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模样(mú) 妥帖(tuǒ) 栅栏(zhà) 鲜腴(yú)
B.琐屑(xiè) 举箸(zhù) 洗涤(tiáo) 吆喝(yāo)
C.颓唐(tuí) 濒临(pīn) 交卸(xiè) 乍看(zhà)
D.枇杷(pa) 瓦砾(lì) 残垣(huán) 绿釉(yòu)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狼籍 踌躇 密匝匝 夷为平地 B.深渊 晶莹 缅桂花 变卖典质
C.臼齿 炫耀 一抔土 烟销云散 D.卑微 凋谢 石榴树 涵蓄深沉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拿到试卷,王立同学对着那几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C.每一起案件的侦办过程都需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分析研判,最终才能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D.伴着迎春花在风中欢笑着舞蹈,2022的春天悄然到来,希望便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中所写的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
B.《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的描写,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C.《白杨礼赞》一文运用衬托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D.《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用“永久”形容生命,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茶茶艺表演的第九道程序是“春波展旗枪” 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十分生动有趣。
①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
②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没泡下,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
③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
⑤直直的茶芽称之为“针”,弯曲的茶芽称之为“眉”,蜷曲的茶芽称之为“螺”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③⑤② C.③②①⑤④ D.③②④①⑤
6.古诗名句默写。
(1)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
(2)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4)八方各异气, 。(曹植《梁甫行》)
(5)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7.综合性学习。
某校组织开展了以“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近几年,“点赞”“吐槽”“萌萌哒”“洪荒之力”“套路”等网络流行语迅速走红,成为人们交流的常见用语。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中加点流行语的意思。
网友在《我修自行车的老爸》中讲述了父亲挣钱的艰难,表达了对平凡父亲的尊重与敬意,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炫父让我们深受感动。
(2)当今社会,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可有些专家却建议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以保持汉语的规范性。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8.选段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作者不惜笔墨写服饰的颜色,其用意是什么?
9.选段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使用了哪些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0.“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1.选段中两次写到“我”的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16分)
记叙文阅读
晨光晒弯了父亲的背
徐立新
①“当,当,当……”堂屋里的闹钟响了12下,父亲翻身起床,借着窗外的朦胧月光,摸索着穿上衣服。
②之后,他蹑手蹑脚地摸进漆黑的厨房里,站在黑漆漆的灶台前,将白天已洗净的红薯,一个个地码进两口大锅里,再加冷水,盖锅盖。
③接着,灶台下两口串通的锅洞,被父亲塞进几大把麦秆,“嗤……”他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将它扔进麦秆里。“通”的一声,灶洞里瞬间明亮了起来,火光一下映红了整个灶台,以及父亲那满是沟壑的脸庞。
④父亲要将两大锅的红薯烀熟,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
⑤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
⑥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
⑦灶台前,烀熟的红薯已被父亲捡进两个水桶里,在它们的最上面还盖上一件棉衣,以防热气跑掉。
⑧“二娃,上路了。”父亲将一只手电递到我手上,然后弯下腰,憋足气,慢慢地挑起两只水桶。
⑨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一百多斤的担子将年迈的父亲压得没有余力和我说话,我们父子俩寡言得如同那长长的、寂静的夜路。
⑩走完一半路时,需要摆渡过一条河,“有人要过河。”父亲连喊了好几遍,但除了引来狗的一遍遍狂吠外,无人回应——摆渡的人正在甜甜的睡梦里,根本不愿醒来搭理父亲。
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他解开船缆绳,让我用劲拉住,然后挑着担子就往船头上走。他忘了自己是山里人,一不识水性,二不会划船。
果然,由于步子迈得太快,船头忽地朝水里沉扎下去,我一松劲,缆绳随即脱手,船身剧烈地摇摆了起来,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
但在落水前,父亲猛地用力将那只水桶推到船上,而后才“扑通”一声落进深深的水中。他在水里使劲地挣扎,极力想浮上来,但又不能。我被吓得大哭,感觉父亲随时就要沉下去,被淹死,我将再也没父亲了。
但随后我突然清醒了过来——我得救他呀。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漂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谢天谢地,父亲抓住了,而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居然将父亲拉了回来。
上岸后,父亲拿过手电,检查了一下船上水桶里的红薯,“还好,没摔烂。”他长出了一口气。
而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合力将船划到了对岸。
此时的父亲已浑身湿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快点走,要不就赶不上开市了”。
接下来,父亲简直是一路小跑,等到了集市上,天刚亮。交了摊位费后,我们便开卖了,“刚出锅,热乎乎的熟红薯,一元钱一斤啰。”父亲高兴地吆喝开,完全忘了湿透的衣服、冰冷的身体。
好在,那天生意很好,红薯很快便卖完了。离开摊位后,我们花了几角钱,买了两碗稀饭,就着那些被人挑得“体无完肤”的剩红薯吃下。吃完后,我便跟着父亲开始朝回赶。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我发现,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
12.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填空。
父亲半夜起来烀红薯→ → →“我”和父亲到达集市,卖完红薯。
13.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14.从描写方法方面说说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漂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15.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品析句子的含义。
16.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
(三)(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 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18.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9.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第②段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20.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21.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三、作文(50分)
22.请以“我的青春里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考查字音。
B.洗涤(tiáo)——dí;
C.濒临(pīn)——bīn;
D.残垣(huán)——yuán;
故选A。
2.B
【详解】考查字形。
A.狼籍 ——狼藉;
C.烟销云散——烟消云散;
D.涵蓄深沉——含蓄深沉;
故选B。
3.A
【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不能用来形容突然找到解题思路。用错对象;
B.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正确;
C.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正确;
D.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正确;
故选A。
4.C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C.“衬托手法”有误,应为:象征手法。故选C。
5.C
【详解】此题考查句序的排列。本题作答可依据说明内容的逻辑顺序排序。③句中的“这道程序”承接“第九道程序”,所以③句为首句;②讲“杯中的热水”是“茶艺表演”的第一步,为第二句;①“尖尖的叶芽如枪”承接“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为第三句;⑤“直直的茶芽”承接“尖尖的叶芽”为第四句;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对前几句的概括,同时领起下句“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为第五句。据此,正确的排序为:③②①⑤④。故答案为C。
6. 冰霜正惨凄 山山唯落晖 千里殊风雨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惨凄、唯、殊、骥、枥。
7.(1)正能量: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示例一:我赞成使用网络用语,因为它来自生活,新颖、时尚。写作时适当使用,使文章显得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学之间交流时,用网络用语显得更亲切,更能体现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风格。
示例二:我不赞成使用网络用语,我认为应该规范使用汉语。汉语历经几千年,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更传承着中国的文化。新时代的学生,是文化的传人,应该主动学习并规范使用汉语。(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考查词语解释。
正能量:“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中国的正能量是指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并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渴望、期待。
(2)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有序即可。
可以赞同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来自生活,富有生活的气息,真实亲切,可以更好的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适当使用,可以使语言和文学作品有生活和社会的气息。
可以不赞同使用网络用语。有一部分网络用语过于低俗,不能体现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气息。滥用网络用语,会极大的破坏汉语的纯洁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8.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反映了家境困顿;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9.攀、缩、倾;表现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他对“我”的关爱程度之深。 10.为自己尽到了父亲的责任而踏实、高兴。 11.第一次流泪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第二次流泪表达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8.考查赏析外貌描写。
联系原文内容可知,此时父亲刚刚办完了祖母的丧事,穿黑色的衣服,有哀悼之意。
联系原文内容可知,父亲失业了,为了给祖母办丧事,家里又典当了一些东西,此时家里的光景很是惨淡。“黑布”体现了生活的困顿,实在没有余力去置办一些光鲜的衣物了。
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与对父亲的愧疚之情,“黑色”是一种暗淡阴沉的色调,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致。
9.考查赏析词语。
根据“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动词是:攀、缩、倾。根据“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这几个动词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尽管如此艰难,父亲还是执意要去给我买橘子,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
1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似的”是好像的意思。这里指父亲买完橘子,心情很轻松。这是父爱的一种表现。父子临分别时,父亲为“我”买来了橘子,尽管很艰难,但是父亲想到儿子路上不会口渴了,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感到很轻松。表现出了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情。
11.考查赏析人物感情。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第一次流泪,是在我看到父亲努力爬上月台的背影的时候,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父亲爬的如此艰难,还是执意去给我买橘子,让我感动。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是第二次流泪,是在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当中,再也看不到的时候。表现了父子二人离别之时,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12. “我”和父亲摸黑赶路去卖红薯 父亲摆渡失足落水 13.自然环境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灶间酷热的情形,表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的伟大。 14.文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我”急于救父亲的心理。 15.望着晒着晨光的父亲的背,“我”读懂了父亲的艰辛。生活的重压压弯了父亲的背,“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16.示例:父亲,您的养育之恩我永不会忘,等我长大了,我会加倍回报给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第⑥—⑨段“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可概括出:“我”和父亲摸黑赶路去卖红薯;
第⑩— 段“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等内容可概括出:父亲摆渡失足落水。
1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是自然环境描写,“闷热难耐”“更是无比酷热”描写出灶间酷热的情形,再结合“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可知,父亲为了赚取我的学费在如此酷热的天气烀红薯,侧面表现了父亲的艰辛和父爱的伟大。
1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漂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是动作描写,“爸爸,抓紧它!”是语言描写,“拼命地够”“送到父亲的面前”“大声地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看到爸爸落水后着急担忧的心理,也体现了“我”当时的机智。
15.本题考查品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虑句子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在文章的结尾,虽是描写,也有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以看出当时天气的炎热,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艰辛;再结合全文内容,父亲为了赚取“我”的学费在酷热的天气烀红薯,然后摸黑赶路去卖红薯,中途摆渡失足落水,让“我”切身体会到父亲的不易,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谈感悟能力。开放性试题,围绕“感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爸爸妈妈,感谢你们,感恩你们为我辛苦的付出。有一句话说得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一个好工作来回报你们。
17.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18.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19.①“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②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20.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21.我也曾经不理解我的父亲,小时候总觉得他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开头叙述“我”中考前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放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因为“我”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父亲。
1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父亲前一天晚自习后没有接到“我”,给“我”一个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但是第二天他“身躯前探”地辨认,仍然没有看到女儿,爸爸赶到最后出来的老师面前,“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表明父亲明白了“我”是故意躲着他。“赶”“跑”“追”“喘”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寻找女儿时的着急,“眼中冒出火焰”属于肖像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真挚的父爱跃然纸上。
19.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女儿故意躲着父亲,父亲寻不到女儿急急忙忙跑回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听说女儿回来了,才放下满心的担忧,“如释重负”用在这里,形象地表达出父亲由紧张到知道女儿安全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充分表现了父亲为了女儿,不计较个人辛苦,毫无抱怨。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前面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父亲产生隔膜发生的几件事,感觉父亲的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但是父亲患了帕金森综合征,“我”才发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才领悟到“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前两个是否定式的,不是“墙”和“鸿沟”,第三个是肯定式的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是“风、无足轻重的风”,风的特点是时有时无,一吹即散,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彼此之间的误会消除。
20.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就像一幅画”中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比作一幅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在结构方面,该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段落,起到了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的作用。
21.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语言通顺即可。比如:我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爱我,他从来不像别的父亲一样给我讲故事,也不带我出去玩。看到别的孩子和父亲相处融洽的样子,我总是很羡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父亲为了让我给我提供更好的条件,每天晚上总要去做一份兼职,我突然就明白了父亲,原来他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他对我的爱藏的深沉罢了。
22.例文:
我的青春里有奋斗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砥砺奋斗,因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坚持住,还有300米”,这是体育课上老师给我们的加油声。我的体育可以说是差到了极限,尤其是长跑,足足一千米居然要求我们三分半钟内跑完才算优秀。作为体育课上的小兵,我只有默默的向天叹息,但是中招考试只剩下一年,在如此颓废下去我只会走向黑暗之巅,因为体育是中招考试的必考项目。多是由于现实所迫,但却也有心中那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开始练习跑步,跳绳,起初跑完一千米,我要用四分47秒的时间,但是我不懈努力,坚持奋斗,终于我的长跑达到了良好线四分钟,虽然这还不算是优秀,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奋斗,肯努力,就算是登天,也不在话下。
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但这只体现在小考试中。一到大考,这原本令人喜悦的成绩马上便会让人跌入万丈深渊,从七年级开始便总是这样,也是从七年级开始,我便着手与寻找这其中的问题终于到了八年级下学期,我找到了答案: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如此这般怎会考好?于是乎,我开始课后复习写课外的题,清明,端午,周六周日我都是浸在题海之中,因为那几个没有星星的夜,因为那几个没有日光的昼。我的数学数学才有了可喜的进步,总而言之,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项职责中建精神。
语文是中华语言美的集中。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我们必须学好它,但曾经我的语文成绩曾一度处于寒冬,没有一点生机,第一次月考,满分30的阅读理解,我仅仅得了七分,同时,寒窗苦读,我又怎愿甘拜下风,于是我开始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题,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我的阅读理解只扣了七分,虽然扣的还是有点多,但我也为我奋斗而来的进步而高兴。
我的青春里有奋斗,奋斗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败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我的青春里有 ”,可以补充内容很多,如“勤奋”“责任”“感动”“快乐”“勇敢”“拼搏”“乐观”“奋斗”……补全题目后,需要对标题提问,例如,“我的青春里有奋斗”,考生需要深度思考:让“我”奋斗的动力是什么人、什么事或何种情?我要怎样“奋斗”呢?选材要凸显主旨,所选的题材一定是曾经在自己内心深处引起过触动的“人”“事”“情”,可以用一件事凸显主旨,也可以用多件事凸显主旨。写作时,心中要清楚:立足青年立场和时代特点,青春应该有的模样是什么,我这样做对“我”的将来会产生影响,这样做将激励或警示“我”一生,给“我”生命怎样的滋养。否则,文章主旨的深度就不够。
选材构思:这一命题具有明显的叙事性,文体应选择记叙文。以补题为“我的青春里有梦想”为例,应记叙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即以具体的事件或场面来表现自己的奋斗,如课上的认真听讲,晚上的伏案苦读,周末的加班加点等。表达方式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记叙自己奋斗的过程,描写自己奋斗的场面,表现出自己对于实现梦想的强烈信心。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