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08: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 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烽火连三月(借指战争) 浑欲不胜簪(简直)
C.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提携玉龙为君死(宝剑)
D.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 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二、句子默写(共10分)
2.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句是:   ,   。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   ,   ”的诗句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
(4)《赤壁》中表示议论的句子是:   ,   。
(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   ,   。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8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杭州,一座烟雨江南之城。她的美,美在湖光山色,美在诗情画意。
苏东坡在此为官,心系百姓,一心为民,把西湖当作第二故乡;林和靖在这里“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清高自适,拋却了尘世的□(xuān)嚣,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黄公望钟情山水,创作了精美绝□(Iún)的《富春山居图》,备受世人推□(chóng);李叔同在西子湖畔,遁世离俗,一心向佛,慈悲为怀。杭州寄托着中国文人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6分)
(xuān)嚣    
精美绝(lún)    
推(chóng)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系(A.jìB.xì)
遁(A.dùnB.xún)
四、综合性学习(共3分)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4.[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1分)
5.[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1分)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6.[观点大讨论]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1分)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8.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六、对比阅读(共18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追者反曰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勿以善小而不为 B.以钱覆其口
C.夫以老者之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2.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3.[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3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守望的天使
三毛
圣诞节前几日,邻居的孩子拿了一个硬纸做成的天使来送我。
“这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汤米把手臂扳住我的短木门,在花园外跟我谈话。
“其实,天使这种东西是有的,我就有两个。”我对孩子眨眨眼睛认真地说。
“在哪里?”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问我。
“现在是看不见了,如果你早认识我几年,我还跟他们住在一起呢!”我拉拉孩子的头发。
“在哪里?他们现在在哪里?”汤米热烈地追问着。
“在那边,那颗星的下面住着他们。”‘
“真的,你没骗我?”
“真的。”
“如果是天使,你怎么会离开他们呢?我看还是骗人的。”“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天使在守护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地守护着呢!”
“哪有跟天使在一起过日子还不知不觉的人?”“太多了,大部分都像我一样地不晓得哪!”
“都是小孩子吗?天使为什么要守着小孩呢?”“因为上帝分小孩子给天使们之前,先悄悄地把天使的心装到孩子身上去了,孩子还没分到,天使们一听到他们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哭了起来。”
“天使是悲伤的吗?你说他们哭着?”
“他们常常流泪的,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膀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舍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
“你胡说的,哪有那么笨的天使。”汤米听得笑了起来,很开心地把自己挂在木栅上晃来晃去。
“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我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
“天使怎么说?”汤米问着。
“天使吗?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使关上门哭着,是吧?”
“天使们哪里来得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孩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的,小黑点也看不到了,这时候,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小孩到哪里去了?”汤米问。
“去哪里都不要紧,可怜的是两个老天使,他们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心,翅膀下没有了要他们庇护的东西,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
“走掉的孩子呢?难道真不想念守护他的天使吗?”“啊!刮风、下雨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到有翅膀的好处,也会想念得哭一阵呢!”
“你是说,那个孩子只想念翅膀的好处,并不真想念那两个天使本身啊?”
为着汤米的这句问话,我呆住了好久好久,捏着他做的纸天使,望着黄昏的海面说不出话来。
“后来也会真想天使的。”我慢慢地说。
“什么时候?”
“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了啊!”
“为什么回不去了?”
“因为离家的孩子,突然在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了。”
“有了翅膀还不好,可以飞回去了!”
“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他们的翅膀是用来遮风蔽雨的,不会飞了。”
“翅膀下面是什么?新天使的工作是不是不一样啊?”“一样的,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小孩。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汤米严肃地下了结论。
“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工作。”汤米动也不动地盯住我,又问:“你说,你真的有两个这样的天使?”
“真的。”我对他肯定地点点头。
“你为什么不去跟他们在一起?”
“我以前说过,这种天使们,要回不去了,一个人的眼睛才亮了,发觉原来他们是天使,以前是不知道的啊!”
“不懂你在说什么!”汤米耸耸肩。
“你有一天大了就会懂,现在不可能让你知道的。有一天,你爸爸,妈妈——“
汤米突然打断了我的话,他大声地说:“我爸爸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在学校教书,从来不在家,不跟我们玩;我妈妈一天到晚在洗衣煮饭扫地,又总是在骂我们这些小孩,我的爸爸妈妈一点意思也没有。”
说到这儿,汤米的母亲站在远远的家门口,高呼着:“汤米,回来吃晚饭,你在哪里?”
“你看,啰不啰唆,一天到晚找我吃饭,吃饭,讨厌透了。”汤米从木栅门上跳下来,对我点点头,往家的方向跑去,嘴里说着:“如果我也有你所说的那两个天使就好了,我是不会有这种好运气的。
汤米,你现在不知道,等你将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选自《稻草人手记》,有改动)
14.[散文·文脉]
本文看似闲散地记录了作者和邻居汤米之间的一串对话,实际上却暗藏着清晰的脉络。请你阅读全文,试着梳理。(2分)
15. [散文·语言](2分)
三毛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却很有味道。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为着汤米的这句问话,我呆住了好久好久,捏着他做的纸天使,望着黄昏的海面说不出话来。
16. [散文·手法](2分)
文中的天使是谁?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了天使的身份,请你回答,并找出一处加以印证。
知识卡片
伏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上文为下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17.本文写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8. [散文·主旨](2分)
“汤米,你现在不知道,等你将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请你结合文本以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 去年久寻不见的绿蝈蝈,今夏已经几乎是随处可见了。我用不着走出我那狭小的园子,就能捉到它们,想要捉多少就有多少。每天晚上,我都听见它们在茂密的树丛草柯中鸣叫。
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它们需要别的,看上去是想捕捉活食。
我见到过胆量过人的蝈蝈蹿起追扑晕头转向乱飞逃命的蝉,犹如在高空中追逐云雀的苍鹰。与胆量过人的蝈蝈相比,猛禽略逊一筹。苍鹰是专攻比自己弱小的动物,而蝗虫类则相反,攻击比自己个头儿大得多、强壮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场个头儿相差许多的肉搏的结果是小个头儿必赢无疑。蝈蝈有极强的下颚和利爪,很少不把对手开膛破肚的,而后者因没有武器,只有哀号和挣扎的份儿了。
为了使食谱多样化,我其实还专门喂它们一些香甜的水果,比如梨片、葡萄、甜瓜片等等。这些水果它们全都很爱吃。绿姻蝈就像英国人:它非常喜欢浇上果酱的牛排。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删改)
【材料二】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条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炸等。成虫体色翠绿,少数淡褐。触角发达,复眼2只,单眼3只。前胸背板宽大,背板下缘有黄色边。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白石老人——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他在湖南湘潭那个山清水秀的农村,奔跑在山间地头,虫子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曾回忆道:我看令弟他们扑蝴蝶、捉蜻蜓,扑捉知了,都给我作了绘画的标本。其家中一直养草虫——纺织娘、蚱蜢、蝗虫之类,还有其他生物,他时常注视其特点,作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从1909年到1919年十一年间,速写的或工细的画在毛边纸上的画稿,最少也在一千张以上。他的国画中有非常多的虫子形象,竟能让研究昆虫分类学的人一下子看出画的是什么。
(根据网络资料改编)
【材料四】
图① 图②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材料一将猛禽与蝗虫类进行对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蝈蝈善于捕食比自身大的活物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
B.由材料可知,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炸等,我们还可以喂它葡萄、甜瓜片等。
C.材料四是蝈蝈和蟋蟀两幅作品,文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蟋蟀的外形特点。
D.整体看,蟋蟀的体型偏小,触角相对于蝈蝈来说短,但是两条后腿长且发达,便于弹跳;蟋蟀有两个较长的尾从须,蝈蝈没有。图一是蟋蟀,图二则为蝈蝈。
20.联系《昆虫记》和材料三,说说法布尔与齐白石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共同原因。(5分)
八、名著阅读(共4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进行思考探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什么老师不知道的事,那么在雷沃米尔之后再谈论蝉的故事也没什么意义。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就在我居住的地区收集研究资料,他把标本泡在三六烧酒里,用大型马车运过去。但我恰好相反,我是在蝉的陪伴下生活的。当七月来临,它们占据了从牲口棚到屋檐下的每处角落。我们共享同一个居所。我是房子的主人,但在房子外面,蝉才是掌权的主妇,她吵吵嚷嚷,无理取闹。这位性格直率的邻居常常前来拜访,让我得以了解关于她的一些细节,雷沃米尔做梦都没法拥有这样的条件。
(节选自《蝉出地洞》)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知了猴在外壳开始裂开之前,味道最美。但法布尔亲自烹饪品尝后却发现味同嚼蜡。由此,法布尔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光辉的学术生涯中做过的一点傻事,就是把村野玩笑当成了真实的资料,并记录下来。而法布尔对各种民间说法,譬如知了猴的美味、蝉的药效等一向是深表怀疑的。
材料三:在中国,知了猴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还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
21.请你品味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联系整本书的阅读,说一说与雷沃米尔的研究相比,法布尔的研究有什么独特之处。
(2分)
22.法布尔说:“除了感觉之外,所有的动物,包括人,都天生具备一些智慧,一些与生俱来而非后天获得的灵感。”譬如,他就发现蝉似乎天生能预知到来自蚋的破坏,因此产卵的数量特别大。还有哪些昆虫也具有这种本能的智慧?请另举《昆虫记》中一例。
(1分)
23.材料二体现了法布尔怎样的科学精神?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说说你对法布尔这种精神的看法。(1分)
九、作文(共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节点。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D:错误。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为: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将:拿起
九万里风鹏正举,翻译为: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举: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答案】(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篱、抵、燕、声”等字。
故答案为:(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六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前五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3.【答案】(1)喧;伦;崇
(2)B ;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1)喧嚣,xuān xiāo,意思是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
精美绝伦,jīng měi jué lún,意思是指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
推崇,tuī chóng,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2)心系,拼音(xīnxì),旧称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意指极其关心;
遁世,读音(dùn shì),意为独自隐居,避开俗世。
故答案为:(1)喧 ;伦;崇
(2)B;A
【点评】(1)本道题考查用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的能力。在具体的句子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
(2)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易误读的字音。从选点来看,主要涉及易误读的多音字和形声字。都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常用字词。
4.【答案】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
5.③⑦
6.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成语典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其实也是考查文学常识。文学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
(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4.解答时,根据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举出两个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如::孟子休妻、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两小儿辩日等。
故答案为: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
5.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即可。“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故“愚公移山”一鼓作气”,即③⑦不是出自《论语》《孟子》。
故答案为:③⑦
6.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关键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我认为这种作答可取,但要量力而行。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学校周边文化气息比较浓重,人文环境比较好,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效仿孟母三迁,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希望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也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一般都会忽视掉孩子,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给孩子压力就会活得其反。正确的合适的住所加上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学区房。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
7.【答案】A
8.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雁门太守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古诗赏析。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译文】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7.A:错误,是边塞诗,不是山水田园诗。
故答案为:A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翻译为: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黑”,暗示敌人众多,“金”写了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或者: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或者: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9.【答案】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通“返”,返回
10.C
11.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2.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后锻造成农具;拿出粮食救济贫穷的百姓。
13.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对这件事反悔了,派使者追赶子奇。使者返回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跟他)同坐在一辆车里的人都是白头发的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凭借年轻人的决断,(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子奇到了阿县,熔铸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太平。魏国的人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中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武器(跟魏国)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9.①句意为: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
②句意为:追赶的人回来说。
故答案为: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通“返”,返回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的意思是“凭借”
A.因为
B.用
C.凭借
D.连词,来
故答案为: C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至 ,极点
故答案为: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后锻造成农具;拿出粮食救济贫穷的百姓。
1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提到“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说的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的人就多,作战就会取得胜利,结合乙文的理解,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故答案为: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4.【答案】孩子还小时|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或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或回家后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日 夜想念老天使
15.“呆住”“捏着”“望着”几个词描绘出作者在汤米提问之后陷入沉思、迷茫的情绪,开始思考孩子想念的是否只是翅膀的好处,而非老天使本身。
16.文中的天使是父母,文中许多地方都有暗示。例如第十九段: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
17.全文以对话为主,自然而然地推动文章内容的发展;孩子引出问题,成人进行回答,既能唤起读者共鸣,又能从侧面揭示父母爱之深沉
18.“我”觉得汤米还小,不知道天使就是指父母。等他长大后知道已经晚了。那时候孩子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所以“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但“他永远回不去了”。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都对父母的种种关心感到啰唆、厌烦,可是等有一天自己也成为“天使”了,又将会深切地怀念“老天使”。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告诉我们,及时感知幸福,及早回报自己的父母,不要让这一切变成遗憾。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语言描写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修辞;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描写方法;⑤句式;⑥句子类型。作答时,可根据关键字词结合语境分析其中的效果。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4)本道题考查对话描写的作用。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5)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言之有理即可。
14.由第十一段“孩子还没分到,天使们一听到他们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哭了起来”可知,天使的行为是“听到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哭了起来”。“听到孩子心跳的声音”这里对应的生命阶段就是“孩子还小的时候”,由第九段“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天使在守护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地守扩着呢”可知,孩子拥有这种守护时情感上是“不知不觉的”;由第十九段“孩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可知,天使的行为是“挣扎着拼命往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则说明孩子生命的阶段是“总算长大时”。“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则说明孩子的情感是“嫌弃天使”;由第二十段“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可知,天使的行为是“翅膀僵硬,再也放不下来”。第二十八段“因为离家的孩子,突然在一个早展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了”则说明孩子生命的阶段是“自己变成新天使”。第二十六段“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了啊”则说明,孩子的情感是“日夜想念老天使”。
故答案为:孩子还小时|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或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或回家后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日 夜想念老天使
15.由“呆着”“捏住”“望着”这一系列动词可知,这里是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作者为“汤米的这句问话”而陷入思考,感到迷惑的情态。“望着黄昏的海面说不出话来”则说明作者正在认真地思考,孩子是在想念翅膀的好处还是想念老天使本身呢?这同样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
故答案为:“呆住”“捏着”“望着”几个词描绘出作者在汤米提问之后陷入沉思、迷茫的情绪,开始思考孩子想念的是否只是翅膀的好处,而非老天使本身。
16.文中有许多处伏笔都暗示了天使的身份,比如:
第一句:孩子还没分到,天使们一听到他们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哭了起来。
第二句:他们常常流泪的,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膀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含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
第三句: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四句:天使们哪里来得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
第五句: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第六句:可怜的是两个老天使,他们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心,翅膀下没有了要他们庇护的东西,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
第七句: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了啊!
第八句:一样的,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小孩。是爱,也是眼泪。
第九句: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工作。
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为听到孩子心跳感动而哭,用尽一生守护自己孩子,不舍得擦拭眼泪,在孩子长大后又目送孩子远行,自己则在黑暗中默默流泪的人,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他们为了孩子操劳大半辈子,并且将这份苦视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两个老天使,指的就是父母。
故答案为:文中的天使是父母,文中许多地方都有暗示。例如第十九段: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
17.首先,从形式上面来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以“我”和汤米的对话为主的。这种对话成文的形式,有助于流畅自然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形式上也较为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且“我”是一个成人,曾经也是“汤米”这样的小孩,文章主体就是“我”和汤米的对话,这即是成人与孩子的对话,在这一问一答之中,展现出了孩子和成人认知与感悟的不同。从“汤米”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唤起很多同龄孩子的共鸣。再由“我”这个成人来进行解答,则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孩子的后知后觉和侧面揭示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的深沉。
故答案为:全文以对话为主,自然而然地推动文章内容的发展;孩子引出问题,成人进行回答,既能唤起读者共鸣,又能从侧面揭示父母爱之深沉。
18.由“汤米,你现在不知道”可知,“我”认为汤米还小,不知道文中的天使就是指父母,等他长大知道了,就来不及了。第九段“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天使在守护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地守护着呢!”可以证明孩子都是后知后觉的,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之深沉。因为文中的“我”就是长大后的汤米,第十五段“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已经深切体会到年轻时不理解父母的感受,所以他希望汤米早点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其实生活中很多子女对父母一辈子的操心劳碌是不能及时体察到的,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也成为了父母才恍然大悟,但那时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子“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了”,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作者希望人生中这样的遗憾不要发生,每个人都能学会及时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回报幸福。
故答案为:“我”觉得汤米还小,不知道天使就是指父母。等他长大后知道已经晚了。那时候孩子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所以“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但“他永远回不去了”。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都对父母的种种关心感到啰唆、厌烦,可是等有一天自己也成为“天使”了,又将会深切地怀念“老天使”。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告诉我们,及时感知幸福,及早回报自己的父母,不要让这一切变成遗憾。
19.【答案】D
20.①注重到野外实地观察,观察仔细,重视细节;②富有耐心,坚持不懈(反复实践);③对自己的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或热爱生命)﹔④好奇。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9.ABC.正确。
D.有误,根据材料二“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可知,图一是蝈蝈,图二则为蟋蟀。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一“我用不着走出我那狭小的园子,就能捉到它们,想要捉多少就有多少。每天晚上,我都听见它们在茂密的树丛草柯中鸣叫”,联系材料三“他时常注视其特点,作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可知,法布尔与齐白石都注重实践,在实地观察昆虫;根据材料一第二、四段“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我很快就弄明白了,我养的是一些不太甘愿吃素的家伙。它们需要别的,看上去是想捕捉活食”“为了使食谱多样化,我其实还专门喂它们一些香甜的水果,比如梨片、葡萄、甜瓜片等等”,联系材料三“从1909年到1919年十一年间,速写的或工细的画在毛边纸上的画稿”可知,法布尔与齐白石观察仔细,重视细节,很有耐心,反复实践;整体来看法布尔与齐白石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源于对昆虫好奇与喜爱,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精益求精。
故答案为: ①注重到野外实地观察,观察仔细,重视细节;②富有耐心,坚持不懈(反复实践);③对自己的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或热爱生命)﹔④好奇。
2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活泼、生动(吵闹/热闹),可以读出法布尔对蝉、对昆虫由衷的喜爱和尊重,可以看出他研究的是鲜活的生命。
22.示例一:天牛幼虫,它预知到成虫无法在橡树中挖出通道,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准备好逃生之路。示例二:蜘蛛会把蜘蛛网上的线,缠到自己腿上,只要任何一根线动,蜘蛛就会赶回窝中,节省时间并且缩短了距离。
23.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或知识水平等的差异,法布尔的怀疑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怀疑本身没有错,科学研究需要怀疑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昆虫记》
【解析】【点评】⑴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⑶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以及内容理解。“蝉才是掌权的主妇”把蝉比喻成主妇;“她吵吵嚷嚷,无理取闹”是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吵闹,可以读出法布尔对蝉的喜爱之情。结合“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就在我居住的地区收集研究资料,他把标本泡在三六烧酒里,用大型马车运过去。但我恰好相反,我是在蝉的陪伴下生活的"可以看出法布尔研究的是鲜活的生命。
故答案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活泼、生动(吵闹/热闹),可以读出法布尔对蝉、对昆虫由衷的喜爱和尊重,可以看出他研究的是鲜活的生命。
22.本题考查阅读积累。依据原著的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天牛幼虫,它预知到成虫无法在橡树中挖出通道,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准备好逃生之路。示例二:蜘蛛会把蜘蛛网上的线,缠到自己腿上,只要任何一根线动,蜘蛛就会赶回窝中,节省时间并且缩短了距离。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亚里士多德认为知了猴在外壳开始裂开之前,味道最美。但法布尔亲自烹饪品尝后却发现味同嚼蜡”“法布尔对各种民间说法,譬如知了猴的美味、蝉的药效等一向是深表怀疑的”,可见法布尔敢于质疑、实事求是。材料二“法布尔对各种民间说法,譬如知了猴的美味、蝉的药效等一向是深表怀疑的”和材料三“在中国,知了猴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还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看法不同。法布尔是法国人,中西文化、饮食习惯等都有差异,所以对待事物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科学研究需要怀疑精神,怀疑之后,再仔细观察,细心探究,科学研究会更加严谨,所以法布尔的怀疑精神值得赞扬。
故答案为: 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或知识水平等的差异,法布尔的怀疑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怀疑本身没有错,科学研究需要怀疑精神。
24.【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材料关键词——拐角。“拐角”指人生的拐点,可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可理解为生命的一次升华,一次顿悟,人生的一次转折,一次调整,等等。②该题可围绕“生活”“人生”“生命”立意。③“走过那一个拐角”题目,关键词为“走过”,强调主观能动性,彰显“走过”的过程,突出心灵震颤、涅槃、升华。这是写作的重心。从题目分析来看,该题目较适宜写散文或是记叙文(构思小说、戏剧等也可)。倡导写记叙文,写清六个要素,完整叙述。
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或某一类人,选择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件,能够体现“拐角”,描述“走过”的过程。突出描写,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务必在首尾、关键处点题,便于扣紧主题。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