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2015年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精品备课课件:63 物质的溶解性(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原创】2015年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精品备课课件:63 物质的溶解性(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1-22 21:20:02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6章 溶解现象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第6章 溶解现象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______,它是物质的一种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明确] 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物质溶解性跟____、____的性质有关;外因,对于固态物质来说,其溶解性还与温度有关,对于气态物质来说,其溶解性还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大多数固体的溶解性____,而气体的溶解性____;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性____。
溶解性物理溶质溶剂增强减弱增强第6章 溶解现象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
2.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一般来说,确定某溶液是否饱和,需加入该溶质,如果固体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_________,如果固体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_________。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适用于大多数固体)
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是稀溶液,“浓”和“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同一溶质而言,在相同温度时,它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____(填“浓”或“稀”)。不一定不一定浓探究点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食用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相同吗?物质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的大小与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外因(温度、压强)有关系。例如:食盐易溶解在水里,却不易溶解在汽油里;油脂易溶解在汽油里,而不易溶解在水里。[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应用示例]例1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 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Ⅱ.按下表进行实验。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一、三、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溶剂种类、固体颗粒大小 溶剂质量、固体颗粒大小增大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不影响,可以与第二组或第三组进行对比探究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问题探究]可溶物质在水中可以无限制溶解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例2 2014·雅安 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碘溶剂水酒精汽油苯(有毒)溶解性微溶可溶易溶易溶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应用示例]第6章 溶解现象 [方法点拨]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气体溶质的溶解性与压强、温度相关,而固体、液体溶质的溶解性一般只与温度相关,不考虑压强的影响。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C 碘在汽油和苯中均易溶,但苯有毒,不适宜。探究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升高温度一定能实现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吗?[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改变温度而言,应根据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大多数物质升温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如氢氧化钙,当温度升高时溶解能力减弱。 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应用示例] 例3 室温下,向2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 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 [解析] B 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后有部分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加入固体搅拌后因仍有固体未溶解,故得到的是饱和溶液。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第6章 溶解现象探究点四 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某溶质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多少,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应用示例] 例4 2014·海南改编 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 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 20 ℃时,甲的溶解能力最强 第6章 溶解现象 [解析] C 丙溶解得最多,所以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1)当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时,可向溶液中加入相应的溶质,看加入的溶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表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时,就看固体溶质是否继续溶解,如果继续溶解,表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不溶解,则原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应用示例] 例5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第6章 溶解现象 [解析] D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加溶质、蒸发溶剂。硝酸钾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选降温。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改变温度而言,应根据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大多数物质升温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如氢氧化钙,当温度升高时溶解能力减弱。[应用示例] 例6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浓度一定增大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第6章 溶解现象 [解析] D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A、B错。某温度下,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当降低温度使得溶液刚刚变为饱和溶液的时候,因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虽然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及溶液的浓和稀一般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温度不变,溶质和溶剂都相同的情况下,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最浓的。因为此时在相同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是最多的(达到了最大限度),故D正确。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某溶质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多少,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下列因素中,与物质的溶解性肯定无关的是(  )
A.溶质和溶剂的多少 B.温度的高低
C.溶质的种类 D.溶剂的种类[解析] A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以溶解性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因素,而与溶质和溶剂量的多少无关。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解析] D 不同溶液、不同温度下,不能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溶液升温后仍是饱和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将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
A.倒掉一半溶液
B.加入硝酸钾
C.加入水
D.升高温度[解析] B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硝酸钾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故若由饱和变为不饱和应降温。第6章 溶解现象课件31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6章 溶解现象一 、溶解度常用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第6章 溶解现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_下,某物质在______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所以固体溶解度的单位是____。一定温度100g饱和状态质量 克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对应关系:第6章 溶解现象二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___________决定。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_______等;而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等;也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______。溶质的性质KNO3 NaClCa(OH)2第6章 溶解现象三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可以查出某一种物质在____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_____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变化的趋势。不同同一温度第6章 溶解现象四 、气体的溶解度 溶质一定时,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和____。
(1)温度不变,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
(2)压强不变,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温度压强增大减小减小增大探究点一 溶解度 [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如图所示,能比较出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强弱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其概念的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第6章 溶解现象②标准:在100 g溶剂中
为了确定标准,人们规定在100 g溶剂中,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的100 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规定标准下的溶质的质量,常用单位“克”, 例如:“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表示在20 ℃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应用示例]例1 某学生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 g的四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如有不能溶解的KNO3,则过滤除去),得到溶液。该学生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验4得到的溶液属于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答案] 饱和 110 [解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加入KNO3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质量先增加,后不变,说明当溶液质量不再增加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解的质量为110 g,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110 g。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1.已知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其含义是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如氯化钠在20 ℃时的溶解度是36 g,就是指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氯化钠达到饱和时的质量为36 g(或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 g。)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溶解度为S克,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100∶(100+S)。例如,氯化钠在20 ℃时的溶解度是36 g,则在20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36∶100∶136。探究点二 溶解度曲线[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上图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溶解度的信息?[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交点表示该温度下对应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方对应的为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且固体有剩余;曲线下面对应的为该温度下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例2 图6-3-2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
(2)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3)37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80 ℃时40 g a物质溶于50 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应用示例]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80 ℃时a物质溶解度为85 g,则50 g水中溶解40 g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 (1)变大 (2)60 ℃时a和b两物质溶解度相同,都为52 g (3)30 不饱和[应用示例]例3 2014·揭阳 下表是KNO3 、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第6章 溶解现象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
(2)50 ℃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 g。
(3)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____的方法提纯。
(4)对(3)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写编号)。
A.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
B.剩余溶液一定不含有NaCl
C.剩余的溶液一定是纯净物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第6章 溶解现象[答案] (1)NaCl (2)85.5 (3)降温结晶 (4)A第6章 溶解现象 [解析] 从表中的数据变化可以判断出NaCl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应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提纯,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也一定存在氯化钠。 [方法点拨] 理解溶解度曲线要掌握点的含义: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表示一定温度下(横坐标)的溶解度(纵坐标);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横坐标所示的温度下,二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纵坐标值);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曲线下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判断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判断析出晶体的量的多少;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溶解度的含义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浓稀来判断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B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有两种情况:饱和和不饱和,而溶解度必须是在饱和状态下溶解的质量。饱和溶液浓度= ×100%,所以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的浓度越大,溶解度就大。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小芳同学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硫酸钠的溶解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她根据以上数据绘出的溶解度曲线的形式是(  )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D 由表中数据可知,硫酸钠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40 ℃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缓慢减小,另外硫酸钠在0 ℃时的溶解度为4.9 g,故其溶解度曲线的起点不在0刻度处。3.如图6-3-4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答案] (1)相等 (2)DE[解析] (1)在t1℃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降温的方法,则溶剂的质量不变,故B、A错误;若采取降温恰好至饱和的方法,则溶质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D正确;甲的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甲的溶液,但还可继续溶解其他物质,故E正确。
课件23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课时 结晶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6章 溶解现象一 、结晶 第6章 溶解现象一般不饱和溶液经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后,就会变成_____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便会有一部分溶质以_____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作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饱和晶体饱和第6章 溶解现象二 、混合物的分离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很多,物理方法有结晶、过滤等方法。
[明确] 过滤是把___________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如净化水时,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______杂质。
[提示] 在分离混合物时,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某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溶于液体的不溶性探究点一 蒸发结晶 [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蒸发固体物质的水溶液时,为什么会有晶体析出?哪一类的物质适宜用此类方法进行结晶?[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蒸发结晶——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这种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2)适用范围: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
(3)海水晒盐
①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食盐结晶出来。第6章 溶解现象②主要过程: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应用示例]例1 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C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当水分减少时,溶液先转化为饱和溶液,再减少时,就会有多余的溶质析出。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蒸发结晶适用于所有的固体溶质的溶液,但一般应用于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或减小的物质,若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采用降温结晶较为简便。气体的水溶液不适宜蒸发浓缩。探究点二 冷却热饱和溶液[情景展示]第6章 溶解现象[问题探究]结合上图的曲线,请解释为什么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大部分固体析出?[思考交流]第6章 溶解现象[归纳提升]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1)适用范围: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物质的分离。
(2)步骤:①制得热的饱和溶液,②降低温度,大部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析出,③过滤。第6章 溶解现象[课堂速记]第6章 溶解现象例2图6-3-8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用物
质序号表示)。
(2)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分别降到0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______。
(3)当 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______的方法。[应用示例]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在t2℃时溶解度最大的是A,其次是B,最小的是C;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A最多,B其次,C最少,且A、B均随温度升高而变大(A的变化幅度大),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降到0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A,C不仅无溶质析出,还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A、B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A的变化幅度大,因此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进行分离。 [答案] (1)A>B>C (2)A C (3)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第6章 溶解现象[方法点拨] 结晶方法及适用范围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结晶1.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
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D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欲使NaCl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的办法是蒸发结晶,海水晒盐正是利用了这种原理。第6章 溶解现象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的食盐晶体析出
B.将析出大量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在温度、溶剂不变的条件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第6章 溶解现象第6章 溶解现象[解析] B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降温不会有大量晶体析出,故A错;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物质,但可以溶解别的物质,故C错;加热蒸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时,刚开始不会有晶体析出,故D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