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物群落
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D )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B.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2.[2013·锦州]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主要原因是沙漠地区( A )
A.缺水 B.光照强
C.土壤贫瘠 D.温度高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在沙漠地区干旱缺水,水分成为制约植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沙漠地区的植物根系发达而长,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同时叶片较小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选A。
3.[2013·滨州]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D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针形,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D.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4.[2013·济宁]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B )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
6.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D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解析】 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7.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B )
A.水分 B.阳光
C.无机盐 D.空气
8.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D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几十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9.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D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10.[2013·长沙]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 C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选C。
11.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B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12.在自然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物,这是因为( C )
A.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在自然群落中结构复杂,往往有分层现象
C.绿色植物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D.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能影响大气和土壤,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活动
13.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D )
A.阳光 B.温度
C.土壤的含氧量 D.水分
【解析】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茎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14.[2013·湖州]定义科学概念,可以使科学知识由无序变得有序,使科学如识形成体系。下列科学概念定义正确的是( C )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B.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C.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D.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值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图2-1-5
15.[2013·温州]凤鲚俗称“子鲚”,是温州的物产之一。每年三月,生活在浅海的凤鲚洄游到瓯江产卵。
(1)生活在瓯江里的所有凤鲚,可以构成一个__种群__。
(2)凤鲚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人食用凤鲚后,蛋白质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为__氨基酸__。
16.空气中负氧离子被人们称为 “空气维生素”,它是评价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负氧离子浓度越大,越有利于人体健康。下表为某市区部分地点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单位:个/cm3)检测结果,从负氧离子浓度的角度看,下列最适合市民休闲锻炼的地点是( B )
监测地点 负氧离子浓度 空气清新程度
防洪堤 1062 清新
白云山森林公园 12360 特别清新
处州公园 2421 非常清新
万象山公园 1130 清新
A.防洪堤 B.白云山森林公园
C.处州公园 D.万象山公园
【解析】 负氧离子浓度越大,越有利于人体健康,白云山森林公园的负氧离子浓度最大。
17.[2013·衡阳]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2-1-6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B )
图2-1-6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解析】 通过记录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故选B。
18.如图2-1-7表示一种怀孕蜥蜴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图2-1-7
(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__10__只。
(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__温度是影响幼仔性别百分比的因素(或温度越高,雄性幼仔的比例越高)__。
19.蚂蚁等昆虫往往成千上百一起生活,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共生__,而蛔虫、跳蚤等动物必须生活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寄生__。
20.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捕食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它们是__竞争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__细菌__、__真菌__等微生物。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B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21.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温度、水分__(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 大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__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__。
【解析】 从题目提供的柑橘生长环境条件可知,柑橘生长需符合一定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从表格数据可知。B组各项指标最高,所以B组种植地的环境最适合柑橘生长。该实验只用了9株柑橘苗,样本太少,存在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个体大小应用平均质量来衡量,这样更科学。
【答案】 (1)温度、水分 (2)①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 ②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第3节 生物群落
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B.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2.[2013·锦州]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主要原因是沙漠地区( )
A.缺水 B.光照强
C.土壤贫瘠 D.温度高
3.[2013·滨州]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4.[2013·济宁]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
6.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7.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无机盐 D.空气
8.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9.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10.[2013·长沙]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11.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12.在自然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物,这是因为( )
A.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在自然群落中结构复杂,往往有分层现象
C.绿色植物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D.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能影响大气和土壤,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活动
13.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土壤的含氧量 D.水分
14.[2013·湖州]定义科学概念,可以使科学知识由无序变得有序,使科学如识形成体系。下列科学概念定义正确的是( )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B.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C.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D.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值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图2-1-5
15.[2013·温州]凤鲚俗称“子鲚”,是温州的物产之一。每年三月,生活在浅海的凤鲚洄游到瓯江产卵。
(1)生活在瓯江里的所有凤鲚,可以构成一个____。
(2)凤鲚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人食用凤鲚后,蛋白质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为____。
16.空气中负氧离子被人们称为 “空气维生素”,它是评价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负氧离子浓度越大,越有利于人体健康。下表为某市区部分地点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单位:个/cm3)检测结果,从负氧离子浓度的角度看,下列最适合市民休闲锻炼的地点是( )
监测地点 负氧离子浓度 空气清新程度
防洪堤 1062 清新
白云山森林公园 12360 特别清新
处州公园 2421 非常清新
万象山公园 1130 清新
A.防洪堤 B.白云山森林公园
C.处州公园 D.万象山公园
17.[2013·衡阳]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2-1-6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图2-1-6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18.如图2-1-7表示一种怀孕蜥蜴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图2-1-7
(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____只。
(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__ __。
19.蚂蚁等昆虫往往成千上百一起生活,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而蛔虫、跳蚤等动物必须生活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
20.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它们是__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____、____等微生物。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21.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 大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 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