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08:5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2分)
1.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B.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提示的是新闻的要点与精华,有导读的作用。
C.《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人,与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辛弃疾、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句子默写(共10分)
2.默写填空。
(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王绩《野望》)
(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曹操《龟虽寿》)
(3)   ,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4)《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边塞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8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  )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jī____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yùn____。蝉则千zhuàn____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把加点字的读音填写在相应括号内。(4分)
4.依照注音将汉字写在相应横线处。(4分)
四、综合性学习(共3分)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2分)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6.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1分)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 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一、二句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三、四句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最后两句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8.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五、六句内容赏析。(3分)
六、对比阅读(共18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有删改)
[注] 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2分)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③狱讼充斥 狱:   
④撷园蔬 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两句话。  (4分)
13.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4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人生五十始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毛泽东是他在长沙师范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青年后来成了共产党。徐特立本人在毛泽东能分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前很早就参与了政治。他身上仍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标志,那是他为了要表示他上书请愿实行宪政的诚意割去的小指尖。在第一次革命后,湖南一度有个省议会,老徐是议员之一。
④战后他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在里昂学习一年,在一家铁工厂打杂做工维持生活。后来他在巴黎大学当了三年学生,靠为中国学生补习数学等筹措自己学费。一九二三年回湖南后,协助在长沙办了两个新式的师范学校,境况顺遂,有四年之久。他到一九二七年才成了共产党员,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
⑤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瞿秋白下面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没有疑问,他的丰富多样的经验——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使他能够胜任他所面临的任务。他当然需要所有这些经验,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
⑦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⑧“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
⑨“这里的工作的进展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⑩“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
14.阅读全文,请梳理本文中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的经历。(2分)
   ——   ——撤出兴国——   ——   
15.文中徐特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2分)
16.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2分)
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17.请分点概括标题“人生五十始”的含义。(2分)
18.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徐特立成为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原因。(2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红星照耀中国》(选段)
【材料一】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②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时声音哽咽,他告诉那对母女,小红军谢益先已经死了。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的哭声。
②先头部队出发后的第三天,毛泽东走进了松潘大草地。他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来回忆道: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子性子急,走进草地不久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幸好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我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主席就对大家打趣地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节选自《长征》
19.【材料一】中红军过草地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是什么?(3分)
20.从【材料二】小红军谢益先的事迹中表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性?(3分)
21.两则材料都在讲述红军过草地,但同中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4分)
八、名著阅读(共4分)
22.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   ,“我”指的是   (国家)   (人名),这是一部用“   ”说话的杰出作品。
九、作文(共50分)
23.题目一:请以《我爱………..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答谢中书书;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作出判断,可用排除法。平时多积累。
2.【答案】(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野望
【解析】古诗词的直接性默写,注意易错字(1) 采、薇;(2) 骥、伏、枥;(3) 殊;(4) 圆;(5) 阴、堤 ;
故答案为:(1)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2)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3) 八方各异气 , 千里殊风雨 ;
(4)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5)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要求记忆准确,书写规范,注意易错字,反复诵读。
3.【答案】jìnɡ;miǎo
4.激;韵;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解答时要结合语境进行正确作答。
3.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竞上:读作 jìng争着向上。轩邈:读作xuān miǎo,争先恐后地往高处长和向远处伸展
4.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泉水激石:泉水冲击着石块,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千转不穷:长久地叫个不停。
5.【答案】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6.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分析例句的格式和语义,仿句要与例句的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作答本题时,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6.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把酒问鲶鱼可对临风歌盛世。谁道磁湖水浅可对声随月亮山高。据此可拟写下联为: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故答案为: 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7.【答案】B
8.(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思乡怀人;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在整体理解诗歌和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屋上有一只杜鹃鸟在鸣叫,村落旁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农民)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枝,有的扛起锄头去察看地下的泉水。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似乎还认识它的旧巢,但屋里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年的日历。(我)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B。
8.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
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9.【答案】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0.考虑,想到;共同,一起;诉讼事件(案件);采摘(摘取)
11.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①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②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意思对即可)
13.①闲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②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敲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适当增删调补换。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考生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运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枸杞野菊充饥,人们自然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管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邱、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做大致完备的打算。
9.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表示地点,“闻而赋之"是“子由"的相关动作,据此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故答案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0.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
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
③句意为:案件也多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④句意为: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故答案为:考虑,想到;共同,一起;诉讼事件(案件);采摘(摘取)。
11.①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重点词语有:因,靠着。葺,整修。
故答案为: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乙文中“乐哉!游乎!"意思是在这里游玩,多么快活啊!
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
一起漫步闲庭,在苏轼看来,像积水充满院落,水中的水藻,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印证了“乐哉!游乎!”。
故答案为:①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②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13.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月色入户”,月光难得。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这里面蕴含着被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又是悠闲的,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而又随缘自适。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自矜,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乙文由“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可知,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由“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可知,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打扫庭院,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的性情。
故答案为:①闲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②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14.【答案】入党而泣;俄国留学;从事教育;改变地区偏见
15.①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②热心教育、坚持不懈、隐忍坚强。他以丰富多样的经验从事教育,面对挫折困难从不气馁。③勤俭节约。从他在外国留学勤工俭学、自己筹学费可以看出。④终身学习。不论多大年纪,他都愿意积极求学。⑤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16.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徐特立的双脚在他长征途中走过大河大山,而双腿能坚持是因为他眼里有共产党的未来,进而体现了他对党的忠心、热诚和坚定不移。
17.表面含义:写的是徐特立在五十岁的时候放弃原来的功成名就、家庭事业,投身到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来,且取得辉煌的成就;深层含义:徐特立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靠的是他对共产党的赤诚之心、建设事业中的隐忍坚强、从事建设的坚定不移等等,高度赞扬了徐特立在建设共产党事业中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18.①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②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服从党的安排。从他接受党的任命,义无反顾地接任教育人民委员,认真结合当地实情,给出应对方案,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可以看出;③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这一点与共产党的宗旨一致。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内容抓住住人物、事件的核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人物身份;然后根据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4)本题考查题目含义。注意关键词"分点概括",也就是明确表面含义、深层含义。表面含义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写,深层含义一般是作者感情或者是人物品质。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原因,切忌漏点。
14.注意关键词"加入共产党以后",据此应用第⑤段往后开始概括。第⑤段由"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可概括为:入党而泣;由第⑥段"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可概括事件为:入俄留学;由第⑧段"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可概括为:从事教育;由第⑨段"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第⑩段"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可概括为:改变地区偏见。
故答案为:1、入党而泣2、俄国留学3、从事教育4、改变地区偏见
15.要求学生找出该人物的描写,并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由第⑤段"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我早想当共产党"及"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可以看出,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热爱共产党,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与向往;由第⑥段"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没有疑问,他的丰富多样的经验一一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使他能够胜任他所面临的任他当然需要所有这些经验,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可知他热心教育、坚持不懈、隐忍坚强。他以丰富多样的经验从事教育,面对挫折困难从不气馁;
由第④段"战后他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在里昂学习一年,在一家铁工厂打杂做工维持生活。后来他在巴黎大学当了三年学生,靠为中国学生补习数学等筹措自己学费"可知,他勤俭节约,在外国留学勤工俭学、自己筹学费;由第②段"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可知,不论多大年纪,他都愿意积极求学,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宁可牺牲自己的小家,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故答案为: ①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②热心教育、坚持不懈、隐忍坚强。他以丰富多样的经验从事教育,面对挫折困难从不气馁。③勤俭节约。从他在外国留学勤工俭学、自己筹学费可以看出。④终身学习。不论多大年纪,他都愿意积极求学。⑤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16.第①段"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从描写方法角度来看,"双目炯炯"是神态描写,"步履矫健"、"渡过大河,爬过高山"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徐特立的双脚在他长征途中走过大河大山,而他这种在长征途上的坚定是因为他对共产党的坚定的信念,体现了他对党的忠心、热诚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故答案为: 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徐特立的双脚在他长征途中走过大河大山,而双腿能坚持是因为他眼里有共产党的未来,进而体现了他对党的忠心、热诚和坚定不移。
17. "人生五十始",字面意思是人生五十岁成了新的开始,结合徐特立的人生经历,是指他在五十岁的时候 放弃原来的功成名就、家庭事业,投身到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来,且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深层含义是指,徐特立靠的是他对共产党的赤诚之心、建设事业中的隐忍坚强、从事建设的坚定不移为革命带来了不朽的功绩,歌颂了徐特立的伟大无私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 表面含义:写的是徐特立在五十岁的时候放弃原来的功成名就、家庭事业,投身到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来,且取得辉煌的成就;深层含义:徐特立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靠的是他对共产党的赤诚之心、建设事业中的隐忍坚强、从事建设的坚定不移等等,高度赞扬了徐特立在建设共产党事业中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18. 徐特立能成为成为忠诚的共产党人是与他个人对当的忠诚和热爱分不开的,从他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能看出他热爱共产党;在加入党的时候,他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无比的忠诚;后来他加入共产党,积极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服从党的安排。从他接受党的任命,义无反顾地接任教育人民委员,认真结合当地实情,给出应对方案,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可以看出他对党的贡献;从他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这一点与共产党的宗旨一致。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他坚信共产党来能给国家带来未来,他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种种爱国之心和无私奉献,心系人民的精神与党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综合以上,他是个忠诚的共产党人。
故答案为: ①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②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服从党的安排。从他接受党的任命,义无反顾地接任教育人民委员,认真结合当地实情,给出应对方案,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可以看出;③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这一点与共产党的宗旨一致。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19.【答案】行军难;吃饭难。
20.表现了红军战士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21.【材料一】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
【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长征》节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内容抓住住人物、事件的核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人物身份;然后根据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两则材料的比较阅读。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19. 根据"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行军难;结合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吃饭难。其次,根据"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有宿营的困难。
故答案为: 行军难;吃饭难。
20.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牺牲。这是谢益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体现,他也用他的干粮和生命践行了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起的承诺,这是长征精神的深刻写照。
故答案为: 表现了红军战士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21.两则材料都写到了红军过草地,[材料一]结合"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
们就蜷缩在捆扎在﹣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等内容可知,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材料二]写了小红军谢益先舍己为人救母女的故事,写了毛泽东对警卫员吴吉清的赞美:"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因此,[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 【材料一】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2.【答案】毛泽东或毛主席;美国;埃德加·斯诺;事实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一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所以语段中“A”指的是毛泽东同志(也可说 毛主席);“我”指的是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故答案为:毛泽东或毛主席;美国;埃德加·斯诺;事实。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于1928年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3.【答案】窗外
  坐在书房中,眼睛望向窗外,四季在这个小花园里像个淘气的孩子,不断变化着它的姿态。
  春天的小花园,万物复苏。小花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高大的银杏树冒出了新芽,小芽苏醒了,从土壤里冒了出来,伸了伸懒腰,开始了全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着,他们穿着新衣,在这片崭新的大地上奔跑着,令我不禁有些羡慕。
  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了!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开窗户,泥土的芳香进入鼻中,令我不禁全身舒畅。丝丝雨水打在枝芽上,一个个小芽被露珠压弯了腰。于是,在雨水的滋润下,这些小芽将会长得更快,更好。夏天的小花园,清幽寂静。阳光斜照在大地上,但那小芽已经变成绿叶,挡住了阳光,创造了一小片绿荫。
  从窗外看下去是一片绿,绿油油的,树底下的人们在哪里乘凉,有的则在树下小憩,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午后的清闲。此时的小花园很清静悠闲。而大地上的小草已长成一片又一片的小野花,五颜六色,十分美丽。
  可这阳光似乎太毒辣,打开窗户,清脆又向响亮的知了声传入耳中,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干枯,一株株小野花微微弓下了杯背,树上的枝叶也有些枯萎了。秋天的消化愿望,满眼枯黄。银杏树上的叶子变得枯黄,有些也落了下来,长眠于这片土地上,树上的树叶所剩不多,小草也枯萎了,低垂着头,显得苍老,孩子们也穿上了毛衣薄帽,他们弯着腰,低头捡着形状好看的银杏叶,将它们夹于书中……
  冬天的小花园,银装素裹。银杏叶也掉光了,大地也变得雪白,大片大片的雪花打着旋儿,跳着华尔兹,慢慢落于地中。孩子们的笑声响彻云霄,他们拿着雪球互相扔着,跑着跳着,多么天真无邪呀!棕色的树干依旧挺立,孩子们的笑声依旧不停,而我,也在这漫天飞舞的雪中,进入梦乡……
  窗外的小花园,窗外的四季。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作文在考试中分值比重非常高,所以是同学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平时可以加强练笔,注重素材积累,善于灵活运用素材,总之功夫在课外。本次考试的作文是二选一,第一篇是半命题作文《我爱………..季》 ,所话说题好一半文,所以对半命题作文来说拟题是很重要的一环,半命题作文的拟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具体入手,比如《我爱开学季》《我爱毕业季》,第二避虚就实我们拟《我爱丰收季》倒不如直接拟《我在秋季》来的真实可感。
第二篇是命题作文《窗外》,审题时可以斟酌一下“窗外”的本义和深层含义,从字面上来看窗外就是窗户外面,但是如果只是这样理解就会显得立意不够深刻,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窗外的“窗”也可以是心窗,打开心灵窗户,才可以看到外面的精彩,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等,这样就能在立意上更高一筹。
【参考例文】:
窗外
  坐在书房中,眼睛望向窗外,四季在这个小花园里像个淘气的孩子,不断变化着它的姿态。
  春天的小花园,万物复苏。小花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高大的银杏树冒出了新芽,小芽苏醒了,从土壤里冒了出来,伸了伸懒腰,开始了全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着,他们穿着新衣,在这片崭新的大地上奔跑着,令我不禁有些羡慕。
  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了!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开窗户,泥土的芳香进入鼻中,令我不禁全身舒畅。丝丝雨水打在枝芽上,一个个小芽被露珠压弯了腰。于是,在雨水的滋润下,这些小芽将会长得更快,更好。夏天的小花园,清幽寂静。阳光斜照在大地上,但那小芽已经变成绿叶,挡住了阳光,创造了一小片绿荫。
  从窗外看下去是一片绿,绿油油的,树底下的人们在哪里乘凉,有的则在树下小憩,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午后的清闲。此时的小花园很清静悠闲。而大地上的小草已长成一片又一片的小野花,五颜六色,十分美丽。
  可这阳光似乎太毒辣,打开窗户,清脆又向响亮的知了声传入耳中,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干枯,一株株小野花微微弓下了杯背,树上的枝叶也有些枯萎了。秋天的消化愿望,满眼枯黄。银杏树上的叶子变得枯黄,有些也落了下来,长眠于这片土地上,树上的树叶所剩不多,小草也枯萎了,低垂着头,显得苍老,孩子们也穿上了毛衣薄帽,他们弯着腰,低头捡着形状好看的银杏叶,将它们夹于书中……
  冬天的小花园,银装素裹。银杏叶也掉光了,大地也变得雪白,大片大片的雪花打着旋儿,跳着华尔兹,慢慢落于地中。孩子们的笑声响彻云霄,他们拿着雪球互相扔着,跑着跳着,多么天真无邪呀!棕色的树干依旧挺立,孩子们的笑声依旧不停,而我,也在这漫天飞舞的雪中,进入梦乡……
  窗外的小花园,窗外的四季。
【点评】作文是考试中的重难点,分值比重高,难度大,写作时同学们要关注作文的评分细则,做到书写工整清晰,结构协调美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样的作文得分不会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