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螳螂在摆出这种令人诧异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住敌人,随时准备开战,投入激烈的战斗。螳螂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哪怕蝗虫只是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立刻转动一下它的头。螳螂的这种盯人战术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对它感到惧怕,并让这种恐惧深入到敌人的心灵深处,让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俘lǔ的敌人不堪重负。螳螂虚张声势、假装凶猛,还有奇怪的架势,其实都是在用心理战术震慑敌人,真不愧是个心理专家。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1.5分)
诧 异 俘lǔ 震慑
2.下列短语结构类型与“心灵深处”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阳光灿烂 B.调查研究 C.和谐社会 D.激动万分
3.文中描绘了昆虫间的战斗,下面诗句不是关于战斗的一项是( )(2分)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 》(填书名),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请你再列举两例: 、 。(1.5分)
二、选择题(共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描写乡村美好风光和诗人悠然的生活,诗的主题和《爱莲说》完全一致。
B.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C.《雁门太守行》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一首词,“渔家傲”是词牌名。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6.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
(2分)
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
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感受: 。
(2)(文学中的“酒”)(2分)
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诗文名句: 。
故事: 。
(3)(生活中的“酒”)
(3分)
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四、情景默写(共10分)
7.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句是: , 。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 , ”的诗句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赤壁》中表示议论的句子是: , 。
(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 , 。
五、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4分)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有删改)
8.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3分)
9.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①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②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10.第④段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的“大”与“小”
李丹崖
至今,还记得高三复读的日子。那时候,到处租房子,为的是能给身为复读生的自己找一个容身之处。人人都说一穷二白是学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钱呢,经过在校园附近为期三天的“排查”,我终于在一对老夫妇家里找到了一间屋子。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我找的这间屋子确实很小,小到只能容下一张1.2米的床铺,外加一张还要紧挨着床放的桌子。
房子租好了,定金也全交了,带上父亲去看我租的房子时,父亲毫不犹豫地赔了那对老夫妇双倍的定金,当即就帮我打包好行李,领着我从那里出来了,说:这房子,我们不租了。
出了老夫妇家的门,我问父亲: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不租了?
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说:住这么小的屋子,久了总该会憋出病来,即使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受到影响,日趋狭隘了,那时,还谈什么考大学?
就这样,屈从于父亲严威下的我带着很大的疑惑换了一间将近__平方米的大单间。高考那年,我顺利考上一所重点院校。
不久,我揣着一本大红的录取通知书,买了一张上铺卧铺票,坐上南去的列车。那晚,我一夜没睡着,不是因为赶赴大学生活怀揣着满腔的新奇,而是因为上铺车顶的压迫感,让一时间无法适应的我感觉脑袋都要炸掉了。所以,那一宿,我只好呆呆地在卧铺车厢的过道里坐着,直到列车到站。那一次经历,让我突然领悟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租住小房子的道理。
大学,是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课外闲下来的时光,我经常坐公交车去市里购书,当然了,更多的还是闲逛。
父亲不会发短信,常常是三两个星期便给我来一次信。信中,他每每嘱咐我:我们来自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
每每,我读到父亲写给我的信,再回想高三复读时竭力要给我租住大房子的父亲,总感觉他们判若两人。人人都说,大学是表现自我的时候,父亲却让我“偃旗息鼓”,甚至是“忍气吞声”,我很不能理解。
有一次,我带着很大的疑惑给父亲回了信,把我对父亲观点的不满写了整整两页纸。
那次,父亲没有回信,一直没有。后来,父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一本著名作家米沃什的回忆录给我。当时的我正在忙着享受痛快淋漓的大学生活,哪有工夫看思想如此深邃的书,于是随手便丢在床头。
就这样,一晃六年过去了。毕业出来,米沃什的那本书也随后被转移立在了家里书橱的一角,我仍一直未碰过它。直到前不久,家里的宽带突然断了,闲得慌,于是我只好从书房里翻出来读。读到米沃什在回忆录写的一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大学时自己曾瞒着父亲和室友做起贩卖自来水笔的生意,结果分文没赚到,反被骗了近两千元时,还有一门科目亮了红灯,瞬间热泪盈眶。不是心疼,而是触到父亲在我上大学时的良苦用心,我为自己当时的乖戾和叛逆感到深深的不安……
米沃什在回忆录写的那句话是——“一路走来,我已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庆幸的是,我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仍保持着自己身为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并为此深以为荣……”
(选自李丹崖《不出鞘的心灵》)
12.开始,在租房子上,“我”和父亲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
(2分)
13.画线句中的两个“很大的疑惑”所指相同吗?分别是什么?(3分)
14.“那次,父亲没有回信”和“后来,父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一本著名作家米沃什的回忆录给我”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5.“我”回忆上大学时的那次贩卖自来水笔生意的失败经历,有什么用意?
(3分)
16.怎样理解文末引用的米沃什的那句话的思想内涵?(3分)
六、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7.从下面四句诗中选出与“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情感相近的一项,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2分)
A.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C.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D.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8.阅读画线语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话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100字以内)(2分)
19.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词的下阕“九万里风鹏正举”就采用此种方法。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再写出两句用典的句子。(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2分)
七、作文(共60分)
20.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hà;虏;shè
2.C
3.D
4.昆虫记;蝎子;金步甲/狼蛛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偏正短语;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诧异 ”读作“ chà ”;“ 俘lǔ ”写作“ 虏 ”;“ 震慑 ”写作“ shè ”
故答案为: chà ; 虏 ; shè
2.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有并列、主谓、偏正、后补等。“心灵深处”属于偏正短语。
A.主谓短语。
B.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D.后补短语。
故答案为: C
3.ABC.正确。
D.有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的是作者出使边塞,不是战争。
故答案为: D
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昆虫记》,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如金步甲、狼蛛、捕蝇蜂等。
故答案为: 昆虫记 ; 蝎子 ; 金步甲/狼蛛等
5.【答案】A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词的文学常识;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A《饮酒(其五)》表达了诗人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对超然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爱莲说》作者通过赞美莲而体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精神。
所以它们的主题不一致,故错。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以及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识记。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学过的作家作品的朝代、题材、名家称号等要熟记。
6.【答案】(1)【示例】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示例】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3)【示例】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文化特色;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1)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答案不唯一。
(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⑵【示例】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⑶ 【示例】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1)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2)考查对诗句和故事积累。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类试题的解答,关键是说话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①言之有“礼”。说话要注意人物身份、说话对象和交谈场合,要做到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我们说话时要紧扣话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要做到清楚、明白。③言之有“序”。说话要注意有条理,注意前后句内在的联系,力求意明句畅。
7.【答案】(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篱、抵、燕、声”等字。
故答案为:(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六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前五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8.【答案】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9.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或正面写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侧面烘托),表现父亲笛声的美妙和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表达出她为父亲感到骄傲的情感。②听着儿子一遍一遍地唱着《父亲》,她明白了当年父母对她的爱,同时为自己当年的虚荣和冒失感到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10.第④段属于插叙,交代了上文写她心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吸引读者。
11.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关爱孩子、宽容仁爱,不善言辞的人。从父亲笛声悠扬喜欢吹笛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可以看出他关爱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分别从"父亲的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或从句子的描写方法去入手。关键句饱含作者的情感,所以最后要说出该句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知道判断记叙顺序的方法有三种:一、提取标志性词语法。二、辨析开篇段落法、三、抓住关键段落法。其中第三种方法适用于有插叙部分的文章,有插叙的段落一般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区别,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多观察,多积累其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人物背景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更要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里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8.通读全文可知,第①—②段写父亲爱吹长笛,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父亲经常吹给女儿听,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歌;
第③-⑤段写女儿五年级时,父亲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第⑥—⑧段写女儿上初中时,父亲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录进了镜头。女儿因父亲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扔了他的长笛,父亲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第⑨—11段写女儿的儿子初一时,因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给父亲买来新长笛并道歉,父亲又吹起了长笛。
故答案为: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9.本题要求学生第一步是点出写作手法,第二步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第三步是分析表达的情感。
①中“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吽啦啦的小河流水"是从正面直接对笛声进行描写;用“清脆悠扬”形容笛声的动听,用“漫延”来表现笛声的扩散、飘扬,“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笛声比作小河流水,生动形象地突出笛声的悠扬。“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则是从侧面描写笛声的美妙意境,通过周围大人“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这些动作描写、神态描与,侧面村托出笛声的悦耳动听;从情节发展上看,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②中结合第⑨段“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明白了当年父母对她的爱。又结合第④段“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与第⑤段“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可知她这时应该还在为自己当年的虚荣和冒失感到愧疚,为父母的艰辛感到酸楚。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或正面写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侧面烘托),表现父亲笛声的美妙和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表达出她为父亲感到骄傲的情感。
②听着儿子一遍一遍地唱着《父亲》,她明白了当年父母对她的爱,同时为自己当年的虚荣和冒失感到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10.本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④段,这段讲了父亲在女儿三年级时工厂倒闭,“两年后”也就是女儿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非常厌恶父亲吹长笛。通读全文,这是为第③段解释为何女儿会突然讨厌长笛的原因。这里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答了前文的设疑,使情节更完整,也更加吸引读者愿意继续看下去。
故答案为:第④段属于插叙,交代了上文写她心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吸引读者。
11.本题要求学生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与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文中第①段“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以及第⑦段“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千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分析,父亲知道女儿小时候爱听笛声,不管多累,每天都吹奏给女儿听。体现了父亲非常疼爱孩子;
根据第⑦段因为父亲曝光,女儿和父亲吵架,母亲训斥女儿,想说出父亲断腿的原因时被父亲喝住。再由第⑧段“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可知,父亲从未向女儿说过自己的爱好、追求,只是默默地配合女儿的态度改变自己,由此可见父亲性格的隐忍、宽容;
由第⑩段““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分析,当母亲说出真相后,父亲怕女儿难受,为照顾女儿的情绪没让母亲继续说下去。这体现了父亲心思细腻,善于体贴他人。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关爱孩子、宽容仁爱,不善言辞的人。从父亲笛声悠扬喜欢吹笛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可以看出他关爱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
12.【答案】“我”的出发点:因为学生一穷二白,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所以租小房子;父亲的出发点:住小房子,久了会憋出病来,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日趋狭隘了,没法考大学了。
13.不相同,第一个是疑惑父亲告诫“我”的“大”,居于大地方,才能考大学,大有作为;第二个是父亲告诫“我”的“小”,来自于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
14.一是因为“我”长篇大论表白对父亲的观点不满,二是父亲意识到单靠三言两语说服不了“我”,想以实际的故事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
15.以此来表白自己的乖戾和叛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还要说的是,长辈的良苦用心并非是多余的。
16.告诉人们,做人决不能因为有点滴的成绩而自高自大,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2)此题考查理解句子。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5)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12.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第二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可得出“我”在租房子上的出发点。根据第五段“住小房子,久了会憋出病来,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日趋狭隘了,没法考大学了”可得出父亲在租房子上的出发点。
故答案为: “我”的出发点:因为学生一穷二白,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所以租小房子;父亲的出发点:住小房子,久了会憋出病来,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日趋狭隘了,没法考大学了。
13.分析第二至五段的内容,父亲用双倍的钱退掉小房子,让我租大房子,由此“我”产生了疑惑。分析第九至十一段的内容,“父亲嘱咐我:我们来自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这使“我”产生了疑惑。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不相同,第一个是疑惑父亲告诫“我”的“大”,居于大地方,才能考大学,大有作为;第二个是父亲告诫“我”的“小”,来自于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
14.根据第十一段“我带着很大的疑惑给父亲回了信,把我对父亲观点的不满写了整整两页纸”,可知“我”长篇大论表白对父亲的观点不满,所以“父亲没有回信”。六年后,“我”读到米沃什在回忆录,才明白父亲送“我”这本书是因为父亲想以实际的故事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
故答案为: 一是因为“我”长篇大论表白对父亲的观点不满,二是父亲意识到单靠三言两语说服不了“我”,想以实际的故事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
15.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回忆了上大学时的贩卖自来水笔生意的失败经历,根据“而是触到父亲在我上大学时的良苦用心,我为自己当时的乖戾和叛逆感到深深的不安……”,可知作者这样安排既有深深的自责,又表明长辈的良苦用心并非是多余的。
故答案为: 以此来表白自己的乖戾和叛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还要说的是,长辈的良苦用心并非是多余的。
16.围绕文末句“我仍保持着自己身为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并为此深以为荣”来分析,可知此句告诉人们,做人要懂得谦虚,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能力,保持谨慎的处世态度。故答案为: 告诉人们,做人决不能因为有点滴的成绩而自高自大,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17.【答案】D
18.夜色将尽,曙光熹微,薄纱似的晨雾从海上升起,广阔天空连接着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朵。 而这些云朵又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愈发的迷茫、朦胧,好似仙境一般。
19.闲来垂钧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⑵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⑶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7.“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A.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B.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建立功劳的欲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C.作者思归盼归的乡情,表现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D.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故答案为:D
18.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此题抓住“水天” “晓雾”“云涛”等景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故答案为: 夜色将尽,曙光熹微,薄纱似的晨雾从海上升起,广阔天空连接着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朵。 而这些云朵又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愈发的迷茫、朦胧,好似仙境一般。
19.“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庄子逍遥游》, 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诗句运用典的句子很多,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故答案为: 闲来垂钧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0.【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要注意试题材料的提示作用。什么是“值得”?就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做的必要。横线上补充的内容,试题材料给了四个简短的提示:“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因为这些记忆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历程,是自己进步的台阶;“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哪些情感呢?可以是亲情、友情,可以是对喜爱的人或物的迷恋、崇拜之情,还可以是懵懂、不敢示人但却刻骨铭心的“恋情”; “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提法有些欠妥,实际上应该写自己从哪些事、那些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启示,对自己来说,这些收获很难得、很重要,是值得珍惜、不能遗失的财富;“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少年心事可拿云,每个人都有梦想,且梦想可能还不断变化着,追梦的过程,同样是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 “……”则提示考生,“值得”的内容很多很多,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独到、收获最大的方面来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提供几种写作思路。
一、按照试题提示,从值得收藏的 “记忆”、值得珍惜的“情感”、 值得铭记的“道理”、值得追求的“梦想”中任选其一。“记忆”主要指自己的某些经历,“情感”也不是抽象的,要有具体的载体,“道理”主要指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所得,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比如写值得收藏的 “记忆”。对考生来说,这“记忆”主要指自己的某些经历。有两种写法: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表达感受幸福、珍视美好生活的中心;还可以写遇到困难时他人的无私帮助让自己感受到温暖,或失落、困惑时父母、老师、同学或陌生人的一句鼓励让自己重拾自信等。②写“相关”的一组画面或镜头,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如亲人、朋友、素不相识的人)与你之间发生的事情,你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再如写“梦想”,梦想是多种多样的,如梦想成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梦想挣脱了父母的“羁绊”自由飞翔,梦想着不再有写不完的作业,梦想着有了自己最喜欢的漂亮衣服等等。注意,不要把梦想符号化、政治化、成人化,要写出十几岁少年绚丽斑斓的梦想天空,写出自己的憧憬、向往,以及感受、启发。
二、另外,还可以写值得反思的“错事”,值得尊重的“朋友”,值得冒险的“探索”,值得放弃的“嗜好”,值得留恋的“风景”,值得回味的“邂逅”……从这些方面立意构思,能避免与绝大多数考生题材上的“撞车”,更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给读者(其实就是阅卷人)以新鲜感。比如,值得反思的“错事”,做错事的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这样的习作是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或者是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针砭。再如,可以写一段让自己尴尬不已的出丑经历,一个让自己哭笑不得的镜头,或自己的一些荒唐、离奇、怪异的发疯举动,以此表现“成长的烦恼”及所获得的启发与感悟。从这个角度立意、构思、行文,可以写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起伏有致,是一种“非常态”的选择,从考场写作策略的层面看,当是很不错的设想。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