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19: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单元解析】
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是中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于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叙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设想】
古诗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尤其是带有骈文特点的文章。《答谢中书书》一文,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八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虽以散句为主,但间有整句,且语调徐缓自如。这些特点,使得课文读来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因此要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之美。
同时,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理解难度不大,均为写景散文,有许多阅读比较点,如句式特点、文章结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非常适合进行比较阅读。结合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教学设计理念,参考余映潮老师关于课文分层的设计,我将其确定为诵读型的比较阅读课,第一课时通过朗读体会两文的行文风格、层次结构的异同,第二课时通过比读品析文章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异同。现呈现的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文言散文,这是两篇小品文。来看小品文的概念。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写景、说理、抒情。
小品文常以写景做基础,重在说理抒情,这次要学习的两篇小品文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这节课,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走进美文,用朗读体味古文行文及韵律之美,用朗读来呈现对课文的理解。共有五个朗读环节。
一 朗读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学生朗读。
提示学生几个关键字读音:
“颓”“与”“遂”“藻、荇交横”。
指导读好几处停顿: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 理读 划分层次,读清结构。
将两篇课文的划分为三个层次。男女生分组,用朗读停顿表达对层次的划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写、概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分写、描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议论、评赞)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三 趣读 改动标点,读出心境。
趣读1. 将《答谢中书书》某一处句号改为分号,将某一处句号改为感叹号,并读出分号和感叹号的味道。
学生根据文意,讨论明确。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导朗读。
趣读2. 将《记承天寺夜游》中三处能体现作者较为高兴心情的字眼标出并重读。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赏月色的愉快。
“怀民亦未寝”——觅得知音的欣喜。
“盖竹柏影也”——恍然顿悟的惊喜。
四 美读 读好文末抒情句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读好两篇文章文末抒情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重读“未”,将“者”读出一点拖音,读出一点惋惜并自许的味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拖长“耳”,读出一点感叹,一点欣喜,一点悲凉的兴味。
学生朗读。
五 比读 比读句式,探究风格。
比读句式、节奏,探究两文行文风格的不同。
探究,如果将《答谢中书书》改为散文,读起来什么感觉?
答谢中书书(散文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学生答案预设:没有诗意,缺少节奏美感,没有骈文的整齐节奏感。
若是全部改为骈文呢?教师出示“魔改”版,学生朗读体会其效果。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间仙境,欲界仙都。
康乐以来,未与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无与为乐。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未寝,步于中庭。
庭下空明,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何夜无月?
何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比读归纳文章行文风格特点。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给人散淡自然的感觉。
再次朗读全文。
这样的比读非常有趣,有料,下节课继续用比读的方式,探究两文写景方法和表达情感的异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