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壹
《古诗十九首》
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知识链接
篇目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huā
wèi
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庭院里有一棵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味诗歌语言。
1、庭中有奇树,“奇”在何处?在诗中何处体现的?
“奇树”说明了树的非同寻常,“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馨香盈怀袖”可见树上繁华清香袭人,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
2、“此物何足贵”,此树 “奇”还是“何足奇”,是否矛盾?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庭院中这种奇树及其所开的珍奇美丽的花,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诗人是借女主人公之口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成就了诗的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知识链接
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D
小结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此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等繁荣旺盛的意象,写出女子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哀怨伤感。