
B.豫南(yù) 冀州(jì) 荷担(hè)
C.孀妻(shuāng) 魁父(kuí) 亡以应(wú)
D.始龀(chèn) 垄断(lǒng) 一厝朔东(x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投诸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老人) B.汝心之固(思想)
C.何苦而不平(担心) 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 。
(4)愚公移山的信心: , ,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达于汉阴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固不可彻
④且焉置土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③,白喙④,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柘(zhè):树名。②乌:乌鸦。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喙(huì):鸟嘴。⑤自詨(xiào):自己叫自己。⑥堙(yī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年且九十( )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③溺而不返( )
④其状如乌(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是/炎帝之少女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5)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9.综合性学习
新世纪中学新星文学社为喜迎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沙龙活动,你作为学生嘉宾被邀请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相关任务。
(1)【活动一:专题讲座】文学社拟于6月20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和我的祖国”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准备邀请市作协主席沐曦老师担任主讲人。请你代表文学社前去邀请沐曦老师。见面时你该怎么说?
(2)【活动二:名家访谈】沐曦老师即将来校。在讲座前,学校文学社拟向沐曦老师开展一次访谈。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围绕此次活动主题预设两个访谈问题。
(3)【活动三:文学创作】
讲座结束后,文学社成员婷婷同学作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请你点评。她的文章里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5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
D.一厝朔东(xī)——cuò;
故选D。
2.B
【详解】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将近/副词,况且;
B.都是介词,凭借;
C.指示代词,他的/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D.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故选B。
3.D
【详解】考查词语释义。
D.本句句意为: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曾”用在“不”前,表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故选D。
4.B
【详解】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B.句意: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曾不能”表示否定。“损”是动词。“魁父之丘”是“损”的对象。节奏划分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选B。
5.B
【详解】考查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打。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选B。
6.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豫、惩、匮、冀、陇、焉。
7.(1)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削减 改变 哪里
(2)①(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②(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3)是一个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4)敢想敢干(或: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或: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到达汉水南岸。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2)句意: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损:削减;
(3)句意:你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改变;
(4)句意: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焉:哪里。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惩:苦于;之:结构助词,的;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2)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知, 愚公年近九十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打算铲除险峻的大山,并且给出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方向;可见其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吾与汝毕力平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启发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依靠群众,要懂得团结合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启发我们要敢想敢做,既然有了目标就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去做,不要畏惧困难。
【点睛】参考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8.(1) 将近 险峻的大山 淹死 样子
(2)A
(3)①春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②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出入方便。精卫填海是为了防止东海继续危害他人。
(5)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②句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险:险峻的大山;
③句意: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溺:淹死;
④句意:它的外形像乌鸦。状:样子。
(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停顿。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国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是动词“率”的宾语,朗读时不能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此项朗读节奏停顿有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①易:交换;始:才;反:同“返”,往返;
②之:的;以:用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出人方便。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附,可乎”可知愚公为了子孙后代能出人方便、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去移山;精卫填海是为了防止东海继续危害他人。由“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女娃想要填平东海,以免更多人遭难。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甲]文中的主要人物为愚公,“年且九十”,怀着“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想法并努力付诸行动,不轻易改变。[乙]文的主要人物是女娃,凭一己之力,“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想填平东海。这两人都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两文都通过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
【点睛】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9.(1)沐老师,我们文学社将于6月20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和我的祖国”文学创作专题讲座,我代表校文学社诚心邀请您担任主讲人,不知您意下如何? (2)①您觉得我们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辉煌的原因是什么?②在“我和我的祖国”关系中,您最佩服的具有爱国精神的人士是谁? (3)B
【详解】(1)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在邀请别人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应当采取询问的方式,并且语气要柔和,同时也要将相关事宜,如具体的活动、活动地点等,告知受邀请人。
(2)考查语言应用表达能力。本题中设计的问题需要与“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有关,可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文学成就、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榜样人物等进行提问。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B项错误,“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这句诗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异代同心之感。他当时虽然亡身海外,想到遭受列强宰割、阴霾四布的神州大地,发出恨不能从军杀敌的呼喊,并不能体现出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的精神。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