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导读:第五篇:长征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导读:第五篇:长征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9: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西行漫漫 红星闪闪
实地考察采访西北红区
客观报道还原历史真相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五篇  长征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五篇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二 举国大迁移
三 大渡河英雄
四 过大草地
一 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一支现代化空军,可以飞航的作战飞机近四百架。红军缴获了少数几架蒋介石的飞机,他们也有三、四个飞行员,但是他们缺乏汽油、炸弹、机工。过去经验证明,进犯红区,企图以优势兵力突袭攻占,结果要遭到惨败,蒋介石现在改用新的战略,把他大部分军队包围“匪军”,对他们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这基本上是一场消耗战。  
这样做代价很大。蒋介石修建了几百、几千英里的军事公路,成千上万个小碉堡,可以用机关枪火力或大炮火力连成一片。他的又攻又守的战略和战术可以减弱红军在运动战上的优势,而突出了红军兵力少、资源缺的弱点。实际上,蒋总司令在他的着名第五次围剿中等于对苏区修建了一条长城,逐步收拢,其最后目的是要像个铁钳似的夹住和击溃红军。
一 第五次围剿
据说第五次战役主要是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们设计的,特别是已故的冯·西克特将军,他曾任纳粹陆军参谋长,有一个时期是蒋介石的首席顾问。新战术是彻底的,但进展缓慢,代价浩大。作战进行了几个月,但是南京对敌军主力还没有打出决定性的一击。不过,封锁的效果在红区是严重地感觉到了,特别是完全缺盐这一点。小小的红色根据地是越来越不足以击退它所受到的全部军事和经济压力了。为了维持这次战役中所进行的一年惊人的抵抗,尽管红军否认,但我怀疑对农民想必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剥削。但是同时必须记住,红军的战士大多数都是新分了土地和获得了选举权的农民。中国的农民仅仅为了土地,大多数也是愿意拼死作战的。江西的人民知道,国民党卷土重来意味着土地回到地主的手中。
一 第五次围剿
南京方面当时认为它的歼灭战快要成功。敌人已陷入重围,无法脱身。除了在国民党收复的地区进行“清剿”以外,每天还从空中进行轰炸和扫射,消灭的农民当有千千万万。据周恩来说,红军本身在这次围困中死伤超过六万人,平民的牺牲是惊人的。整块整块的地方被清除了人口,所采取办法有时是强迫集体迁移,有时更加干脆地集体处决。国民党自己估计,在收复江西苏区的过程中,杀死或饿死的人有一百万。
尽管如此,第五次战役仍没有定局。他没有能达到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预期目标。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把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这次大远征为期达整整一年,计划周密,很有效能,这种军事天才是红军在采取攻势阶段所不曾显过身手的。因为指挥胜利进军是一回事,而在如今已尽人皆知的西北长征中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胜利完成撤退计划又是另外一回事。
一 第五次围剿
从江西撤出来,显然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因此到红军主力——估计约九万人——已经行军好几天以后,敌人的大本营才发现他们已经撤走了。红军在赣南进行了动员,把大部分正规军从北线撤下来,由游击队换防。这种行动总是在夜间进行的。到全部红军在赣南的雩都附近集中后,才下令作大行军,这是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开始的。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攻猛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县的全部的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新战略: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
红军撤退计划:瑞金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
二 举国大迁移
在经过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的征途上,红军遭到了非常惨重的损失。他们到达贵州边境时,人数已减少了三分之一。这首先是由于大量运输工作所造成的障碍,当时用于这项工作的竟达五千人之多。因此先锋部队被拖了后腿,有时敌人得以在行军途上遍设障碍。其次,从江西出发时一直不变地保持着一条西北向的路线,因此南京方面可以预计到红军的大部分动向。
这些错误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使红军在贵州采取了新的战术。他们不再直线前进,而是开始采取一系列的转移视线的运动,使南京的飞机要弄清楚主力部队逐日的具体目标越来越困难。经常有两个纵队,有时多到四个纵队,在中央纵队的两侧从事一系列的声东击西的活动,而先锋部队则采取钳形攻势。装备方面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最轻便的必要装备,运输部队由于每天遭到空袭,改为夜间行军,人数亦大为减少。
二 举国大迁移
贵州境内的作战占了红军四个月的时间。他们一共消灭了五师敌军,攻占了王家烈省主席的司令部,占领了他在遵义的洋房,招了二万新战士入伍,到了省内大部分大小村镇,召开了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培养了共产党干部。他们的损失有限,但渡江仍有问题。蒋介石在川桂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短道。他现在把歼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治红军渡江上面,妄图把红军进一步驱向西南,或者驱进西藏的不毛之地。他电告麾下的将领和地方军阀:“在长江南岸堵截红军乃党国命运所系。”
突然,在一九三五年五月初,红军又回师南向,进入云南,那里是中缅和中越交界的地方。他们在四天急行军后到达距省会云南府十英里处,地方军阀龙云紧急动员一切部队进行防御。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增援部队从贵州过来追击。蒋介石本人和他的夫人原来在云南府逗留,这时赶紧搭上法国火车到印度支那去。一大队南京轰炸机每天在红军上空下蛋,但是红军仍继续进来。不久,这场惊惶结束了,原来发现红军向云南府的进军不过是少数部队的佯攻。红军主力已西移,显然想在长江上游少数几个通航点之一龙街渡江。
二 举国大迁移
长江的在尽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是悬崖峭壁。少数的几个渡口早已为政府军所占领。蒋介石感到很高兴。他现在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毁,然后他命自己的部队和龙云的军队开始包抄红军,希望在这条有历史意义的和险阻莫测的长江两岸一劳永逸地把红军消灭掉。
红军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似的,仍继续向西面的龙街分三路急行军,那里的渡船已经焚毁,南京的飞行员报告,红军一支先锋部队在造一条竹桥。蒋介石更加信心百倍了,造一条桥要好几星期时间。但是有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突然悄悄地倒过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八十五英里,到傍晚时分到达附近其他一个唯一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在黄昏时分到了镇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
二 举国大迁移
渡船早已撤到北岸——但没有焚毁!(红军远在好几百里外,反正不到这里来,为什么要烧掉渡船呢?政府军可能是这样想的。)但是怎样才能弄一条船到南岸来呢?到天黑后,红军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大声喊叫对岸的哨兵,说是有政府军开到,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一只渡船过来。一只“南京”部队就鱼贯上了船,不久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了四川境内。他们不动声色地进了守军营地,发现守军正在高枕无忧地打麻将,枪支安然无事地靠在墙边。红军叫他们“举起手来”,收了武器,他们只得张口瞠目地瞧着,过了好久才明白,自己已成了原来以为还要三天才能到达的“土匪”的俘虏。
二 举国大迁移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进军,到第二天中午先锋到达皎平渡。现在过河已不是难事了。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运到四川境内,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渡江完成后,红军马上破坏了渡船,躺下来睡觉。两天后蒋军到达河边时,他们的敌军的殿后部队在北岸高兴地叫他们过去,说游泳很舒服。政府军不得不迂回二百多英里才能到最近的渡口,因此红军把尾巴甩掉了。总司令一怒之下飞到了四川,在红军的进军涂上部署新的部队,希望在另外一个战略要冲——大渡河——切断他们。
二 举国大迁移
皎平渡战役:红军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地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
红军战士:出奇制胜,富有智慧。
三 大渡河英雄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了。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遥远的大渡河两岸,三国的英豪和后来的许多战士都曾遭到失败,也就是在这个峡谷之中,太平天国的残部,翼王石达开领导的十万大军,在十九世纪遭到名将曾国藩统领的清朝军队的包围,全军覆没。蒋介石总司令现在向他的四川的盟友地方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向进行追击的政府军将领发出电报,要他们重演一次太平天国的历史。红军在这里必然覆灭无疑。
但是红军也是知道石达开的,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贻误军机。石达开到达大渡河岸以后,因为生了儿子——小王爷——休息了三天,这给了他的敌人一个机会,可以集中兵力来对付他,同时在他的后方进行迅速包抄,断绝他的退路。等到石达开发觉自己的错误已经晚了,他要想突破敌人的包围,但无法在狭隘的峡谷地带用兵,终于被彻底消灭。
三 大渡河英雄
红军决心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他们从金沙江(长江在这一段的名字)迅速北移到四川境内,很快就进入骁勇善战的土着居民、独立的彝族区的“白”彝和“黑”彝的境内。桀骜不驯的彝族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人征服过,同化过,他们好几百年以来就一直占据着四川境内这片林深树密的荒山野岭,以长江在西藏东面南流的大弧线为界。蒋介石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指望红军在这里长期滞留,遭到削弱,这样他就可以在大渡河北面集中兵力。彝族仇恨汉人历史已久,汉人的军队经过他们的境内很少有不遭到惨重损失或全部歼灭的。
但是红军有办法。他们已经安全地通过了贵州和云南的土着民族苗族和掸族的地区,赢得了他们的友谊,甚至还吸收了一些部族的人参军。现在他们派使者前去同彝族谈判。他们在一路上攻占了独立的彝族区边界上的一些市镇,发现有一些彝族首领被省里的军阀当作人质监禁着。这些首领获释回去后,自然大力称颂红军。
三 大渡河英雄
率领红军先锋部队的是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一个军阀的军队里当过军官。刘伯承熟悉这个部落民族,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他特别熟悉他们仇恨汉人,而且他能够说几句彝族话。他奉命前去谈判友好联盟,进入了彝族的境内,同彝族的首领进行谈判。他说,彝族人反对军阀刘湘、刘文辉和国民党;红军也反对他们。彝族人要保持独立;红军的政策主张中国各少数民族都自治。彝族人仇恨汉人是因为他们受到汉人的压迫,但是汉人有“白”汉和“红”汉,正如彝族人有“白”彝和“黑”彝,老是杀彝族人,压迫彝族人的是白汉。红汉和黑彝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他们的共同敌人白汉。彝族人很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狡黠地要武器和弹药好保卫独立,帮助红汉打白汉。结果红军都给了他们,使他们感到很意外。
三 大渡河英雄
于是红军不仅迅速地而且安然无事地高高兴兴过了境。好几百个彝族人参加了“红”汉,一起到大渡河去打共同的敌人。这些彝族人中还有一些还一直走到了西北。刘伯承在彝族的总首领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用这种立誓方式宣布凡是违反盟约的人都像那只鸡一样懦弱胆怯。
三 大渡河英雄
这样,一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在林彪率领下到达了大渡河。在行军的最后一天,他们出了彝族区的森林(在枝茂叶繁的森林中,南京方面的飞行员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踪迹),出其不意地猛扑河边的安顺场小镇,就像他们奇袭皎平渡一样突然。先锋部队由彝族战士带路,通过狭隘的山间羊肠小道,悄悄地到了镇上,从高处望河岸望去,又惊又喜地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命运再一次同他们交了朋友。
这怎么会发生的呢?在对岸,只有四川两个独裁者之一刘文辉将军的一团兵力。其他的四川军队和南京的增援部队一样还在不慌不忙前来大渡河的途上,当时一团兵力已经足够了。该团团长是个本地人;他了解红军要经过什么地方,要到达河边需要多长时间。那得等好多天;他很可能这么告诉他的部下。他的老婆又是安顺场本地人,因此他得到南岸来访亲问友,同他们吃吃喝喝。因此红军奇袭安顺场时,俘获了那个团长,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
三 大渡河英雄
但是河流越来越湍急。渡河越来越困难了。第三天渡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照这样的速度,全部人马辎重过河需要好几个星期才行。还没有完成过河,他们就会受到包围。这时一军团已挤满了安顺场,后面还有侧翼纵队,辎重部队,后卫部队陆续开到。蒋介石的飞机已经发现了这个地方,大肆轰炸。敌军从东南方向疾驰而来,还有其他部队从北方赶来。林彪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这时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都已到达河边。他们作出了一个决定,立即执行。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时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沼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人有生还希望。
三 大渡河英雄
南岸主力西移时,已经过河到了北岸的一师红军也开动了。峡谷两岸有时极窄,两队红军隔河相叫可以听到。有时又极辽阔,使他们担心会从此永远见不了面,于是他们就加快步伐。他们在夜间摆开一字长蛇阵沿着两岸悬崖前进时,一万多把火炬照映在夹在中间的河面上,仿佛万箭俱发。这两批先锋部队日夜兼程,休息、吃饭顶多不超过十分钟,这时还得听精疲力尽的政治工作者向他们讲话,反复解释这次急行军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要拿出最后一口气,最后一点精力来夺取在前面等着的考验的胜利。不能放松步伐,不能灰心,不能疲倦。胜利就是生命,失败就必死无疑。
三 大渡河英雄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三 大渡河英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三 大渡河英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唿:“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三 大渡河英雄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度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三 大渡河英雄
刘伯承:与彝族总首领歃血为盟,红军在彝族的帮助下顺利过境。
奇袭安顺场:俘获刘文辉和他的渡船,开始北渡。
占领泸定桥:30个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抓住铁索艰难前进,向敌人碉堡投掷手榴弹,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对敌军展开侧翼进攻。两小时之内,全军渡过大渡河,进入四川境内。
红军:意志顽强、不怕困难、敢于牺牲、坚决执行命令、团结协作。
四 过大草地
安然渡过了大渡河以后,红军进入了相对来说是自由天地的川西,因为这里的碉堡体系还没有完成,主动权基本上操在他们自己手里。但是战斗之间的困难还没有结束。他们面前还需进行两千英里的行军,沿途有七条高耸的山脉。
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这是已是六月了。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四 过大草地
他们继续爬山。下一个是邛崃山脉,又损失了许多人马。接着他们过美丽的梦笔山,打鼓山,又损失了不少人。最后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们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尔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他们在这里停下来作长期的休整,对损失作了估计,重整了队伍。
一、三、五、八、九军团九个月以前在江西开始长征时有大约九万武装,现在他们的镰刀锤子旗下只剩下四万五千人。并不是全部都是牺牲的,掉队的,或者被俘的。作为防御战术,红军在湖南、贵州、云南的长征路上留下一小部分正规军干部在农民中间组织游击队,在敌军侧翼进行骚扰和牵制活动。成百上千条缴获的步枪一路分发,从江西到四川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许多新的多事地区。贺龙在湖南北部仍守住他的小小的苏区,后来又有萧克的部队前去会合。许多新建的游击队都开始慢慢地向那里移动。南京要赶走贺龙还得花整整一年时间,而且那也是在红军总司令部命令他入川以后才做到的,他的入川行动在极其艰难险阻的情况下经过西康才完成。
四 过大草地
八月间,以一军团为先锋,江西主力继续北征,把朱德留下在四川指挥,和徐向前、张国焘在一起。四方面军在这里和西康要多留一年,等贺龙的二方面军来会合后,才向甘肃进军,引起一时的轰动,这在下文再说。一九三五年八月领导红军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的是指挥员林彪、彭德怀、左权、陈赓、周恩来和毛泽东,江西中央政府的大部分干部和党中央多数委员,开始这最后一个阶段的长征时约有三万人。
在他们面前的那条路成最危险紧张,因为他们所选择的那条路线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代好战的游牧的藏族人所居住的荒野地带。红军一进入藏族地带,就第一次遇到了团结起来敌视他们的人民,他们在这一段行军途中所吃到的苦头远远超过以前的一切。他们有钱,但是买不到吃的。他们有枪,但是敌人无影无踪。他们走进农民的森林和跨国十几条大河的源流时,部族的人就从进军涂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
四 过大草地
但是沿途两旁一、二百码以外就很不安全。许多红军想去找头羊来宰,就没有再回来的。山区的人民躲在浓密的树丛中,向进军的“入侵者”狙击。他们爬上山去,在红军鱼贯经过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单行前进时,就推下大石头来压死他们和他们的牲口。这里根本没有机会解释什么“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没有机会结成友好的联盟!藏民的女酋长对不论哪种汉人,不分红、白,都有不共戴天的宿怨。谁帮助过路的人,她就要把他活活用开水烫死。
四 过大草地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大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四 过大草地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人员和牲口。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四 过大草地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闯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四 过大草地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战役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四 过大草地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四 过大草地
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在此之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 过大草地
遇到的困难
行进难: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
果腹难:生吃青稞和野菜。
御寒难:昼夜温差极大,天气变化无常。
宿营难:泥泞渍水,很难夜宿。
长征
统计数字触目惊心: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红军的西北长征:大规模的转移,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