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 藤野先生 讲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叙事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01 回忆性散文
1.概念
文艺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2.特点
基本特点:(1)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2)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3、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记叙的中心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舞。
4、主旨点睛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微点拨】文章线索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
【即学即练1】
说说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依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顺序展开叙述,先写东京见闻,交代离开东京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最后写别后的怀念。除了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写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赴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都是围绕这条暗线展开。
知识点03 内容与写法
1、文章记叙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2、文章是如何描绘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1)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
(2)运用白描,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例如“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
(3)运用细节描写,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突出人物形象。
(4)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例如写耳闻先生衣着“模糊”,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生活的俭朴。
(5)运用对比手法,将“清国留学生”的腐朽庸俗、不务正业与藤野先生期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的高尚品质进行对比,把思想狭隘、歧视中国人的日本“爱国青年”与热情诚恳帮助中国留学生的藤野先生进行对比,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
3、文中哪些部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1)文章开头以讽刺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认为在这些“清国留学生”身上能看到中国的出路,所以用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出自己的失望、痛恨之情。这是鲁迅爱国思想在文中的初步表现。
(2)从东京赴仙台途中,作者提到“日暮里”,还特意写了对“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的记忆,这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3)通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揭露了日本一些被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至深的“爱国青年”的种族偏见,反映了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和满腔义愤。文中还揭露了无聊的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表达了作者“怒其不争”的伤痛。这些是作者爱国思想最集中的表现。
(4)文末,作者提到自己将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以此来报答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厚爱。这其中也反映了作者战斗的决心,爱国的情怀。
【知识拓展】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微点拨】白描
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即学即练2】
概括文中藤野先生的形象
生活俭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绯红(fēi)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诘责(jié)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2.词义: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绯红:鲜红。
掌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不礼。逊,谦虚。
匿名:匿,隐藏;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考点02 分析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事迹等,获得对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如《藤野先生》一文,通过写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近年来,中考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文中的xx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②文中xx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③请概括xx的形象(特点)。
④文中的xx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三、真题在线
(2020 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后面问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⑾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⑿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⒀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话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用假钞,买泥塑→ 被追上,知真相 → 获赔偿,付真钞
(2)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3)⑤⑥⑿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⑿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4)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5)“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四、技法攻略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2.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3.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4.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可以分析出儿子是一个懂事孝顺有责任感的人。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很多文章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芦荟(huì) 不逊(xùn) 难以下咽(yàn)
B.解剖(pāo) 教诲(huì) 诘责(jié) 毫不介意(jiè)
C.畸形(jī) 发髻(jì) 瞥见(pi ) 拍掌欢呼(hū)
D.凄然(qī) 扒手(pá) 细菌(jùn) 深恶痛疾 (wù)
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斥责 愧纠 樱花 精通时事 B.掌故 脱落 驿站 油光可鉴
C.监狱 泄露 和蔼 抑扬顿挫 D.烂漫 芋梗 霉菌 杳无音讯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主席习近平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发表了新年贺词。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绝。
C.他是正人君子,一向受到人们的尊重。
D.餐厅的菜油放得多,菜放在餐桌上油光可鉴。
4.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5.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拟人、比喻、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比喻、比喻、反语 D.夸张、比喻、比喻
6.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2)爱国青年也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4)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选择的理解。
【链接材料】
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鲁迅《呐喊·自序》)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粹是用来应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⑧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⑨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⑩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2)如果对第⑧段做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
(3)读完全文,请你说说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续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甲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乙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9.概括选文的内容。
10.乙段文字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受了他的影响了”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的“他们”又指什么人?作者对后一个“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13.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共写到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14.微型写作巧练
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在《藤野先生》中,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甚为传神。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等几句描写,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就把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你熟悉的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突出其某方面的性格特征。(100字左右)
(2020·阜新中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 ”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 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5.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
16.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
17.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8.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9.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3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解剖(pāo)——pōu;
C.瞥见(pi )——piē;
D.细菌(jùn)——jūn;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愧纠——愧疚;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在此形容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的声音,使用正确;
B.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在此形容对不正之风的厌恶,使用正确;
C.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在此形容一向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他,使用正确;
D.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在此形容油放得多的菜品,望文生义,使用有误;
故选D。
4. B C 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意思。解答本题要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来推断加线词的解释。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1)油光可鉴:是说光亮的可以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是是当镜子照,故选B。(2)深恶痛疾:指厌恶,痛恨到极点,“恶”是憎恨厌恶的意思;故选C。(3)不逊:傲慢无礼,“逊”是谦恭的意思,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分析。
(1)把“樱花”比作“轻云”,比喻;
(2)把学生头上盘辫子的样子说成“富士山”,明显夸大,是夸张;
(3)“正人君子”带引号,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故选B。
6. A C D B
【详解】试题分析: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7.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曾和日本同学一起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电影,日本人大喊万岁而一起留学的中国人居然也麻木地大喊万岁。他意识到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则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希望从思想上拯救国家而不是做几场手术救几个人。这是他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使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首先理解整篇课文的大致内容,结合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看电影”事件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受毒害的日本青年拍掌大喊“万岁”,而许多围观的中国人都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跟着大喊“万岁”。结合【链接材料】中“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可看出,鲁迅从日俄战争中杀中国人的场景中敏感地意识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他感到中国国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是比身体上的病疾更为可怕的劣根。他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觉悟。
8.(1)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2) 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3)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无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
(4)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
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解析】(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1)结合④段的“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可以看出黄老师平时讲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2)结合⑧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和⑨段的“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他此时是奉命疏导,语言语重心长。
(2)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从第⑧段的“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中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可以看出,黄老师的神态表情发生了变化,他为学生们的抗议感到深深的忧虑,从中看得出黄老师的不安;
从第⑧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中的“以背诵的样式”“重述”可以看出黄老师只是在完成学校领导安排的任务,并不代表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表现了他其实不愿意取消语文课,内心的不甘。
(3)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从第④段“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可以看出黄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
从第⑧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可以看出黄老师只是在完成学校领导安排的任务,并不代表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表现了他内心的不甘;
从第⑨段的“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黄老师是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
(4)
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结合⑨段的“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内容可以围绕我们对于语言文字与文化之美的坚持景仰来拟写。
示例:语文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时时与我们分享快乐,排解忧愁,指引方向,树立目标和信心,一路伴我们成长。
9.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交待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10.结构上承上启下,承匿名信事件议论,领起下文看电影事件,表达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为弱国国民的极为愤慨和辛酸的情绪。 11.表现作者对某些日本同学们盲目忠君、妄自尊大的嘲讽。 12.前一个指讲堂里的日本同学们,后一个指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作者对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极端失望、愤慨,痛感他们精神麻木、思想愚昧,要救治他们的精神,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13.影片中有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和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军枪杀的中国人;讲堂里看电影的“我” 。“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解析】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本文的明暗线索。此题中甲段围绕“匿名信事件”、乙段围绕“看电影事件”来写。暗示出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10.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从结构上来说,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从内容上说,结合上下文内容解释。“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承接上文的匿名信事件,引出下文的叙述,表达作者的无奈、愤慨。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受他的影响了”是作者对某些同学们盲目忠君、妄自尊大的嘲讽。
1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要先做好此类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要把词语放入原句中,然后找出双引号里的内容出现的段落原文;仔细体味、揣摩,理解词语的含义。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即可。本题结合句子及所积累的知识,可知乙文段中两个加下划线的“他们”各指的是受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爱国青年”和愚昧麻木的中国人。作者对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极端失望、愤慨,痛感他们精神麻木、思想愚昧,要救治他们的精神,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结合语境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我”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其他围着看的中国人大多麻木不仁。
14.示例:她走路,步子迈得极大,摇摇晃晃。她音域较宽,嗓门压低时,完全是男孩的声音。她极少穿裙子、长袜,爱穿T恤、短裤、短袜,显出一股男儿气。她的力气很大,敢和男孩较劲,自称是“假小子”。
【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简单的描述,不加修饰的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示例: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常将长发盘起来,将切好的菜一一放在灶台前,起锅烧油,放葱姜蒜,紧接着将菜一股脑的倒在大锅中,用铲子翻炒,不一会儿,菜的香味便散发出来,妈妈拿筷子夹点菜放入口中品尝,菜熟味美,微微一笑,便将饭菜盛上桌了。
15.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16.“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17.动作描写。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 18.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意近即可) 19.联系实际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细读第六段可知,本段中首句为中心句。根据这一中心句可概括语段为: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1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漫”的本义是布满、到处充斥着。联系本段“朦胧、柔和”可知这一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的情境;联系本段“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可知这一词语还表现了母亲给我带来的温暖和这种温暖让我产生的踏实感觉。
17.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细读本句可知,“穿、扬、拉、钻”是对母亲纳鞋底的动作描写。通过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母亲纳鞋底动作的熟练。联系人物品性可知,这些熟练的动作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心灵手巧。
18.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末段“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点明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与慰藉,希望与梦想。母亲的精神品质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从结构上来看,本段为末段,点明了文章主旨,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末段再次提到“煤油灯”,与首段作者无意中发现煤油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符合文章主旨,言之成理即可。如:是母亲把我们带到人间,又把我们哺育成人,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对于母亲,每个人都应心情感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母亲享受到幸福。
【点睛】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