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俪之美——初中语文八年级12《与朱元思书》片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骈俪之美——初中语文八年级12《与朱元思书》片段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19: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骈俪之美——初中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片段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对偶的修辞手法比较熟悉,骈句和骈俪文虽有接触,但还缺乏一定的认知。
教学目标:能准确把握骈句特点,赏析骈句美感。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对联。
教学重难点:体味骈句美感;学写对联。
教学过程:
一、用网上的段子导入,引出骈句。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不想有一天我们看到壮美的河山时,只会像某位网友所调侃的:“好美好美好美啊!”而是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类似《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吴均笔下的《与朱元思书》,就是灿烂的文学星河中十分耀眼的一颗。
二、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了解骈句。
1.这篇文章读起来的感觉与一般的古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多为四字句、六字句,两两相对的句子很多,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就是骈句。
2.解释“骈”字,了解骈句。
骈:本义是两马并驾,后也有“对偶的”意思。
俪:相并、对偶的意思。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联系七下第四单元课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像这样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就是骈句。
三、找出骈句,齐声朗读。
1.请一位男生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画出文中的骈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齐声朗读找出来的骈句。
四、赏析骈句,体验美感
(一)句式美:
1.教师朗读字数相等的几组骈句,提问:这几组骈句在句式上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特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引导:可以联系到八上五单元课文《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可见骈句的这种句式整齐、对称之美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的。
2.让学生从以上骈句中任选一个骈句,借助联想和想象,以及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骈句所展现的画面。
引导学生紧扣注释,分析相对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讲出景物特征,并可联系《笠翁对韵》中的词句,感受骈句写景都是相关、相对的,从而进一步体会骈句的句式之美。
(二)音韵美:
1.教师朗读如下几组骈句,指导读出节奏分明的美感。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以赏析带动朗读,读出音韵之美。
①引导学生紧扣注释,分析相对的名词、拟声词(泠泠、嘤嘤)、动词(转、叫),借助联想和想象,赏析意境:幽静的山谷令人流连忘返,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宛如一曲交响乐,令人陶醉,自然万物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愉悦、欢快的状态。
②在赏析意境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朗读。
③教师与学生齐声诵读,读出欢快愉悦、抑扬顿挫之感。
④明确:这几组骈句还具有节奏分明、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
(三)对“吴均体”的特点进行小结。
吴均擅长以骈句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成一体,被称为“吴均体”。体验了骈句之美,再看吴均的这些文字时,你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相信这对你们背诵全文也是有帮助的。
五、学写对联,学以致用。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些骈句出自南朝梁时代的作品,这些骈句的知识如今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比如说:写对联,对联就是由一组两两相对的句子组成的。当然,对联与骈句相比,要求会更严一些。
1.指导学生根据《与朱元思书》文本内容,学写对联。
①要写好一幅对联,首先要达到骈句的要求:上下联要文字对偶、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字数相等。
②教师出示上联,学生接下联。上联:缥碧异水见鱼跃 下联:?
③展示学生所接下联并点评,适时补充“仄起平收”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比一般的骈句更高,除了文字对偶、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外,还要讲究平仄,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尤其是要做到“仄起平收”。
古诗词的平仄,是按古代汉语的发音来分类的,我们现在写诗、写对联也可以用新韵。一般而言,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是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是平声(一、二声)。
对联符合了“仄起平收”的要求,读起来也就更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④鼓励学生根据《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内容,从景物描写、思想情感等角度思考,写一副完整的对联。
2.小结:
在《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用骈句描绘了富春江的旖旎风光,表情达意、句式音韵,无一不美;现在,我们同样可以用骈句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创作诗歌、对联,传承传统文化。希望同学们的生活中能处处有画意,时时有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