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绝 (yǎn) 飞漱(shù) 燕然(yān) 与其奇者(yǔ)
B.属引(shǔ) 竹柏(bǎi) 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C.沿溯(sù) 缥碧(piǎo) 藻荇(xìng) 横柯上蔽(kē)
D.素湍(tuān ) 轩邈(miǎo) 襄陵(xiāng) 千转不穷(zhuǎn)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鸟叫)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B.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属引凄异(延长)
C.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徙倚欲何依(徘徊)
D.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 多生怪柏 猿则百叫无绝
C.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隐天蔽日 有时见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6.默写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3)《黄鹤楼》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觉描写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饱含喜悦开朗心情的诗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7.综合性学习。
“德”文化意蕴深厚,华夏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德”源追踪
(1)德甲骨文写作,从“”,从“。“”即行路,泛指行为;“”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公秉德以陟罚,众皆是之,惟戚弟愠”中的“德”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中的“德”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德”远流长
(2)试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德”所包括的文化内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立“德”厉行
(3)班级在“世界文化发展日”举办“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0.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
①四时俱备 ( )
②夕日欲颓 ( )
③或好作诗古文( )
④恐因愤激之久( )
1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13.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三)(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著有《慎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素气云浮:
(4)非驷马之追也: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16.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
往 来 遥 观 者 常 若 雾 露 沾 人 窥 深 悸 魄。
17.请概括甲文描写的长江的夏水与乙文中黄河的孟门之水的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②偃蹇③,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④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⑤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石砌的拦水坝,中间留有空泂,以便鱼往来。②突怒:突出高起。③偃蹇:屈曲俯伏。④嵚(qīn)然:倾斜的样子。⑤罴(pí):熊的一种。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则素湍绿潭
B.负势竞上 梁之上有丘焉
C.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D.负势竞上 负土而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20.《与朱元思书》一文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词语是 ,《钴鉧潭西小丘记》简洁概括石头特点的词语是 。
21.两篇文章写山石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请结合例句简要分析。
三、作文(50分)
22.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A.与其奇者(yǔ)——yù;
B.属引(shǔ)——zhǔ;
D.千转不穷(zhuǎn)——zhuàn;
故选C。
2.A
【详解】A.“戾”,至、到达。故A错误,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从/如果;
B.极/停止;
C.清波/清澈;
D.均理解为“太阳”;
故选D。
4.B
【详解】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分析。
B.错误,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句子节奏划分时有关联词的要单独划分出来,“自非”是“如果不是”的意思,句意完整,应该从“自非”后断开,应是“自非/亭午夜分”;
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6. 山山唯落晖 急湍甚箭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详解】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落晖、湍、返、悠悠、莺、新燕”等字词容易写错。
7.(1)行为正直(行事依照标准)道德(品行)
(2)①不懈奋斗,顽强拼搏(或勇于进取,执着追求)②恩泽万物而不计得失(或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或甘于奉献,大公无私。或忘我利他积善成德)③诚信兴业,诚信兴邦(或诚信为本。或取信于民)④以身报国(或舍生忘死,报效国家。或捍卫国家利益,不惧生死)
(3)示例一:举办“德才兼备话名人”故事会。从修身养德、为学求知以至终成栋梁、济世安民的古代先贤身上汲取精神营养。示例二:组织“立德·厉行”演说活动。探索青少年如何将领悟美德内涵与行为实践有机结合,发扬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进取拼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示例三:举办“报效国家”读书报告会。传扬华夏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而舍生忘死、发愤图强、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示例四:开展“美德就在身边”美篇评选活动。通过“春雨颂”美篇制作与评选,传承“无私奉献,泽被万物”的春雨品格。或借助“诚信的价值”美篇制作与评选领悟诚信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示例五: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开展为贫困地区学生捐助书籍活动,积善成德,成己达人。
【详解】(1)此题考查汉字的含义。“秉德以陟罚”意思是根据行为是否正直来决定应该奖赏或是处罚,“德”用的是本义“行为正直”;“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意思是以德胜人者昌盛,以力胜人者灭亡,“德”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道德”。
(2)此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这句话强调了奋斗、拼搏的重要性;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告诉我们要甘于奉献,淡泊名利;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诚信为本;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强调要以身报国。
(3)本题考查提出倡议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设计活动。此次是以“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的活动,这是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适合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从中选择一个活动,参照所给的活动名称来拟写其名称即可。如:举办“美德伴我行”演讲活动,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阐述自己对“美德”的理解。
8.示例1:“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2:“孤烟”描绘了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股烽烟直上云天的画面,景象奇特壮观。 9.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笔力苍劲,营造了壮美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解析】8.本题考查诗文赏析。从本诗颈联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一个“直”字写,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孤烟”中的“孤”又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一“孤”一“直”一“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作者内心感慨,满是悲壮。
9.本题考查意境及诗文中作者寄寓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大漠之景。“大漠”写出了沙漠的广阔,“孤烟”写出了烽烟的少,写出了景物的单调,同时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河”写出了黄河的长;落日本来容易给入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联诗整体上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而又温暖的画面,营造了壮美雄浑的意境,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10. 全,都 坠落 有的人 担忧,恐怕 11.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1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13.【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 (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季常存。俱:全,都;
(2)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3)句意:有的人喜欢作点古诗。或:有的人;
(4)句意: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恐:担忧,恐怕。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为并列关系,是“吾人用功”的做法,“乃有进步也”为结果;
故断为: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从;复: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细思:仔细思考;深省:深刻反省。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通过描写“高峰”“清流”“猿鸟”“沉鳞”等景物,勾勒出秀美的山川景色,并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和寄情山水的得意之感,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
乙文中“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是向弟弟讲述用功要去掉傲气,去除骄傲自满的道理;根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劝诫弟弟要力戒自满,去掉骄惰的习气,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点睛】【甲】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参考译文: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有的人喜欢作点古诗,有的人喜欢搞点考据,有的人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非常期望!曾国藩亲手书写。
14.(1)同“缺”,空隙、缺口。(2)有时。(3)白色。(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15.(1)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水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16.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7.相同:两者的水势都盛大且流速快。不同:黄河的孟门之水主要是气势更加恢宏;三峡的夏水主要是险急。描写方法运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解析】1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阙”同“缺”,空隙、缺口;“素”是古今异义词,“白色”的意思。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哀转(悲哀婉转)、绝(消失)”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非(不是)、而(表转折)、入(进入)”几个词是赋分点。
1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的意思是: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7.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三峡》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乙】文“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正面描写了孟门之水气势更加恢宏。“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侧面来描写。据此从两文的所写之水的特点和描写方法上分析异同即可作答。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确实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河水激起万重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河水好像发怒的赑(bì 古时一种动物)一样,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18.C 19.①(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②鱼梁的上面有一座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20. 奇 奇状 21.甲文运用衬托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采用的是“以声衬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乙文妙用比喻“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解析】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助词,无实义/就;
B.动词,向上/名词,上面;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D.凭借/背;
故选C。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从:跟,随。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2)上:上面。竹树:竹子和树木。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知,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故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词语是“奇”或“异”;
由“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故概括石头特点的词语是 “奇状”。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
【甲】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采用的是“以声衬静”的写法,用声音来衬托其环境的幽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
【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22.参考例文
温暖的旅程
成长是快乐的,在爱中成长,更会使人倍感温暖。在我的生命中,妈妈就像一轮最鲜亮的太阳,温暖着我人生的旅程。
妈妈的爱像一条小河,在妈妈的爱河里,我就是那自由快乐的小金鱼。我的母亲学识并不渊博,但她总会尽她所能地帮助我、给予我,日常中,母亲总是对我的学习特别上心,只要她在家,便会及时地检查我的作业,我每一次的成绩她都会过问,这让我很开心,因为母亲是一个特别民主的人,考得好就会有奖品,而考的不好妈妈就会对我近日来的表现进行分析,并且纠正我的错误,还鼓励下一次要考好这使我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拳拳母爱。
妈妈的爱是一首歌,在美妙的旋律中,我就是那跳动的音符。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给我买来北京烤鸭,爸爸刚进屋,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吃着吃着我忽然发现妈妈就在我一旁,用欣赏和满足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才反应过来,我似乎有些过分了,急忙说:“妈妈你快来吃啊!”妈妈说:“我不爱吃这东西。”当时我感觉妈妈一定是为了让我多吃些,果不其然,后来我从我小屋的门缝看到了妈妈正在啃我剩下的骨头,而且嚼得有滋有味。我的心头一热,泪水不禁迷湿了我的双眼。是啊,生活是一首歌,在妈妈爱的旋律中,我就是那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
妈妈的爱像一首首小诗,在和谐押韵的韵脚中,我就是那流动的诗行,我们一家人在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中,共同编织着美好的人生画卷:妈妈对我的爱是早餐时的一杯热奶、是上学时的一声叮嘱、是临睡前给我把被子铺好每一声问候,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生活画卷都组成了特有丰富内涵的无字诗。
成长的旅程中有妈妈的陪伴,让我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妈妈的爱比天高比海阔,伴我成长、催我奋进,我定会不负母恩,更加坚定地走好这温暖的人生。
【详解】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温暖的旅程”中“温暖”属于修饰性的词语,强调了旅程的性质,“旅程”字面意思是“旅途,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这里可以是它的本义,写一段实际意义的旅行,但这样的文章不容易出彩。所以我们可以用它的比喻义、引申义等。结合前面的提示语中的“成长就是一段旅行”,我们可知,题目要求写的“旅程”应该是“自己的成长过程”,比如写我们的小学生活这是一段旅程,写我们的初中生活这也是一段旅程,写我们的某一次和朋友合作这也是一段旅程,阅读一部名著这也是一段旅程……
第二,选材:选材一定要突出“温暖”,这种温暖也许是父母带给我们的,也许是老师或同学带给我们的,也许是一位陌生人带给我们的。当然这种温暖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带给我们的。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成议论文。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