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0:2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一读正字音、读与断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标题:《记承天寺夜游》
生:(齐读两遍)《记承天寺夜游》
师:自由的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读一读?生(男):“元丰六年……”
生(女):“元丰六年……”
生(齐读):“元丰六年……”
二读清层次、理解文意
师:这篇文章写了谁?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同学们文章很短,80多个字却极为完整,接下来,以你的语言判断,能不能把这篇文章的层次读出来。如果你把它分两层,那么这两层之间的停顿要稍微久一点,如果你把它分成三层或四层,你也要让老师听出你划分的层次。现在读一下,开始!
生(分层次自由朗读):“元丰六年……”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我们能不能听出来他把文章分几层?
师:听出来没有?他把文章分了一个层次?
生:三层。
师:有个字读的不太好,但“少”两人者耳。
生:齐读“少”。
师:我们就按照他划分三个层次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每层之间停顿的要久一点,让老师们听出来。“元丰六年……”,预备齐。
生:“元丰六年……”。
师:思考一下,这个同学为什么分三层,找同学来解答一下
生:因为前四句描写了是事情的起因。
师:注意写事情,不要用“描写”。写的事,事情的起因,记叙部分,记叙了他今天要去?
生:寻张怀民夜游。
师:夜游的起因,然后呢?
生:在承天寺的时候,遇到了许多美丽夜晚的景色。
师:嗯,描写了自己漫步时所看到的美景,接下来呢?
生:接下来是议论部分。
师:议论、抒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学们,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先记叙、再描写、最后抒情。这位同学们就这样把文章分成了三个层次,你说这篇文章是不是写的很巧。现在,我们再找同学来读一读,让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听出三个层次。这位同学,你来!
三咬文嚼字、研读情感
师:嗯,这样清楚了。这篇文章,配了很多注解,对于你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没有问题了。同学们,现在利用文章下面的注解再读一读,读的过程中,揣摩情感的变化。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第一层次朗读,看看他能不能读出第一层次中情绪的变化。哪位同学?有一个、两个同学举手啦,越来越多了,来,你来。
生:“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师:老师问你一句话,这么多句子读了以后,你对自己哪个小句子读的最满意?
生:“欣然起行”。
师:怎么读的
生:“欣然起行”
师:呦,嘴角都裂开了,她抓住了哪个词?同学们
生(齐声回答):欣然。
师:也就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的样子
师:他肯定抓住这个词了,“欣然”这个词,很明白的告诉他,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
生:高兴的、愉悦的。
师:同学们,跟着他把这个句子读好,预备,齐!
生(齐读):“欣然起行”。
师:请坐,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了,她把“欣然起行”读好了。这个是正常阅读都能够看到的,因为这里面有个词,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欣然”。
师:其他句子就没有告诉你了。你觉得刚刚她读的时候,这个层次,哪个字没有读出味道来?有没有?你来说一下。
生:“怀民亦未寝”的“亦”。
师:这个字,想说什么?
生:“怀民亦未寝”的“亦”是“也”的意思。他半夜找张怀民去看夜色,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就很多高兴。
师:好!读这个句子的时候,高兴一点,苏轼的朋友张怀民也没有睡。你来说,这个“亦”字写出了什么味道?
生:“亦”字写出来怀民也没有睡,突出了苏轼的喜悦。
师:喜悦,他为什么喜悦?
生:他看到了怀民没有睡。
师:他就知道此时怀民也没有睡,果然他没有睡。所以,这个比前面的“欣然”更喜悦了,遇到朋友,朋友也和他一样,为月色所喜。所以他觉得这个句子要比前面读的更快乐。试试看,能不能读出来。
师生齐读:“怀民亦未寝”。
师:哪个字读重音?
生:“亦”。
师:哎,很好!这位同学真厉害,还有没有?向这位同学学习,这位女同学,你觉得哪个字还需要加强一下?你来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的“念”。
师:怎么说?
生:“念”是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乐。
师:想怎么读?
生:应该有一点忧伤的感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苏轼是被贬的,他突然看到这个月色,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乐。
师:这个“念”字,怎么读才能把忧伤的感觉弥漫在月色下?
生:拖长。
师:试试看。
生:“念无与为乐者”
师:拖长音试试看。
师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
师:所以“念”这个字要适当拖长,说明他想了好久了。因此,大家可以判断这个句子里面笼罩着一种孤独,一种忧伤。好,同学们,把两个句子连起来,我们看看能不能读出情绪变化。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师:这个时候是有变化的。好!同学们会读书的人专门找那个不直接告诉你,要慢慢细品才能品出来的词,才能把这个味道读出来。
师:初读者一定是注意“欣然”,会读者一定会注意更多的词语,也在表达这个感受。来,你来说。
生:我觉得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这个字的意思是“于是,就”。前面提到“念”,考虑到没有和自己同乐的人,这时作者突然想到应该是一种激动喜悦的心情。
师:突然想到,这个“遂”不是想了半天的,是下意识的,不需要特别寻觅,心里面默契的那个人就是谁?张怀民。注意这个遂读的时候要适当的长一点还是短一点。“遂”是心里面突然有发现的,“遂”字友情就在其中,心灵的感应也在其中。所以,同学们,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师:“念无与为乐者”,“念”注意要拉长;“无与为乐者”要读出孤独、落寞、忧伤的感觉,突然想到什么?张怀民。“遂”字马上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了。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师:所以,同学们,这一读,情绪全来了。前面看看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也可以适当拖长一点,因为“月色入户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这也是苏轼难以入睡的原因。
师:主要是哪个字?是“月色”还是“入”?,这位同学,你写月色后面会用什么动词?
生:日光照进。
师:东坡用的哪个字?“入”,“入”是谁的动作?
生:人的动作。
师:在这个孤独的、落寞的时光,月亮就像是他的朋友一样,对它招招手,来了。“月色入户”,这种感觉就来了。
师:同学们,为了表现“月色入户”,前面那一句是什么?“解衣欲睡”要读出什么味道来?是困?还是忧愁?那天晚上时间到了,解衣欲睡,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你来说。
生:我觉得是悠然自得的。
师:悠然自得,同学们你们同不同意?同学们,不着急,至少是平平淡淡的,这位同学,你想说什么?
生:“欲睡”是他还没有睡,就是他心里还放不下。
师:有些东西还放不下,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此时他是处在一种无聊的状态。同学们你们看,就这么一个层次,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从中你能够悟出什么来?文章要怎么读?
生:不仅要从已经翻译的字中读出作者的情感,也要从那些动词、副词中体味作者的内心变化。
师:苏东坡他非常强调一点,写文章贵在精辟,应该行于所行、止于所止。所以,同学们,我们读他的文字一定要好好地揣摩。接下来,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声音把他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来吗?
师生(共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师:注意啊,月色来的时候,突然想到孤独、落寞、忧伤。然后又想到张怀民,老朋友也没有睡。同学们,这期间的情绪变化,谁来读一读?还是你来读。
生:“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师:嗯,后面“步于中庭”,那种完满、快乐,表现出来了,请坐。
师:“念”这个字要特别注意,拉长一点,才能把这个感觉读出来。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读好!准备,预备起!
生(齐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四想象意境,理解“闲人”
师:接下来,就是这篇文章当中最精华的一段描写。18个字!18个字!这个啊是他和朋友一起在看月下美景,看承天寺的美丽的夜景,这个时候的一段描写语句。来,我们心里默默的读一读,开始!
生:默读。
师:此时,你觉得语速应该是宜快还是宜慢?你来读一读。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你来读。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哎!这18个字写什么?
生:景。
师:或者说他要去看今晚的月色。同学们,你们发现18个字里面有没有一个字是“月”。
生(齐声):没有
师:那请问月亮都到哪里去了?读好这18个字找一找月亮到哪了呢 “庭下”预备,读!
师:同学们,月亮哪去了?月亮,后面那个男同学,你说。
生:水里,“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他讲的是庭下湖里有水嘛,水十分的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面上。
师:他认为月到水里去了。换句话讲,月色化为了今晚的水,是不是这个意思啊?请坐,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月光如水这个比喻你会不会用?对吧,今天“月光如水”其实没什么新鲜的,了不起的是什么?再读读看。“月色如水”他多了一个什么字?“庭下”什么水?
生:“积水”
师:谁来描摹一下,这位同学你来说。想象一下那个情境,这个水是怎样的水?
生:是清澈的。
生:是平静的水。
师:平静的是不是只贴到这个地上一点点?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水要比地面要高一点。
师:月色下,仿佛这都是一片水,非常的空明、澄澈、宁静。想一想月跑到了水里去了,月化成为水,亦真亦幻,清澈美好的水。“庭下如积水”预备起。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月亮跑到水里去了。月亮还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你来说。
生:“盖竹柏影也”,月亮跑到这个影子里去了。
师:月亮跑到了竹树、柏树的影子里去了。那么,这说明什么呀?月亮照耀着竹子、柏树。接下来告诉老师,月亮还跑到哪里了?
生:“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就是因为前文提到了水,这边又说水中的一些水生植物交横,这个“盖”是“大概、是”的意思。作者自己解释这个植物看似在水中,实际是倒影。
师:我们能在月色下看到树的倒影,说明今晚的月光非常的明亮或者说月色很浓,它把这个投影很清晰的投到地面上。再加上这个积水就好像感觉到是水中的水草在飘摇。所以你看,苏东坡写月亮真的是妙不可言,他先把月比作成水,还用竹柏和影子相互映衬。我们大家眼前就会有一幅这样的画面。来,闭上眼感受一下。轻轻地把这18个字背诵一遍,齐。
生(齐背):“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盖竹柏影也”其实是个倒装句,对不对?“竹柏影”其实是什么?是水中藻荇交横。同学们,苏东坡这样写行不行?
【PPT出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若水中藻、荇交横。”
师:文章中说的是第一句,但实际他想说的是下面这句。第二句,我们一起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来,比较一下。谁来说说?你来。
生:我觉得原先这句话,作者先写看到了水中藻、荇这个水生植物,然后才发现这个是竹柏的倒影。如果改成下面就没有了发现的惊喜。
师:谁再来说说,你来说。
生:我觉得也是第一句好,第一句先看到藻荇交横,然后再猜测这是竹柏的影子,从而觉得月亮非常的明亮、非常的美。
师:同学们,味道全在一个字上面,是哪个字啊?
生:“盖”。
师:书上怎么解释?
生:“大概是”。
师:可是有人认为“大概是”还表现不出来这个味道来,你觉得你能不能再换一种解释?仔细看啊看啊,原来是。哎呀!恍然大悟!所以他把作者的情绪通过这个“盖”提升上去。“原来是”!这个藻、荇交横跟月下竹柏的投影实在是太像了!看了半天他才回过神来。“盖”字要拖长音才能表现这个恍然大悟。这句话齐读,预备起!
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有了一个很惊喜的发现,这18个字深深地嵌在喜欢苏轼作品的读者心中,再一起来读一读这18个字。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有没有同学读地更有感觉的?来,这个同学你来读。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不用看书,就看庭下的月色读出这种感觉来。感觉是什么样的?
师:“盖竹柏影也”,这个时候他有发现,心里一定是比较惊喜、快乐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此情此景,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的月色下,如果你就置身在这样的幻景中。哎,亲爱的同学你来,你看到这样的月色你还想说一句什么话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
生:今晚的月色如果没有张怀民来陪的话.......
师:是你,你就站在这样的月色下,你可能会说什么?你没有朋友叫张怀民。
生:今晚的月色真是太美了!
生:今晚的月色非常好!
师:我们有各种抒情,但绝对不会像苏轼那样来说,苏轼他怎么说?一起读!
生:“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苏轼的表达和我们一般人是不是不一样?我们站在那“月色太美了”。可是苏东坡前面就有两个问,一起读。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同学们,明明是今夜有月,此地有竹柏。为什么苏东坡问出来的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因为苏轼被贬谪了,这里体现的是他心中的豁达、乐观。
师:把静止的短暂的这个时间,扩大成每一个夜晚,把狭小的这个空间,发大成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发现苏东坡的格局是不是大?意境是不是大?所以说这个同学读出来了乐观。我们大家读读前两个问。齐!在读的过程中,两个“何”之间的连接稍微快一点。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在读的过程中,两个“何”之间的连接稍微快一点。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苏东坡认为看到每个地方都有月亮,每个地方都有竹柏的人是什么人?
生:“闲人”
师:“闲人”怎么理解?为什么闲人才能看到?像他这样的人才能看到时时刻刻都有月?
生:因为苏轼他被贬的状态上,没有实权,所以导致他在政治和工作上十分的清闲,再加上晚上确实没有白天那样的繁忙,所以“悠闲”。
师:所有的回答都围绕一个字“少”,少了很多俗事、少了很多牵绊,放空了一切,是这个意思吧。所以他觉得呢,他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继续说,为什么闲人每天都能看到月亮?
生:有时间去欣赏月亮,去看到月亮的美。
师:你悠闲吗?平时。
生:不悠闲。
师:你家里爸爸妈妈有没有悠闲
生:有
师:他们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月亮?
生:除了下雨的时候。
师:那跟苏东坡还是不能比,读“何夜无月?”说明什么?孩子们。悠闲够不够?还不够,再想想看。
生:这里的闲是指苏轼的豁达、乐观的心境,如果换做一个人可能没有心情看月亮。然后,苏轼不管被贬到哪都能看到月亮。
师:其实他这句话暗含了两种意思。苏东坡的内心其实有没有悲?有没有愁?但是他更很好地派遣了这种悲。因此,苏东坡他的“闲”中不以人生的遭遇作为抑郁的借口,他反而在月亮当中获得一种解脱。闲人有几个?
生:此等美景只有他和张怀民两个人能够欣赏到的自豪,还有自慰,就是自我安慰。就是自己虽然被贬到黄州,却能欣赏到如此美景。
师:课文有没有这个注解,写苏轼和张怀民的人生遭遇。此时这篇文章正写于苏轼被贬,张怀民也怎么样啊?被贬。两个被贬的人身份的认同感非常强烈。他们其实就会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受。所以,很多东西不需要言语,一轮月色就能够获得心中的很多超脱。谁来说说。
生:闲人是张怀民和苏轼。那其他人是忙人,我觉得有讽刺朝廷中的奸诈小人之意。
师:我太喜欢他这个思维了。我们两个是闲人,对应的其他人可能是忙人。哪个忙?繁忙的忙,也是哪个盲?盲目的盲。不懂得生活的本真,不懂得内心的宁静,很可能没有真正找到自我的价值。所以两个“忙”“盲”字凑到一起,难怪今晚有月你也看不到了,今晚有竹柏,你也会让竹柏在你心中过去。所以,同学们,这篇文章最后就落在了“闲”字上面。少一些世事的牵绊、少一些烦恼的缠忧、少一些痛苦的回响,人生就会有宁静、就会有豁达、就会有乐观。所以,今天晚上的“闲”,是月下漫步的清闲;今天晚上的“闲”是被贬黄州的悲凉;今天晚上的“闲”,是人生无限的感慨;今天晚上的“闲”是对未来、是对历史时空反复的扣问。所以这句话怎么读?在哪个字上?“但”字,也要重读,也要拖长音。第三个拖长音的句子,试试看,读读看。“何夜无月?”,齐。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五连古通今、思考空明
师:我们能不能从苏轼中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会像苏轼那样经历这么多政治上的挫折,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而言,抛开苏东坡的那些背景、抛开苏轼、抛开历史年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又需要怎样的思考呢?换一个句子。
【PPT】出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 )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师:但少什么之人?请你来填两个字。这么一个信息社会,这么一个经济大潮的我们。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清醒)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豁达)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轻闲)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师:这个“轻闲”一定不是你要的那个轻闲。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雅趣)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留心 )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师:哎呦!为何你会想到这个词?
生:在这个时代当中想要看到这种景色是需要对它有关注的。
师:处处留心方为美,方寸之间天地大。请坐,如果从课文中找两个字,你会找哪两个字?
生:但少(空明)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师:同学们,什么是空明?清澈、干净、空灵、通透。所以,同学们这个词非常重要!月是空明之月、人是空明之人,人的内心空明方能处处见月、处处见美景。一起来把这个词填进去,预备,齐!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空明)之人如苏轼、张怀民两人者耳。
师:所以,同学们,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学到很多!这个“空明”就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想一想我们的心该怎样保持沉静?我们的眼睛怎样保持一种婴儿般的状态。所以,当我们拥有这种空明,这个世界的美就会向我们纷至沓来。最后,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篇文章。
生(齐背):“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