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2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2课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0:26:3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及主要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结合历史和作品中对长征的介绍,初步了解长征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及主要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2.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二、读书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红星昭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学生活动: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和目录,根据教师提示,运用跳读法收集信息(如:本书的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等),同学间互相交流并做记录。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为了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解开红军的重重谜团,也为读者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在进步人士王牧师、爱国将领杨虎城和张学良以及共产党员邓发的帮助下,冒着危险,冲破封锁,来到陕甘宁苏区采访,一探究竟。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一路上遭白匪跟随,在红军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周恩来。通过采访周恩来,对周恩来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知道了贺龙的威名,看到了红军与农民互帮互助的友善之情,对共产党及红色中国有了初步认识。
第三篇:在保安
斯诺终于见到了“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初步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是一个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的人。通过多次采访,斯诺深入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为了回答斯诺的问题,毛泽东为斯诺讲述了“个人历史”。童年时与父亲抗争,进新学堂学习,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老师,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共产党成立大会。接着在广州、上海做宣传工作。“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建立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红军制定了严明的纪律,采取了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他还给斯诺讲述了蒋介石五次围剿的情况等。
第五篇:长征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行动后,红军开始了长征。在这次举国大迁移的运动中,红军遭到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长征取得了胜利。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刘志丹,乱世豪杰,生于保安。从黄埔军校结业后成为军官。曾在陕西南部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第一批游击队核心由此产生,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陕西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后在东征途中牺牲,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为志丹县以此来纪念他。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在去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途中,由年轻党员傅锦魁陪行,作者受到了当地淳朴善良的农民的热情招待。在吴起镇,作者看到了苏区的工厂,访问了工厂里的工人,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刘群仙、朱作其等人的故事,很全面地展现了陕北的社会主义工业现状。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斯诺对红军的认识: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红军指挥员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吃的穿的都一样。对红军的内在精神、士气斗志、训练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红军在生活方面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日常生活、学习、竞赛都与实际教育结合。政治课上争先恐后,畅所欲言。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斯诺采访了十五军团大名鼎鼎的徐海东的部队。徐海东童年在学堂受尽欺辱,去窑厂当学徒,因家庭纠纷离家出走,被迫参军。一九二七年,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时,他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克服重重困难,转战到西北。在谈到阶级战争的报复时,徐海东讲述了徐家的惨案及白军的残暴,简直是丧尽天良。作者还讲述了西北的四大马政权,尤其是马鸿逵的恶行以及红军的回民政策。讲述了回汉两族人民的交往和回民对共产党的态度。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在这一篇中,作者拿自己骑马的事情与红军骑马的事情作对比,对前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现了红军对战马的爱护。作者讲述了“红小鬼”——红军里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年少但是无畏,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作者还讲述了红军实践中的统一战线。讲述了朱德的形象及经历。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这一篇中讲斯诺从前线回到保安,又收集了足够多的传记资料,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平静、快乐的生活,研究了俄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共产党拥有极少的外国物质援助。介绍了共产国际委员李德所犯的两大错误。在离开保安之前,作者遇到了两件有意思的事:第一件事是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在会宁同一军团的陈赓领导的第一师胜利会师;第二件事是斯诺离开之前对毛泽东进行的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共产党欢迎国民党讲和及进行合作抗日的条件。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斯诺从红色中国出来后,发现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尖锐。蒋介石到达西安后,兵变发生,消息被封锁,谣言四起。蒋介石认识到最大的叛徒在南京,于是开始回心转意,与张学良等人和共产党打起交道。中共代表团应张学良的邀请,来到西安举行会谈,达成八点纲领。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运用一系列复杂的手段,分裂了东北集团,之后开始同共产党谈判。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 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这些什么 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3.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往往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4.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
三、课堂检测
1. (2019·浙江湖州)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 版社,董乐山译)
⑴结合选文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⑵结合选文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2.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自《去红都的道路·红军旅伴》)
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⑵短文中,写出了红军给农民做了哪些事情?农民是否满意?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⑶你能代表当时的农民,对帮助他们的红军说几句感谢的话吗?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1:《红星照耀中国》(右图)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2: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材料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⑴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德加·斯诺访问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那一年,“红星”是如何“照耀中国”的?
⑵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⑶如何理解材料3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2.继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全书。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当时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同时国民党也对共产党进行镇压。在如此白色恐怖世界中,《红星照耀中国》要在中国流传的话必须用一个隐蔽的名称,因此曾易名《西行漫记》作为掩护。
2.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三、1. ⑴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⑵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1)红军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2)剧团为农民演戏;红军给农民分土地。 农民满意。 句子:大家很快活。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3)举例:感谢红军!他们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有红军在,我们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有盼头。
3.⑴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⑵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为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⑶“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封锁及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及主要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结合历史和作品中对长征的介绍,初步了解长征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及主要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2.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二、读书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红星昭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学生活动: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和目录,根据教师提示,运用跳读法收集信息(如:本书的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等),同学间互相交流并做记录。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为了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解开红军的重重谜团,也为读者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在进步人士王牧师、爱国将领杨虎城和张学良以及共产党员邓发的帮助下,冒着危险,冲破封锁,来到陕甘宁苏区采访,一探究竟。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一路上遭白匪跟随,在红军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周恩来。通过采访周恩来,对周恩来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知道了贺龙的威名,看到了红军与农民互帮互助的友善之情,对共产党及红色中国有了初步认识。
第三篇:在保安
斯诺终于见到了“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初步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是一个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的人。通过多次采访,斯诺深入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为了回答斯诺的问题,毛泽东为斯诺讲述了“个人历史”。童年时与父亲抗争,进新学堂学习,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老师,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共产党成立大会。接着在广州、上海做宣传工作。“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建立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红军制定了严明的纪律,采取了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他还给斯诺讲述了蒋介石五次围剿的情况等。
第五篇:长征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行动后,红军开始了长征。在这次举国大迁移的运动中,红军遭到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长征取得了胜利。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刘志丹,乱世豪杰,生于保安。从黄埔军校结业后成为军官。曾在陕西南部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第一批游击队核心由此产生,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陕西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后在东征途中牺牲,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为志丹县以此来纪念他。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在去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途中,由年轻党员傅锦魁陪行,作者受到了当地淳朴善良的农民的热情招待。在吴起镇,作者看到了苏区的工厂,访问了工厂里的工人,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刘群仙、朱作其等人的故事,很全面地展现了陕北的社会主义工业现状。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斯诺对红军的认识: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红军指挥员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吃的穿的都一样。对红军的内在精神、士气斗志、训练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红军在生活方面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日常生活、学习、竞赛都与实际教育结合。政治课上争先恐后,畅所欲言。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斯诺采访了十五军团大名鼎鼎的徐海东的部队。徐海东童年在学堂受尽欺辱,去窑厂当学徒,因家庭纠纷离家出走,被迫参军。一九二七年,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时,他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克服重重困难,转战到西北。在谈到阶级战争的报复时,徐海东讲述了徐家的惨案及白军的残暴,简直是丧尽天良。作者还讲述了西北的四大马政权,尤其是马鸿逵的恶行以及红军的回民政策。讲述了回汉两族人民的交往和回民对共产党的态度。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在这一篇中,作者拿自己骑马的事情与红军骑马的事情作对比,对前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现了红军对战马的爱护。作者讲述了“红小鬼”——红军里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年少但是无畏,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作者还讲述了红军实践中的统一战线。讲述了朱德的形象及经历。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这一篇中讲斯诺从前线回到保安,又收集了足够多的传记资料,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平静、快乐的生活,研究了俄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共产党拥有极少的外国物质援助。介绍了共产国际委员李德所犯的两大错误。在离开保安之前,作者遇到了两件有意思的事:第一件事是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在会宁同一军团的陈赓领导的第一师胜利会师;第二件事是斯诺离开之前对毛泽东进行的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共产党欢迎国民党讲和及进行合作抗日的条件。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斯诺从红色中国出来后,发现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尖锐。蒋介石到达西安后,兵变发生,消息被封锁,谣言四起。蒋介石认识到最大的叛徒在南京,于是开始回心转意,与张学良等人和共产党打起交道。中共代表团应张学良的邀请,来到西安举行会谈,达成八点纲领。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运用一系列复杂的手段,分裂了东北集团,之后开始同共产党谈判。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 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这些什么 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3.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往往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4.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
三、课堂检测
1. (2019·浙江湖州)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 版社,董乐山译)
⑴结合选文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⑵结合选文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2.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自《去红都的道路·红军旅伴》)
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⑵短文中,写出了红军给农民做了哪些事情?农民是否满意?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⑶你能代表当时的农民,对帮助他们的红军说几句感谢的话吗?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1:《红星照耀中国》(右图)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2: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材料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⑴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德加·斯诺访问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那一年,“红星”是如何“照耀中国”的?
⑵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⑶如何理解材料3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2.继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